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半岛土地平坦为什么没有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大帝国?

 h0ping 2017-01-24

为了不罗嗦,那我就直接抛出观点,印度教文明是奴隶社会文明。

我们经常把石器、青铜、铁器看作一个时代的标志,但却忘了两个字:使用。

5000多年前,中东就出现了铁器,是否就意味着中东进入封建时代?或者,今天海湾国家出现电脑,是否意味着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关键在于劳动工具的普及使用。

让我们再来看印度,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印度文明其实是奴隶社会时代的文明,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此后虽然稍有进步,但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封建时代。

其实令某些国人侧面的欧洲文明也是到了中世纪也渐渐进入封建时代,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

我想原因可能是奴隶时代太完善了,或者欧洲的农民不够多,想打倒奴隶主不容易。

而印度的情况比欧洲更糟,因为印度的奴隶制文明太完美了,即使到了今天,在工业文明的围堵下,仍然有着强大的活力。

所以,不是使用了铁器就叫封建社会,是农民使用了铁器才叫封建社会。印度基本上没有进入封建时代,更何谈大一统呢。

中国是挣扎了500年(春秋战国),才打败奴隶制度的。欧洲挣扎了1000多年。印度挣扎到现在,仍然没有成功。

印度的王朝也徘徊在印度河、恒河的范围,因为除此之外地域,环境太恶劣,不是奴隶制国家有能力改造的。

中国也是春秋战国才把触角伸向长江流域的。至于珠江流域,那又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为什么印度历史上屡战屡败?印度王朝虽然有很多封建色彩,究其本质,仍是奴隶社会。套用某些国人的话:体制问题。

这点很像现在的中东国家,外面看上去很美,其实内部仍然是部落组成形成。

一、印度国内民族和宗教问题尖锐

印度在古代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称呼。在古代历史中,印度起初和中国差不多,也是很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可是中国逐步走向了统一,而印度还是政权并立的局面。这就很有问题了。其实最主要还是宗教和民族矛盾,印度大陆上一直是多个宗教相互影响的局面,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相互制约。宗教又影响了正值。不同宗教信仰的地区很难统一和融合。还有就是民族问题,印度全国有100多个民族,民族对立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由于各个民族没有共同的归属感,向实现统一是十分困难的。这和教化也有关系,在其他国家,不同的民族完全认同一个国家。这就不会出现印度的问题,印度在古代史中一直是多政权并立的情况。

除了宗教和民族问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理。印度中部是印度大平原,但是中南部却有山脉阻挡,只要南方政权守住这些山口,北方政权想南下十分困难。在印度历史上,即便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莫卧儿帝国,也仅仅统一了印度北部。南方地区始终处于对抗状态,这样多原因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在统一的北方地区也不太平,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各地还有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才是实权人物,至今仍有这样的情况。从这个情况来看,有点藩镇割据和部落联盟的影子。印度多个王朝几经努力也没有统一印度大陆,最后这个任务交给了远道而来的英国人。

二、印度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大批遗产

17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染指印度。印度的疆域太大,英国人能力有限,因此采取了蚕食政策。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直接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土,英国国王兼任印度皇帝。其余的三分之一领土分散在各个土邦的手里,这些土邦首领根本无力对抗英国。当时的英属印度比现在的印度大得多,英属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爆发,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缅甸地区,开始直接威胁印度。英国为了动用印度的人力物力对抗德意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在战争结束的适当时刻,还给印度自由。”那时印度正在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者是甘地、尼赫鲁等人,他们正在努力摆脱英国的统治。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印度要求英国兑现自己的承诺。起初英国首相丘吉尔有点想反悔的味道,印度对于英国实在太重要。但英国已经无力维持自己的殖民体系,新上任的首相艾德礼也主张战略收缩。就这样,英国最终同意了印度独立的要求。不过英属印度自己开始分家了,首相是缅甸。缅甸不打算继续跟着印度,它和印度本来就没有多少关系。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先后独立,这是宗教、民族和政治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虽然被分成了多个国家,可是印度大陆完成了统一,这是英国人留给印度的遗产。至今印度和英国的关系仍然很好,在很多方面还必须依靠英国。

古代帝国至今能保持统一的,唯有中国。汉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方言数不胜数,福建隔条河都能有个方言,但都能通过汉字进行交流沟通,从而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逐渐形成“中国”这个国家概念,并持续几千年。 反观印度次大陆,文明形成很早 ,但有6000多重语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古代的婆罗门教,昙花一现的佛教,后来的印度教,虽然在印度次大陆广泛传播,但完全依靠宗教形成一个强大的帝国是不可能的 ,即便奥斯曼帝国,也不过立伊斯兰教为国教而已。印度次大陆炎热的气候也导致人们心情比较温和,不太愿意杀的你死我活,各部落各玩各的,大帝国自然就不会产生。

印度半岛也许并没有想象的平坦。东西分别东高止山脉区隔,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的区块,中部延伸到南部是德干高原,南部山脉靠海的边缘陆块。但即使最大部的德干高原受水系和岩层导致的农耕分部不同,虽然平坦,但是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很适合形成的各地区的自治体系。而广义印度的恒河平原利于形成核心的经济区。也是城市聚落和经济分工,政治集权体系的主要地带。地缘上南北分割向并不是不存在战略要冲,比如温迪亚山脉一直在数次王朝更替中四周地缘都是战斗要地。

印度并非是邦国林立,更多是的情况是印度北方容易形成较为强大的帝国,但是无法直接征服南方(最成功的孔雀王朝剩了印度的南部尖角现在的马杜赖以及周边),且北部很容易收到广袤中亚上迁徙外族的侵袭。从印度河谷诞生哈拉帕文明(Harappa)开始从古旁遮普往周边扩张,然后迅速衰落。有雅利安人迁入形成新文明。而 旃(zhan)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则也是在亚历山大撤军的真空期进行出现,并且考底利耶《政事论》建立了完善的但妥协严重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而中央区城市和商贸的规制化也是至此建立的,有人对比希腊治理思想,认为考氏建立了一种规则化的政治生活方式,整合了伦理取向和政治妥协。其儿子将孔雀帝国的地盘扩大到南边的麦索尔。阿育王时期达到鼎盛,卡林加苟延残喘。而孔雀在建国后对外政策长期亲塞琉古。即使在较为统一的王朝下,印度中北部文明的外来影响因素也很大。其商贸建立在中央地区和各农产区之间的商路建立的自发体系上,以及从陆地部分对外输出。南部存在多次并立的王朝。刚才孔雀征服已经提到了。而潘地亚时期开始,就存在一个帝国较强,数邦互相争夺的乱战局面。但在 笈多王朝时期,通过征服和联姻达到了一个军事制衡的局面。而两个时期,南部对于海岸贸易都极为重视,即使中南部水系城市和农产区数次易主,庞大的海岸贸易和商贸殖民扩张都保证了经济活力和城市商贸。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形成对北方征服的军事帝国,因为其经济中心在海外贸易,对有基层统治的农产区兼并欲望不高。

印度一直被经济史学界强调了一个发展现象叫做“印度均衡”。即以种姓制度为表面的一套从未根本改变的囊括生活方式,经济分工和地方治理。主要的研究拉图尔曾经做过,:(1)需要为定居农业和(按当时的标准)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提供劳动力供应;(2)长期以来的地方性整合政治均不稳定或不成功;(3)季风和不均匀自降雨带来的生产周期;(4)轻视吠舍,婆罗门传统和商人逻辑的冲突。

这使得基层农业岁入经济无法转化为广泛的市场工业经济。而印度发达的农业商贸更多是城市权力中心节点下的自循环流通经济。这个系统可以提供某些流动性(所谓低种姓的梵化,婆罗门主持承认其按照高种姓方式生活),但流动的种姓不会替底层说话,相反会更佳认同和参与固化这个体系。

而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卡斯特体系)和种姓下的基层村社。种姓制度也首先是依附于农业生产和村社存在的制度。所以统一政权必须依赖这个体系建立而非改变,凡是有如考底立耶或阿克巴之类的官僚改革,多数在刚有些起色就被政治结构内部矛盾或外族直接摧毁。

外面看上去虽然美但内部仍然是部落组成!

地理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印度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印度西北部也就是印度河平原再往西北并没什么天然阻隔,这样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民族就 很容易侵入印度。公元前3000年起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就开始入侵印度,并逐渐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位于种姓的顶部,被征服的当地人成了低种姓的人种,后来又陆续有突厥人,西亚的波斯人入侵印度,这就导致了印度的种族和信仰相当复杂和多样化,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并存。同时印度南部多山地和高原,也对北方的政权形成了阻隔,虽然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但是由于始终有来自西北部不同种族的入侵,历史印度北方的各个政权持续时间不长,印度北方政权对南部和东北部基本上也是鞭长莫及,所以印度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国家史,只能地区史而已。

古印度同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经过焚书坑儒,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大帝国,称始皇帝。后继王朝无不在此基础发扬光大。印度半岛土地平坦,地理位置跟中国差不多非常优越。没有出现政治经济文化一统的帝国跟印度宗教太多,信仰不同有关,更重要的是没出现象始皇帝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

以我国为例,解释印度

首先:就是因为太平坦了,没有足够的自然(地形)保障,多次被入侵,不利于民族形成;中国多山高原,较好的保障了安全。

同时与其他民族融合时间短,总会被外来入侵打断。而中国虽有沦陷,但强大的文化认同和统一的文字,入侵民族不是被同化(满族),就是回到大漠放羊(蒙族)。中华文明一直延续。

其次:各地实力也没有太大的悬殊,导致势均力敌,不能形成中央集权。中国是中原的华夏族自然条件最好(3000年以前),实力最强。慢慢同化周边,形成汉族。一直扩散,最后形成汉族8大民系(吴语系、粤语系、闽南语系、客家等等),2000多方言,但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再次:宗教的强大和错综复杂,削弱分化中央集权,宗教和地方势利强大。教义的‘求异’思想,无限划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不利于大一统。(总讲差异,不认同。好处是思维发散,千奇百怪,坏处是过于注重细节,整体观念不强)。在中国,宗教存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书同文,车同轨。大一统思想更深蒂固。

举例不当的地方,多多指正。谢谢!

中国的大一统,是由于三个自然原因:一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通过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与西亚、欧洲分割,天然具备大一统的架势;二是温带季风气候,锋面雨造成旱涝频发,只有大一统才能协调互助、共度时艰;三是柔弱的农业民族抵御凶悍的游牧民族入侵,只有通过大一统团结起来才能取胜。印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欧洲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印度种姓制度,制约了他的发展和壮大。殖民地的基础决定了他无法产生伟大的君主和领导者。生搬硬套的英国政治制度使他无法从根本上兴起和统一,再就是现在的印度和过去的印度人没有任何关系。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制度和共和制有本质上的不同,没有统一的经济政策,民事司法各个邦的处理不同。使印度无法协调各方利益。总之,印度永远无法成为一流大国。

印度自古以来国内等级观念严重,强调种族,强调出身,强调血统,现在也是。同事国内语言多样化,文化也多样化,还有一点,印度主体民族占比小,所以他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古代某短时间也和他们一样,东汉末年到隋朝之间,中国门阀严重,国家的治理全靠这些大门阀,大氏族。这时候出身贫寒的人是没有翻身的。所以这时候中国国内分裂,一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才开始瓦解氏族制度。所以你们想想科举制度的建立对中国来讲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发明,要不是它也不可能有唐朝高度的统一和兴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