著名语言学家、著名学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周有光先生于2017年1月14日凌晨在家中逝世,享年112岁。就在前一天,周有光先生刚刚过完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先生与《朝闻道集》《拾贝集》策划者张森根的最后留影 2016年11月25日摄于周老家中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该方案诞生后即成为国际标准。计算机应用普及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为汉字信息化、汉语国际化、普及普通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周有光也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今天中国人打字常使用方便的拼音输入法,亦有部分是受惠于此。 周有光先生出生于晚清、经历了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许倬云评价他“继承中国文化之结晶,又接受现代文明之果实,融会贯通,诊脉中国痼疾,针砭当时弊病”。李泽厚称赞他“不为潮流而动,对任何尖锐的问题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尤其不简单”。 周有光一生精力旺盛,著述颇丰,到了晚年(一百多岁)仍有《朝闻道集》、《百岁新稿》及《拾贝集》和《年年岁岁有光》这样的作品问世。 今人除了受其学术恩泽外,他个人的一些品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豁达幽默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和著名才女张允和结婚。当时有人说30日这个日子不吉利,因为是月末,所以是个“尽头日子”。但是周有光却说:“我相信旧的走到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保姆曾悄悄地拿着他们两人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两个人都活不到35岁。”结果,张允和活到93岁,周老也过了112岁生日。在他生前,谈到长寿,周老还笑称:“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 “文革”期间,周有光也曾遭遇变故,全家所有人只能挤在很小的房间里蜗居,收入仅仅能维持生计,可是他却写下了乐观幽默的“陋室铭”,豁达如斯,值得学习: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为学有道 周有光原本是经济学家,49岁才改行,可以说他在语言文字上的成就,多半来自自学。85岁,周老退休,依然勤学不止,研究方向又从语言文字延伸至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文明史。 谈到自学,周有光曾说:“八十年前,我初进大学。老师教我如何看报。老师说,看完报,要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百科全书,得其大要。我按照老师的教诲,看报兴趣顿时提高,感觉自己进入了历史的洪流。” 周有光认为,读书要“按比例”,“既要读文艺欣赏的书,更要读知识理性的书,一方面培养形象思维,一方面培养逻辑思维。偏食不利于保护健康,偏读不利于发展思维”。大道至简,知行合一,简单的方法,周老终身遵行,终有成就。周有光晚年鞭策自己用了八个字:“终身教育,百岁自学”。闻之令人汗颜。 淡泊名利汉语拼音对推广普通话来说意义非凡。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各方言间除了语音差别外,词汇、语法也不尽相同。早在清雍正年间,官方就要求各地方官一起学习官话,但几百年过去了,各地普通话普及程度还是非常低。1957年12月,由周有光参与的《汉语拼音方案》正式通过以后,全民开始学习“a-o-e”。据统计,仅1958年一年,全国就有5000万小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 这一结果影响深远,有数据表明,现在95%以上的电脑用户,都采用拼音输入法。如此局面,周老居功至伟。不过,有记者曾问起他“年轻人每天用电脑要打拼音,但是跟他们说起您的名字知道的不是很多”时,周老说:“用不着知道我,他只要学了拼音就好了。” 周老的一生,给人很多启迪,他不仅长寿,还好学、豁达,对社会极有贡献,真可谓:“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后生晚辈当从他的经历中学习更多人生智慧,这是不无裨益的,也是悼念老人家最好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