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年”到来说祭灶

 刚柔互用 2013-01-31

  ▲ 民间流传的灶王爷木版年画。

  还有那些盼儿心切的媳妇说得更好:“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

 常跃强

  一晃,我来济南30年了,其间,我到过很多朋友家做客,也参观过他们的厨房,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谁家的厨房里有贴灶王爷的。他们的厨房里,一般都是煤气灶炉、抽油烟机、大理石板的灶台,墙上和地面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瓷砖,还有弯式水管,既干净又方便。但是,即便是再宽敞的厨房,也没见有贴灶王爷的。济南的市民老户家里,我没去过,不得而知。

  但是在农村,即便是鳏寡老人住的小趴趴屋里,灶台的旁边也是要贴一张灶王爷的。灶王爷面孔略圆,有几十根稀疏的胡子,像一位慈祥有福的神仙老头。在灶王爷像的两边,一般都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既是一家之主,他的地位就顶顶重要,因为他管着你的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

  所以,庄户人家都供奉着他。

  母亲对此十分虔诚。记得小时候我在农村老家时,每当做完饭,母亲盛出的第一碗饭,就先端到灶王爷面前,还在碗上放一双筷子,然后就是恭恭敬敬站在神像前面喃喃地言语一番。言语完了,一家人这才开始吃饭。

  后来,我长大了,以为这实在繁琐,就想要改革一下,母亲高低不同意,说是新例子不可添,旧例子不可去,灶王爷是保咱全家的神,第一碗饭不敬他敬谁?

  那时候,每逢要去赶年集时,母亲总忘不了叮嘱一句:记住,千万别忘了请祃子!她说的请祃子就是买一张木版年画的灶王爷。有一回我玩过了头,直到集要散了,才想起母亲嘱咐的事来。于是满集上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可是这位老太太卖的祃子与我们家的不一样,我们家的灶王爷的画像上只有一个人,可是这位老太太卖的祃子上竟是一男二女。当时我心里就笑了:莫非这竟如孟子说的那样“齐人有一妻一妾”吗?但立刻觉得这念头不敬,马上就打住了。最后到底是买了,也在家里贴上了,但是这个疑问,却在我心中久久不去。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书多了,才对灶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于灶神,在山东民间有多种传说。有的地方说黄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还有的地方把炎帝与祝融说成灶神,但普遍的说法是,灶神原是一个姓张的富家子弟,娶妻郭丁香,后休弃又娶李海棠,因这位姓张的好吃懒做,加之又遭一场火灾,很快就败光了家底。家世败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位姓张的竟双目失明沦为了乞丐。一日乞讨来至前妻家中,内疚似锥心,羞愧难堪,竟一头碰死在灶台前面。此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念他有知耻之心,于是就把他封为灶神,而把他的前妻与后妻皆封为灶神奶奶。让他们除了当家家户户的一家之主,还兼管人间的祸福。

  困惑我多年的心中之谜终于释然,我为增长了知识而高兴。

  北方祭灶是在旧历的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为了给灶王爷送行,我们老家那里一般都会包饺子,用煮熟的饺子供飨灶王爷,取“送行的饺子落脚的面”之意。吃完饺子之后,奶奶会给我一个盛面的升子,让我到生产队里的马棚里去弄一些马料来。把马料弄来之后,奶奶又让我从缸里舀一碗凉水,也供在灶王爷的神像前面。随后的供品就是芝麻糖、醉枣和年糕。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我奶奶就开始祝祷了。她说:“收着你的草,收着你的料,喂得你的马儿咴咴叫,到了天上见了老天爷,多说方便,少说是非,保佑一家明年无事平安。”祝祷完了,便是磕头,烧那烟熏火燎的脏兮兮的旧祃子。祭祀仪式完了之后,奶奶一拍手,说:“灶王爷上天走了,吃芝麻糖吧!”接着奶奶会先给我一根,奶奶说得好:“心到神知,供飨供飨人吃。”

  很多年,我以为祭灶的祝祷词奶奶说得最好,后来才知道有的人家说得才好呢!有的说:“灶王灶王,你到天上,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还有那些盼儿心切的媳妇说得更好:“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

  说实在的,我在这儿啰哩啰嗦地说了半天,还不如人家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诗》呢——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