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捣练图》) 披帛简介 披帛,中国传统妇女服饰名。定型于南北朝到隋朝时期,流行于唐。魏晋时期陶俑中已经有了披帛最原始的形象,隋代壁画中的披帛已经与唐代披帛的形制相差无几,在唐以后多为宫廷和乐伎所使用。 (图为克孜尔38窟的壁画) (南北朝)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 (唐壁画 来自夏阿新浪微博) 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必须注意的是,有学者所怀疑披帛并非中国本土发明是存在争议的。起源于亚述和巴比伦的一种带穗的饰物才是西方传统上的与TUNIC搭配的披肩。 历史上的披帛 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代开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世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花花草草们也可以一亲芳泽。《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唐壁画 来自夏阿新浪微博) 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服饰逐渐消失。不过类似'帔子'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汉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敦煌吹笛飞天第329窟) 唐 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 (永泰公主墓壁画(唐)) 高髻、披帛、半臂、袒领服,少有地线条感和人体美相结合,它所依赖的不是传统的伦理规范,也不是公众社会对女性的戒备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们短暂地焕发了审美想像力的产物。 (唐人俑 来自楠朔) 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 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 (唐人俑 来自楠朔) (唐壁画 来自静静的白桦林 新浪微博) 作者 资料搜集整理:洛千秋 编辑:尘箫 资料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汉唐风古—小十七,萌萌哒编辑小十七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哦! 长按二维码 关注“汉唐风古”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汉唐风古官方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