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爱犯错,有人给归了类,你肯定用得上

 昵称38012308 2017-01-25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科学家经常犯错。

科学家不断给自己、给别人挑错。

发现错误,他们不避讳,而是想办法改正这些错误。

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他们还找到了更好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为什么要给错误归类?


了解科学家犯过哪些方面的错误,对科学家好处多多。

  • 预防

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感冒、发烧这些病,怎么预防呢?

同样,知道科学研究中可能哪方面出错,科学家就能有针对性地预防犯这些错误。


  • 诊断

如果身体哪里不舒服了,不知道可能有哪些病,诊断起来有如大海捞针。

同样,知道科学研究中可能哪方面出错,在研究结果很奇怪时,科学家能更从容地对潜在的错误进行诊断和定位,进而改正错误,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 排查

当身体自我感觉良好时,也许有察觉不到的疾病正在路上,查一查,更健康。

同样,知道科学研究中可能哪方面出错,在研究结果顺眼时,科学家能更有效率地排除可能存在的错误,让研究结果更可信。



科学家都犯过哪些错误?


有人归纳了四大类,涉及研究的各个层面,各个过程。

这次我们介绍两类错误,这两类和中小学的科学实验比较贴近。


材料错误

做实验时,用到一系列材料、程序。这些地方可能出错.


  • 材料不行

    实验用的样本不纯,带杂质。比如,喝有大肠杆菌的水会拉肚子,你就敢说喝水让你拉肚子?


  • 程序不好

    没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来,或者操作技能欠练。

    比如,研究不同质量物体下落谁快,本来应该两个物体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你把一个举过头顶,另一个叼在嘴上,这实验结果你信么?或者拍运动图像是,扶着相机的手一直抖。


  • 观察者搅和了现象

    最熟悉的是安慰剂效应。

    比如,看一种新药能不能治感冒,实验员对吃药的孩子百般照顾,对吃糖豆的孩子百般虐待,结果说吃药的孩子感冒好了,你对得起被虐待的那些孩子么?


  • 没能控制好实验条件

    比如,应该控制实验室温度不变,结果冷气坏了,温度的变化影响了实验现象


    观察错误

    就算材料没出错,观察过程本身出错也不行

    • 没控制该控制的变量

      比如,压根儿不知道一个单摆的绳子长度影响摆一个来回多长时间,在研究摆锤质量对周期影响时,也就没管每次实验绳子是不是一样长)


    • 观察结果和要测量的东西之间关系不清楚

      不理解工具和程序

      比如,哈勃望远镜看东西有偏差,如果知道偏差是多少,准确和有偏差的数据之间怎么转换,也能得到准确数据。如果不知道这个转换关系,那这望远镜的钱花得就不值了


    • 观察者感知偏见

      观察结果被观察者偏好影响

      比如,双胞胎兄弟,你更喜欢哥哥,就可能倾向于觉得哥哥个子高,长得帅,暖男。。。)


    • 抽样错误

      样本太小,统计显著性不够

      比如,两个孩子,一个每天吃肉,另一个每天吃菜,如果发现吃肉的那个长得高,你就说要长高就得多吃肉么?)


    知道这些,对我们也好


    同学们自己在做实验时,可以自查

    我们在看别人的实验时,可以互查

    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可以帮查


    对比这个,看看你做过或者教过的实验,犯这些错误了吗?

    以下几篇文章都说了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中可能的错误,在上面能找到吗?

    想减肥,早餐吃还是不吃?|| 实验证据也不能盲信

    巧克力能治感冒?| 怎么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

    怎样识别不靠谱的“科学”观点?



    =======我是谁?=======

    公众号作者:马冠中,天津人,听相声长大,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科学教育与学习科学苦逼博士生一枚,专门琢磨中学生怎么思考跟科学有关的事情,致力于用“人话”讲明白科学家怎样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