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谈谈网班教学 2015的9月,附中有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班。 当时对于传说中这个神秘的网班,学生们是既憧憬又有些担忧的。我还记得有学生特别兴奋地跑来问我:老师,网班是不是在网吧里上课呀?是不是我们人手一台ipad呢?事实证明,这孩子想太多了,ipad是Q中师生的,我们并没有。当时更多的是跟我一样焦虑型人格的学生。他们总是在问:听说Q中课程很难,那听不懂怎么办?跟不上怎么办?学校该不会拿我们当小白鼠吧?我还听到有特别爱替他人操心的学生在背后议论:那我们本校的老师,以后就是站到一旁,听Q中老师讲课啊?哎,我觉得好伤自尊哦! 其实,他们的担心也是我的担心,他们的困惑也深深地困惑着我。不过我还是强装镇定,很官方地安慰了他们:学校既然要打造网班这个优质的教学平台,那么肯定是做了全面的考察的。你们一定要相信学校,相信Q中,相信自己。然后,我就跟他们一样,忐忑不安,半信半疑地走进了网班。 时至今日,我参予网班的教学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就像小马过河一样,只有亲身去体验过了,你才知道网班的水到底有多深。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网班教学的一点感受,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说说Q中的教学特色。 我觉得团队精神是Q中教学的精髓。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Q中毎堂课必用ppt,而且课件制作十分精良,二是,Q中命制的试题,质量都很高。我刚开始惊讶于他们拥有如此强悍的能力和如此旺盛的精力。后来才知晓,原来他们背后有专门的课件制作团队,多年分类整理的试题库和分工合作的备课组。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挂在Q中老师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们备课组统一命制的。其实就是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我们远端班配备的教辅资料,都是Q中老师自己编写的。这样一来,既可以和他们的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又可以从电子版的题库中抽出原题进行巩固,当然还可以赚钱。书商说了,我们购买Q中的资料,最低只能打5折。一箭三雕,何乐不为? 可见,是团队精神让Q中的优质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共享。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更有力。一个人所有事情都做,其实等于什么都没做。目前,Q中的这些资源也惠及了我们整个高二年级。 Q中还有个教学特色,就是课上注重过手,课后敢于放手。Q中网班的本部班号称“未来课堂”,但我觉得除了师生人手一个iPad以外,骨子里其实还是很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仍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从未釆用过一次,所谓新课改提倡的那种自主、探究的模式。与此同时,他们又特别注重课堂知识的过手。 我记得高一时的教语文的L老师,为了评讲试卷中的一道作用题,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还有一次,为了解决学生读不懂散文的问题,她又用了一节课,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通过勾划关键句,去理清一篇文章的思路和主旨。当时,本部班有些学生不太认真,L老师当堂就发飙了:老师把知识都嚼碎了喂你们,你们也不舍开把嘴巴张开一下吗? 我当时也在反思。嚼烂的知识固然不香,但毕竟营养还在,终归还是比那种动不动就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吃进些垃圾食品,或者什么也没吃到饿肚子强吧。而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填鸭式虽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总强于形式上的放鸭式。总之,我觉得Q中的教学不花哨,不轻浮,很务实,很有效。 但另一方面呢,他们又很敢于放手。比如,所有练习,试题,答案一并发给学生。学生自己做,自己订正。语文基础方面的东西,也全部放手。总之,摆明了一个态度:该教的我教了,剩下的是你的事。 相比之下,我们可就没这么超脱了。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贯的工作作风是什么呢?撕答案,亲自批,道道讲,天天听默写。备课累,讲课累,课后更累,见缝插针,追着学生背书,默写,改错。整天唉声叹气,一脸苦大仇深。可学生还不买账:老师,默写才几分嘛,我不要了。我们还要苦口婆心的劝:同学,你唯一有把握的就是默写呀!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学校的老师真的比Q中老师还要拼。可是谁说爱拼才会赢呢?因为根本问题还是生源问题。 下面我想说说Q中老师的教学风格。 Q中上网班的老师总体都很优秀,也很负责,风格各异。但有些老师的教学风格未必是我们学生的菜,因为吃不消。 之前教语文的L老师,可以说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讲课既文艺又接地气,ppt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她会在课堂上批判那些三观不正的流行歌曲,比如张信哲的《过火》的歌词,“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她说,发现另一半出轨且无法挽回,责怪的却是受伤害的那一方,这简直是反人性;她会给同学们忏悔自己捡回一只流浪狗,却因不会照顾而导致小狗生病死去,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去给一朵花取名字,因为当你没能力善待这个生命,你将如何去承受与这个名字的告别?她的文笔也很好,最近她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如果刘和珍死于雾霾,鲁迅会怎样记念》,点击率已经过万。 只可惜我们与L老师未曾谋面,便要分离。本学期半期后,L老师因为怀孕,不能继续担任网班的教学。Q中改派了H老师接任。这个H老师,其实也很厉害。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他曾经一不小心培养了个省理科状元,而且他一直教Q中的重点班。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他的不同凡响。他的教学风格属于包罗万象型,讲授内容繁杂,ppt的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内容倒是详实,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并不太理想。 听他上课,我总有一种在参加继教培训,听专家讲座的即视感。后来我百度了一下,发现他果然就是四处巡讲的专家呀。可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无福消受这样的专家型教师。就好比他们本来吃惯了本校食堂的特色菜,你突然硬要给他换成满汉全席,他真不知道该从何下嘴。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本校师生上网班的情况。 刚开始,我以为,教网班,自己就是个旁观者,听课者。应该比以前更轻松,可实际上并没那么简单。 首先要承认的一点是,从Q中老师那里,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跟在别人后面,少了教学的自主权,我又觉得很被动。每天必须时时关注网校的更新,提前熟悉Q中的授课内容并写出完整教案;还要下载学生用的资料并提前印制。网校经常是下午快放学时才上传课件,所以备网班的课总是拖得很晚。 而网班的资料也是不定时传过来,准备的时间很仓促,这给复印室的康老师也增添了很大负担。害她经常监考或在家休息还赶来给我们印卷子。 自从更换语文老师之后,我觉得自己更忙了。上H老师的课,我要一边板书重点,一边不停提醒学生哪些地方该记笔记,但还是有不少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又开始深深的焦虑了。好在周竞老师提醒我,把H老师的ppt转换成学案,提前印给学生预习,或许效果会好点儿。可问题又来了,H老师的ppt,估计是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吧,居然无法直接转换成文字,我只好一页一页缩成图片去印,常常需耗费很长时间。临近期末考试的前三周,为了让复习更有针对性,我在网班直接关掉了直播。我事先录下H老师的课,先看一遍,然后根据网班的实际情况,自己第二天再讲给学生听。 还有,高一时,我们每周有一节自己的课,到了本学期全是Q中的直播课了,于是网班的自习课就成了各科老师争抢的香饽饽。记得上周四下午,我刚下课,在网班威信极高的徐老就进来了,大手一挥,卷子一放,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同学们,下节自习课,考化学。学生欲言又止,只好乖乖就范。然后他就去隔壁班上课了。过了一会儿,杜老师急匆匆赶来,傻眼了:不是早给你们说好这节课上生物的嘛?一个心地善良的学生赶紧给她出主意说:你把明天的语文早自习占了吧!这让我感觉很受伤。总之,Q中的课容量大,难度大,所以各科老师都在想方设法抢时间。 最后说说我们学校上网班的学生。有句谚语说得好:和狼生活在一起时,你只能学会嗥叫,和优秀的人接触,你会自然而然受到良好的影响。Q中学生基本素质好,敢于表达,不盲从权威。这些东西直观的在课堂呈现出来,很有感染力。但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和Q中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学得特别辛苦。文理分科时,有些学生可以进网班,也不愿进,有的进来了,受不了,最后又走了。可见,网班的辛苦与压力不是每个同学心理上都能承受的。 Q中的考试多,开学有入学考,平时有周考,期末有会考,区统考,Q中统考。Q中作业多,每天下课,学生在写作业;每天午休,学生在写作业;问他们放假后干点啥,他们的回答特别整齐:回家写作业。为了不让他们觉得苦,我们只好给他们灌鸡汤:同学们,你们知道努力和拼尽全力的区别是什么吗?当你努力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了。可是当你拼尽全力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于是他们揉揉惺忪的睡眼,继续写作业。 因为作业写太晚,第二天上课,尤其是第一节,有些同学精神就有点儿不济了,加上直播题课又主要是倾听的方式,神经容易松弛,个别的甚至开始偷懒,闭目养神了。老师们都知道,实际上认真听课才是最难最费脑力但又最重要的事,所以如何在作业和听课效率中找到平衡点,也是值得我去反思的。千万不能让学生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变成下课刷题,上课休息的貌似勤奋的懒人。 总之,教网班一年半,收获很大,反思也很多。我认为,Q中网班是很优秀的教育资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我们在相信Q中的同时,也不要迷信Q中。作业多了,要减,资料太难,要删,内容不当,要改。遇到适合的老师,是我们的荣幸,遇到不适合的老师,那就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我们要借助Q中的资源,但更要依靠自己的奋斗。Q中不是包进名校的保险箱,我们且行且思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