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补后天之本:详解补中益气汤

 学苑中医 2020-11-09

选自《十剂类方及验案选编》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

    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10g,当归10g(焙干),陈皮6g,升麻5g,柴胡5g。

    上药以水4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日分2次温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每日2~3次。

    功效:升阳益气,调补脾胃气虚。

    主治:脾胃气虚,饮食无味,胃下垂,久泻久痢,脱肛,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气短不足以息,或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虚数无力。

    方义:本方主治由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气血损伤而发热;气虚则卫气不固,故自汗头痛恶寒;脾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肢体困倦,动则气短,不耐劳作。故方以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少用柴胡、升麻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以使中气充足,发热自除,气陷得升。

    临证应用附方

    1.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本方去升麻、当归。加半夏、羌活、独活、防风、白芍、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虚弱,四肢痠重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失常,小便频数。

2.益气聪明汤:(《脾胃论》)本方去柴胡、当归、陈皮、白术。加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见目生障翳,视物不清及耳鸣耳聋。

    3.调中益气汤:(《脾胃论》)本方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主治气虚,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

    4.升阳举经汤(《内外伤辨惑论》)本方加白芍、栀子、姜、枣,有益气升阳,凉血退热。治脾虚气弱,崩漏不止,少气倦怠,身热自汗,少思饮食。

   医家论粹

   李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乃虚其虚也”。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乘其土位。……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故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医案选录             

    1.癃闭:患者男,28岁。于冬季突然小便不通,少腹胀满,疼痛气急,开始诊断为膀胱炎,每2一3天排尿一次,曾服萆薢分清饮,五苓散等无效,如此缠绵2年。患者面色苍白,肌肉消瘦,动则冷汗自出,气促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楚,脉微而数,舌绛少津,辨证为气虚下陷,升降不利,治以益气升提,佐以滋肾通关。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滋肾通关丸,仅服3剂而愈。(《福建中医药1964·3》)

    2.小便不通:患者女,25岁,因产时用产钳拉下胎儿,产后小便不通,经用各种利尿法无效。请中医会诊,患者小便滴滴不通,脐腹胀急作疼,面色㿠白,呼吸短浅,心悸,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淡白,脉软弱,辨证为产时用力过甚,以致气虚下陷,不能升清泄浊,急拟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2g,党参、白术、当归、车前子各9g,炙甘草、陈皮、升麻、木通各3g,柴胡、桔梗各4.5g,荠菜花30g。2剂后,小便欲解而不畅,且有热涩感,原方将黄芪加倍,党参增至12g,另吞服滋肾通关丸9g,此方续服2剂,尿出如常,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6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