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染的最后一课:让世界理解东方艺术

 昵称33029374 2017-01-24

1989年11月24日李可染先生在“师牛堂”谈话

让世界理解东方艺术

最后一课


【注:这次谈话是李可染先生应香港《收藏天地》之约,找来在京部分学生商量组稿之事。在场有夫人邹佩珠先生和画家李宝林、周思聪、李行简、王振中、李松、詹庚西。】




中国画到今天仍是蒙尘的明珠。中国画水平是很高的。有一次看中国画和别国的绘画联展,感到两者水平差距很远。回来以后,我就请王镛刻了两方图章:“东方既白”,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文艺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很高的地位。

尼克松这次访华,电台记者问他对中国的看法。他讲了一句很好的话:“中国是一个没有人能毕业的大学。”日本作家井上靖十分敬仰中国的文化,他说孔子是人类的伟人,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出了那么多大哲学家。

确实,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东方艺术体系。东方艺术体系中出现了它特殊的表现形式。


李可染 《松下观瀑图》 79.5x47cm  1943年

有的台湾朋友对我1956年的写生非常赞美,而对我现在的作品倒有疑惑,是因为我1956年的作品接近西方写生画,而现在的就不同了。

东方艺术比较宽,东方人不只画其所见,而且画其所知、所想。现在海外还有很多人对东方艺术不理解,东方总会为世界所理解的。我预言不久的将来,能与西方媲美的唯有东方。这不是说要压倒人家,而是说我们也应当给人家一点东西,我们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嘛!

写文章是向海外介绍东方的艺术,讲清楚它的长处,让世界人知道东方、理解东方。绝不能站在西方人的立场看中国画,而应该站在东方人的立场看中国画。

我身体不好,若是在十年以前,我还可以有更大的变化。我画了七十年的画,一直在前进,有人说“李可染还要再跨进一步”,我说:“跨进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进到西洋那里去。”

文章说李可染是爱国者,我很高兴。一个人不爱国,怎能爱世界!在艺术上应走自己的路,不能扎在外国人那里。


李可染《山河颂》  96x146cm  1959年

外国人认识中国有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艺术,没人敢说中国没文化——敢说的只有中国的小青年。再一个方面是认为中国艺术只有按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路子走,才算是进入了世界水平,这当然是错误的。

中国有很伟大的艺术、艺术家。外国的确也有很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如伦勃朗、莫奈、雷诺阿……但不能忘记自己,对于外国大师的东西应当吸收,但自己的传统是血缘关系。

很多日本画家都到中国来过,东山魁夷人很好,很诚恳,加山又造很随和友善。

日本人很爱护自己的国家,把富士山看作民族的象征,很崇拜。富士山的山势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几乎所有的日本画家都画富士山。

日本人很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我在日本看了他们的歌舞伎,有一次我还表演了歌舞伎的动作。

我买了日本简装的美术全集,12本,中国只占一本多,日本竟占了四本。从维护和宣扬民族文化的角度说,人家是对的,而我们在文化事业上却往往过于自卑。


李可染 《观画图》 69x44.5cm  1958年

我喜欢戏剧。中国的四大名旦各有独特的创造,但必须有人介绍。介绍很重要,很多外国画家都是介绍出来的,他们有经纪人,有评论班子。四大名旦及毕加索后边都有个评论班子。梅兰芳有齐如山,程砚秋有罗瘿公,都是很有识见、很有水平的,写了很多文章介绍他们艺术的长处。中国画也需要介绍、剖析,站在东方人的立场上介绍。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的,不能用一把尺衡量,差异是发展的动力,东西方如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发展了。

我开展览会的时候,有西方朋友问起李可染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然的。外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往往限于视野范围之内,对于中国人体察自然的特殊方式,对于中国画的内美不易理解。

中国文化体现出人的胸襟是博大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诗横断了中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诗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千岩万壑”是用直觉来反映自然界,所包容的境界是非常之伟大的。


李可染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91.5x56cm  1989年

中国人画画到一定境界之时,思想飞翔,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传统已经看遍了,山水也都看遍了,画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中国人作画“无鞍乘野马,赤手捉毒蛇”,是难度最大的。难度大,也正是艺术高低的一个标准,一般人做不到。他有五十年功夫,你四十年功夫办不到。

现在有些艺术理论害了小青年,任所欲为,爬到景山上就伸出两手说:“我胜利了!”要站到喜马拉雅山上再欢呼。

学生是在师承的基础上发展的,他们各有自己的面貌,并不一样。大家的共同目标一样,而各自发展。

如果都和李可染一样,也没意思。

李派山水从写生进入创作需要突破,这是一个很大的难关。


李可染 《家家都在画屏中》 40.5x44.5cm  1954年

我十三岁拜师学中国画,启蒙老师是钱食芝,他的名望就在徐州,名不出乡里。钱老师字学刘石庵,画学王石谷。

王石谷的画很甜,像可口可乐,很容易喝。龙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得惯。

十六岁到上海,接触到吴昌硕的作品,很喜欢,但是看不懂董其昌的

画,觉得造型不高,景致也不美。

我曾经以很长时间看八大的画。八大作品格调高,韵味隽永。我是透过八大才慢慢理解董其昌的,体味到董其昌画上用墨是清墨,一点渣滓都没有,画得像月亮地,极清。


李可染 《蜀中》 52x50.5cm  1943年

黄宾虹先生家中收藏了几百张画,满屋子都是书画。一谈话就要“促膝”。黄先生有一次给我看他藏的字画,他用一个小滑轮把画一张张拉上去挂起来,足足看了两天。看完了,我对他说:“你收藏的作品都不如你画得好。”

黄先生说:“这些画都是我的朋友,一个人交朋友多,见识才广,别人有长处,我就吸收。”

黄先生很重视邹衣白、恽香山。(记录者注:邹衣白即邹之麟,明武进人,号衣白山人。山水画家;恽香山即恽本初,明武进人,号香山。山水画家,著《画旨》。)

后来看到恽香山的题跋:“吴元玉之于云林也,吾恶其秀;蓝田叔之于云林也,吾恶其老。老中嫩是为真嫩,秀中见老是为真秀。”他懂得艺术上的矛盾统一规律。


李可染 《水墨山水》 68x45.6cm  1988年

看过题跋再看恽香山的画,确实是不一样,富于内涵。再返过来看倪云林的画就觉得更好了,人说他是“用唾沫画的”,很润。

理解中国画是很难的,中国人讲画理的内涵,要真正理解更难。

画超过古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书法则很难。米颠、倪迂……古代中国人有这股劲,把毕生精力用于写几个宇,到了颠、迂的地步,金石家一辈子搞金石,现在的人不肯这样干了。

李松记录


李可染 《东方既白》103x34.5cm  1989年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术研究及交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公众微信:likeran1998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官方网站

www.likera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