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淫的快感”在中国文化为什么是“万恶之首”?

 LJ3638 2017-01-24

我们在古语中经常听到“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善的行为首先与孝道联系起来,我们从曾子的《孝经》中知道这本书对于整个东方的伦理次序进行某种规定,在差序的东方格局中起到的基本的奠基的作用,而恶的行为则是与“淫”联系起来,我们也会了解到西方的《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其中也似乎在隐射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大观园中也近似一种“伊甸园”,在里面男女之间诗性的存在、欲望的存在、朦胧的存在、艺术性的存在等等,几乎展示所有女性的身上的不同特质,最终贾宝玉由于“大厦倾”,贾宝玉也避免不了出家向佛的结局。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中戒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要的,其中“淫”更是作为众生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所谓“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也说出了这个意思。为什么在男女都感到具有“快感”的淫行为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是谈性色变而出现“男女授受不亲”,作为“轴心时代”的诸种文明为什么一开始都禁欲?

这种“快感”在自由、民主、权利得观点下似乎难以与“恶”的源头联系起来,西方“自由”的态度与“善恶”的文化渐渐出现分离,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的所有动物都光明正大的进行“性”的行为,但是一谈到人就几乎是一个避讳的话题,人与动物在根本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人与动物之间明显区分的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也圈定了人的界限与动物的界限,在东西方文化中探讨这种不同的思想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帕斯卡《思想录》中的经典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这里帕斯卡用西方的标准突出人的理性的能力,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则认为“人与动物在性的选择问题上,人的选择更加苛刻”,说明了人对于美的表象和追求则超过动物,而动物在性的选择上则缺少这些选择,而中国古代的孟子也在探讨这样的问题,《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等,就划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突出人与动物在羞耻的角度、同情的角度、礼让的角度、是非判断的角度都是独特的。人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自我认识的动物,其行为也被自己规范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而人对于一切的认识也都被认识的前提所规定,对于本质问题的思考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前提。西方的文化倾向于是一种动物性的文化,而东方的文化则倾向于是圣贤的文化,西方的“善恶”问题交给“上帝”,而东方的“善恶”问题交给哲学,在理论于实践的问题上,西方倾向于是道德与行为分开,而在东方这两者是一体不二的,或者是知行合一的。

近代五百年来,整个人类的文化由哲学性质的基础向科学性质的基础在转变,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转向现实生活的安乐追求,也可以说整个人类有深刻转向了肤浅化了,《庄子》说“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或许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转变在我们身边是一边放弃传统一边学习西方,放弃放的也不彻底,学习学的也不彻底,基本上是东西方思想观念大杂烩的状态,而究其实质则是“体”与“用”的关系没有进行区分,我们基本上处于用西方之“用”审判东方之“体”的境地中,这既是所谓的入流或者接轨。人对于生死界限之外的事情缺乏了认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一种思想意识,驱逐了传统的思想与安立于生死之外的价值奔赴的共同认同,人本身凭借科学技术对于人生的肆无忌惮,在现有的生命中获得满足,但是这种技术文明的态度也是被西方的哲学家批判过了,罗素曾说“科学家们本以为古代的宗教是一种错误,可是科学本身绝对化实际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意思相同),当然,西方的理性的传统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生的本质或者是社会的基础并非是理性,西方的文化相对于东方哲学来说是肤浅的,我们会在相关的文章中探讨,虽然西方的文化肤浅,但是在解放人性之时就像决堤的河水,淫欲自由而导致婚姻仳离,家庭细胞离离合合,社会生活就像浑浊的、咆哮的、奔腾的河水一泻千里。

人性本身的“淫欲”更倾向是一种“黏性”,这些都是基于对人本身的认识而定,我们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人本身会有欲望?佛学说“因果不空”对人们似乎是一种警戒,人活着是被生死圈定了的,人应该紧盯着自己的墓碑而生活,谁能想像几十亿人处在一种错误的思维态度和人生态度之中呢?所以,在一个人对整个生命实相还未了解的时候,最佳的态度或许是接触经典,因为那些语言以及价值导向是经过历史或者说前人实践过的,基于一种对自己仅有一次生命的负责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