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得从小年起

 kalido 2017-01-24

#过年啦#

年,是什么?最初的记忆是母亲说的一个传说故事。
说很早很早以前,年是一头怪兽,凶残无比,每隔365天,晚上要出来吃一次人,人间深受其害。后来玉帝知道了,派来一个神仙帮助人间除暴安良。因为年有个弱点,害怕红色的东西和炸响声,于是,神仙吩咐人间在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门上贴上对联,晚上,屋里点上蜡烛,屋外挂上灯笼,然后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到处响,把怪兽给吓跑了,从此,人们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但是,为了预防怪兽再来,于是,这些做法沿用至今,也把这最后一天称作“年”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件事。当然这些已经无法考证了。

而我感觉有年味的日子,应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起了。
这一天,一般称作“小年夜”,我们那儿叫“送灶节”,因为这一天,辛辛苦苦在人间勘察民情的灶王爷,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呢,于是,家家户户在那一天,会做“送灶粑粑”给灶王爷带着,盼他汇报过后早早回来,因为他掌管人间烟火呢,不回来咋整呢,所以,再苦的人家,那天都会做粑粑进贡灶王爷的。
送灶粑粑的制作程序,其实也很麻烦的,我母亲总是要提前很多天去集市上买糯米回来,和自家的食用米按照4:6的比例参合,糯米多了会粘锅,少了没有粘性,捏不起来。还要挑连续晴朗的日子,淘净,晒干,然后磨成粉,备用。如果不提前准备,万一遇到连阴雨,就没有办法做粑粑了。
粑粑馅儿,根据自家喜好制作。母亲一般喜欢用自己腌制的腊菜和肉丁、豆干丁放在一起烧,加一点葱啊姜啊八角之类的佐料,烧出来后,闻着特别香,酸酸的腊菜味,会让我的口水禁不住的往下流。喜欢吃辣的,还可以加点辣椒,味道会更好,可惜我们全家都不吃辣的。
米粉一定要用开水烫着和,不然面团生的没有粘性,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否则很难捏面团的,而且,生粉做粑粑也很难熟透的。水也要适中,搓好的面团不软不硬正好,然后在手心里摊平,加馅,再捏合,摊平,一个粑粑就好了。
母亲的手法很娴熟,所以这些事情,都是她一手操作,从来不用别人插手,也从来没有失手过,我们一般都是围着灶台打转,一边眼巴巴的看着母亲不停的做,一边不停的咽着唾沫,明明知道一时三刻做不好,也舍不得离去……
添柴烧火的任务,自然是父亲的了。其实,烧火也是技术活呢,火候也很重要,火太旺,粑粑容易被烧糊,火太小,油煎粑粑的速度太慢了,而且粑粑不容易透,所以只能文火伺候着,父亲的火烧的好不好,母亲就从锅里一眼就能看出来,时不时的对父亲说,火大了,火小了,火往那边去点……
锅里的粑粑,待一边泛黄了,再翻过来烙,两边都黄了以后,母亲会用手蘸点水,撒在锅里,“次啦”一声响,一股热气升起,母亲盖上锅盖,再焖上几分钟,一锅金黄色的送灶粑粑,就出锅了。
粑粑出锅了,别以为我们就可以吃了,不是那么回事,妈妈会挑六个或者八个漂亮一点的,用碗盛着,然后放在灶台的墙头上,虔诚的念叨着,“灶王爷,您老慢慢用啊,保佑我家明年收成更好,伙食也更好啊!”念完几遍,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咽唾沫了。

记得那时候,从送灶神这天起,就开始饭吃的少了,就是母亲常说的“连饱了”。因为条件再怎么困难,家里都会想着法子做一些炒米糖、油炸面筋、油炸糯米丸和一些花生、蚕豆之类的炒货,预备着春节来人客往的招待人呢,但是,我们会时不时的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想着法子偷一点出来吃呢。
没办法,那时候日子太苦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享受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至于大人拿出拿不出,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所以乡下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
好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那种“小孩盼过年”的日子,只能是遥远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了!新春到来之际,顺祝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评论

  • 午后暖阳

    2小时前

  • 漫漫旅途

    1天前

  • 麦子

    3天前

    好想尝尝,真好!

  • 3天前

  • 华子

    3天前

    en

  • asansan

    3天前

    怀旧的情绪不好舒缓!

  • 懒散

    3天前

  • 茉莉花开

    3天前

  • 彩霞满天

    3天前

  • 。丁丁o_O

    3天前

    看到照片想起老爷家的灶台,我总是喜欢拉着风箱的拉手玩,再也看不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