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heuermann病的研究进展

 qot8qtvxw 2017-01-24

【关键词】  驼背

    scheuermann病,又称青少年驼背,以中胸段椎体楔形变为特点,是一种最常见的引起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畸形的疾病〔1〕,由丹麦医生holger 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描述,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文献报道,scheuermann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 4%~8 0%,一般情况下,如果scheuermann病能在患者骨骼发育成熟以前被及时发现,那么支具治疗常常能够获得成功。然而本病常于青春期前后出现,患者父母常认为这种畸形是因为不良姿势引起而延误诊断及治疗,致使畸形进展,甚至导致严重的背部疼痛。为此,将本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如下。

   1  病  因

   如前所述,scheuermann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早期scheuermann本人认为,本病与椎体的环形骨骺缺血坏死有关。但以后的研究发现,骺环与脊柱生长的骺板无关,骺环缺血坏死不影响椎体的垂直生长,也不会导致椎体产生楔形改变,使胸椎后凸增加进而出现畸形。而且,可以见到scheuermann病在10岁以内患者身上出现,甚至发生在骺环出现以前的患者。后来的病理学研究证实,显微镜下的确未观察到scheuermann病患者的椎体骺环有缺血坏死征象存在。

   研究认为:scheuermann病与终板上的胶原或其周围基质合成障碍有关。最近,基因学的研究也同样认为,胶原9基因的色氨酸等位基因(col9a3 tryptophan allele)与scheuermann病有关〔2〕。

   有人推测,scheuermann病可能继发于椎体骨质疏松。lopez等〔3〕选择10例未经治疗的scheuermann病患者和7例相同条件的对照个体做研究对象,采用单或双光子吸收法测量2组患者的骨矿物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scheuermann病与骨质疏松症明显相关。情况果真如此吗?有研究采用ct定量骨密度仪测量评价20例患者以及对照组的椎体骨密度,结果发现此类患者骨密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故认为,双光子骨密度仪不能测量单位体积骨组织的钙含量,因为受测量骨体积差别的影响可能使测量值不同。seoles等〔4〕采用单光子吸收分析测定确认103个存在scheuermann病的尸体椎体骨密度,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cheuermann病人的骨骼并没有发现骨质疏松的证据。所以认为:骨质疏松并非scheuermann病的致病因素,scheuermann病患者骨量减少是因为背痛使得运动减少导致。

   那么,scheuermann病是否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呢?包括graat等〔5〕的报道在内,有很多个案文献似乎支持基因遗传理论。scheuermann病具有一卵双生患儿影像学改变相同、近亲复发以及可以遗传3代以上等特点,说明它可能有潜在遗传性。故有研究认为,scheuerrnann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mckenzie等〔6〕报道了12例scheuermann病先证者,并对其父母及家族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发现其中7个显示家族性scheuermann病,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剩余5个先证者中,4个存在染色体异常。axenovich等〔1〕对90个由scheuermann病先证者确定的家族谱系进行分离分析,发现scheuermann病不会发生在缺少突变体等位基因的人,所有携带突变体等位基因的女性均发生scheuermann病,而只有一半的携带突变体等位基因的男性发生scheuermann病,这种家族聚集性提示scheuermann病是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可能。但scheuerrnann病是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结论并未被最终证实。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文献报道,scheuermann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 4%~8 0%,好发于12~18岁青少年,男女比例相等〔7〕。也有报道scheuermann病多见于男性,约占88%。其它报道有男女比例为2∶1,也有报道为3∶1或4∶1的。但bradford等〔8〕的报道中,女性较多,男女比例则为1∶2。一般认为,scheuermann病的发病没有性别差异。scheuermann病常常于青春期前后出现,并逐渐发展为胸段或胸腰段驼背畸形。此时患者的父母往往将它与不良的姿势混淆。除畸形外,还可以有胸背部和下腰部的疼痛,有时疼痛会比较明显,可以因为站立、久坐或运动而加重。临床上常常看到,青少年患者大多因为畸形所导致的姿势问题来就医,而成年患者明显不同,绝大部分(96%)是因为不能缓解甚至持续加重的疼痛症状〔9〕。

   因为累及多个椎体,所以早期很少有脊髓功能损害的表现,但如果后凸畸形加重,再合并椎间盘突出就可能出现脊髓受压的症状。bhoirai等〔10〕报道3例患者,合并胸椎间盘突出,患者有背痛以及肋间痛、进行性肢体僵硬、步态异常以及排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当畸形严重时,患者也可以出现心肺功能受限,并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临床查体可以大致诊断本病,但最终需要放射学确诊。本病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1964年sorenson首先提出x线影像学诊断标准:胸段脊柱至少3个相邻椎体有5°或5°以上楔形改变。椎体的楔形变是scheuermann病的基本特点,还可以有其它一些特征,如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变窄、不规则或扁平,顶椎前后径增长。平片上除了胸椎过度后凸外,也可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过度前凸以及颈椎前凸减少,头部相对于躯干向前突出。原因主要是矢状面上的代偿造成。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颈椎前凸增加,原因是胸椎后凸加重,为保持双目前视状态,颈椎出现代偿增加〔11〕。

   x线影像学上,scheuermann病主要表现2种类型的曲度改变,一种为胸段后凸,另一种则为胸腰段后凸。文献认为,胸段后凸畸形常见,涉及t1、2~t12或l1节段,顶椎常位于t6至t8。胸腰段的后凸畸形相对较少,常涉及t4、5~l4、5节段,顶椎常位于胸腰交界附近。但weiss等〔8〕报道351例患者中,发生在胸段的198例,在胸腰段的153例,比例大致相当。

   scheuermann病是造成脊柱后凸最主要的原因,其它还有先天性、麻痹性、创伤性、姿势性、放射性、代谢性等多种原因也可以造成后凸畸形,一般均可以由临床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区别开来。当患者合并明显的腰背部疼痛时,还要注意排除肿瘤或感染等。另外,一定要重视全面体检,以防止遗漏合并的脊髓损伤。

   3  治  疗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scheuermann病患者的自然病史表现为良性过程,很少出现严重的畸形或明显的临床症状,最终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的更少。但也有研究认为:scheuermann病若不治疗,后凸畸形可能进展,而且可能造成明显的疼痛。所以到底scheuermann病发展到什么时候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指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无症状的患者可以不作治疗,但应观察。骨骼未发育成熟的、后凸畸形为中等程度的青少年,可以采用支具或石膏等保守治疗。后凸持续进展,大于75°,尤其合并疼痛和(或)神经症状,或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1  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scheuermann病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成功。sastre等〔12〕报道1组30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良好。ghoussoub等〔13〕认为功能康复是治疗scheuermann病的最基本手段,较少依赖支具或者手术。所以,后凸较轻、发展缓慢的无症状青少年无需治疗,仅需定期拍片观察到骨骼发育成熟。必要时,也可以建议患者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以减少后凸增加。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同样有效。weiss等〔8〕研究351例有疼痛症状的scheuermann病患者,采用理疗、针灸、按摩等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他们认为,理疗等保守治疗对有疼痛症状的患者有积极作用。后来他们研究又发现,住院康复可以使scheuermann病患者后凸角度明显减少,所以他们建议,后凸较重的青少年以及有疼痛症状的成年人应住院接受康复治疗〔14〕。

   使用支具治疗骨骼未发育成熟的scheuermann病患者,可以使脊柱畸形获得永久的矫正,这不同与特发性脊柱侧凸〔15〕。研究认为,支具不仅可以矫正畸形,还可以逆转椎体楔形变,即使后凸大于75°,支具依然可能有效。sachs等〔16〕报道1组120例诊断scheuermann病的患者,平均年龄12 5岁,均使用milwaukee支具治疗,并随访5 a以上。结果发现,始终佩戴支具的患者中,有76例后凸明显改善,24例恶化(其中有7例最终行手术治疗),10例没有变化。24例后凸恶化的患者中。10例没有坚持使用支具的患者中,2例后凸改善,8例恶化(其中有3例最终行融合手术)。可见支具是治疗scheuermann病的有效方法。

   hefti等〔17〕研究了55例后凸较为严重的患者,均使用支具治疗,其中45例随访时间较长,这些患者的后凸得到平均50%的矫正,测量还可发现生长停止以后楔变的椎体恢复形态。他们建议,僵硬的后凸超过35°就应使用支具治疗。raede等〔18〕回顾性研究了31例scheuermann患者,在理疗不能控制后凸进展时使用支具治疗,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发现22例患者(占71%)后凸平均矫正18°,2例没有变化,7例(22%)后凸平均进展7°。但他们没有发现楔形变的椎体外形有恢复。因而建议对scheuermann患者应早期使用支具治疗,使用时间为1 5~2 a。riddle等〔19〕报道22例诊断scheuermann病的青少年患者,使用支具治疗,并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结果显示,16例(73%)患者后凸无进展,其中9例后凸改善,7例没有变化。后凸平均改善9°(64°~55°)。6例(27%)患者后凸进展,平均增加9°(59°~68°)。有1例因为后凸持续进展而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他们发现,患者的脊柱柔韧性好预示支具治疗效果也会好。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样,他们认为,支具治疗应坚持使用到患者骨骼成熟以后至少2 a,以减少或阻止疾病发展。

   3 2  手术治疗

   scheuermann病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一直是外科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后凸持续进展,保守治疗无效;后凸严重并大于75°;合并疼痛和(或)神经症状;畸形影响外观,患者有美容要求。ferreira等〔20〕研究38例行手术治疗的scheuermann病患者后,认为非手术治疗的价值需重新评价,应提倡早期手术治疗。研究认为,如果手术方法选择恰当,那么不仅后凸畸形的矫形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患者的疼痛症状也会有明显的缓解。

   lim等〔21〕回顾性研究23例使用多节段内固定治疗的scheuermann病后凸病例。其中20例(87%)行前路松解或融合,同时行后路多节段固定融合术,余3例仅行后路多节段固定融合术。术前后凸角度63°~104°,平均83°。术后后凸角度为32°~67°,平均为46°。平均随访38个月(10~123个月),最终随访时,后凸角度为37°~75°,平均为51°,手术效果尚满意。也有文献报道24例scheuermann病后凸患者,行前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术后所有患者后凸畸形改善,大多数疼痛症状缓解。随访发现脊柱获得坚强融合,且没有明显的矫正度数丢失。

   对于僵硬的scheuermann病后凸患者,手术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办法。papagelopoulos等〔22〕报道了21例后凸≥50°并持续进展的scheuermann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并认为,除手术时间较长外,使用前后联合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畸形明显的矫正,并避免出现继发性的畸形。所以对于严重僵硬的后凸畸形,建议使用前后联合脊柱融合术。有人报道11例此类患者行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凸角度平均矫正53 4%。术后第1 a,矫正度数平均丢失1 7°,以后仅丢失0 7°。最终获得50 4%的矫正率。他们认为,对于僵硬的scheuermann病后凸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hosman等〔23〕研究33例患者术后均治疗满意,没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率100%,矫正良好,矫正度数丢失少,结果满意。前后联合手术相对于单纯后路手术并没有太多影响后凸形态。作者认为,在柔韧性好的青少年或青年人,做前路松解的必要性不大。

   lim等〔21〕回顾性研究23例使用多节段内固定治疗的scheuermann病后凸病例,并分析了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最后他们认为,后路多节段固定融合术和(或)前路松解融合术均未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当然,scheuermann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以后,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常见的是交界性后凸。有文献报道了14例手术治疗scheuermann病患者中,6例出现交界部位短节段后凸,5例在远端,1例在近端,其中4例第1次融合包含了后凸的端椎,但最终仍出现端椎的轻度楔形变,进而导致在融合与未融合的交界处发生矫正度数的丢失。测量交界性后凸角度为15°~34°,平均23°。他们认为:若融合与固定扩大并包含所有楔变椎体,并止于第1个正常的“方形”椎体,那么,发生交界性后凸的危险性会明显减少。这就要求手术时需要融合许多患者的上腰椎。lowe等〔24〕分析32例后凸大于75°的scheuermann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认为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与后凸过度矫正(大于50%)或未将后凸范围内的近端椎体融合有关。远端出现交界性后凸与融合范围没有止于第1个前凸节段有关。他们认为,融合节段选择得当会获得好的结果,应避免矫正率大于50%导致发生交界性后凸。其他研究也都认为,矫形不能超过50%,而且器械远端应超过端椎延伸到第1个前凸的间盘,以防止出现交界性后凸。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矫形手术潜在并发症认识的加深,使得scheuermann病的手术效果显著提高,同时又使得手术操作的危险明显降低。所以,手术治疗越来越多的应用到scheuermann病的治疗中。但也有文献报道,长期随访的结果是:选择观察、支具和手术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最终在后凸角度、疼痛程度、功能方面等并没有明显差别〔25〕。最近有文献认为,手术治疗scheuermann病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手术指征有待进一步讨论〔26〕。可见,对于scheuermann病的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axenovich ti,zaidman am,zorkoltseva iv,et al.segregation analysis of scheuermann disease in ninety families from siberia[j].am j med genet,2001,100(4):275 279.

   〔2〕  karppinen j,paakko e,paassilta p,et al.radiologic phenotypes in lumbar mr imaging for a gene defect in the col9a3 gene of type ⅸ collagen[j].radiology,2003,227(1):143 148.

   〔3〕  lopez r,burke s,levine d,et al.osteoporosis in scheuermann s disease[j].spine,1988,13(10):1099 1103.

   〔4〕  scoles pv,latimer bm,digiovanni bf,et al.vertebral alterations in scheuermann s kyphosis[j].spine,1991,16(5):509 515.

   〔5〕  graat hc,van rhijn lw,schrander stumpel ct,et al.classical scheuermann disease in male monozygotic twins:further support for the genetic etiology hypothesis[j].spine,2002,27(22):485 487.

   〔6〕  mckenzie l,sillence d.familial scheuermann disease:a genetic and linkage study[j].j med genet,1992,29(1):41 45.

   〔7〕  ali rm,green dw,patcl tc.schcuermann s kyphosis[j].curr opin pediatr,1999,11(1):70 75.

   〔8〕  weiss hr,dieckmann j,gerner hj.effect of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on pain in patients with scheuemann s disease[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2,88:254 257.

   〔9〕  ghoussoub k,kreichati g,azzi l,et al.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adult scheuermann s disease:study about 45 patients[j].j med liban,2004,52(1):19 24.

   〔10〕  bhojraj sy,dandawate av.progressive cord compression secondary to thoracic disc lesions in scheuermann s kyphsis managed by pos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interbody fusion and pedicular fixation.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r a rare clinical entity[j].eur spine j,1994,3(2):66 69.

   〔11〕  loder rt.the sagittal profile of the ccrvical and lumhosacral spine in 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j].j spinal disord,2001,14(3):226 231.

   〔12〕  sastre s,lapuente jp,barrios c.benefits of f.e.d.treatment in scheucrmann s disease[j].stud health technol lnform,2002,88:270 278.

   〔13〕  ghoussoub k,kreichati g,azzi l,et al.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adult scheuermann s disease:study about patients[j].j med liban,2004,52(1):19 24.

   〔14〕  weiss hr,dieckmann j,gerner hj.the practical use of surface topography:following up patients with scheuermann s disease[j].pediatr rehabil,2003,6(1):39 45.

   〔15〕  pizzutillo pd.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kyphosis[j].instr course lect,2004,53:485 491.

   〔16〕  sachs b,bradford d,winter r,et al.saheuermann kyphosis.follow up of milwaukec hrace treat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1987,69(1):50 57.

   〔17〕  hefti f,sani l.the treatment of scheuermann s kyphosis with the milwaukee brace[j].z orthop lhre grenzgeb,1981,119(2):185 192.

   〔18〕  raeder k.treatment of scheuermann s disease with the active passive gsehwend erection corset[j].z orthop lhre grenzgeb,1987,125(4):358 362.

   〔19〕  riddle ec,bowen jr,shah sa,et al.the dupont kyphosis br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scheuermann kyphosis[j].j south orthnp assoc,2003,12(3):135 140.

   〔20〕  ferreira alvcs a,resina j,palma rodrigucs r.scheuermanu s kyphosis.the portuguese technique of surgical treatment[j].j bone joint surg br,1995,77(6):943 950.

   〔21〕  lira m,green dw,billinghurst je,et al.scheuermann kyphosis:safe and 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using multisegmental instrumentation[j].spine,2004,29(16):1789 1794.

   〔22〕  papagelopoulos pj,klassen ra,peterson ha,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scheuermann s disease with segmental compression instrument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86):139 149.

   〔23〕  hosman aj,langeloo dd,de kleuvcr m,et al.analysis of the sagittal plane after surgical management for scheuermann s disease:a view on overcorrection and the use of an anterior release[j].spine,2002,27(2):167 175.

   〔24〕  lowe tg,kasten md.an analysis of sagittal curves and balance after cotrel duboussct instrumentation for kyphosis secondary to scheuermann s disease.a review of 32 patients[j].spine,1994,19(15):1680 1685.

   〔25〕  soo cl,noble pc,esses si.schcucrmann kyphosis:long term follow up[j].spine j,2002,2(1):49 56.

   〔26〕  poolman rw,been hd,ubags lh.clinical outcome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cheuermann s disease[j].eur spine j,2002,11(6):561 569.

    (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0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