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医宗朱丹溪:膏方应用经验浅析

 judaifu 2017-01-25

今日头条
朱丹溪


金元时期,中医内服膏方的使用并不普及,但在朱丹溪的医著中有用人参、白术、益母草、怀牛膝单味熬膏的,更有秘丹、琼玉膏、万安膏等复方膏剂。这些膏方或救急,或调治,对当今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作专题介绍。




(一)人参膏配合艾灸治中风脱证

在《格致余论》中,朱丹溪讲述了用人参膏配合艾灸治疗中风的病例。浦江郑先生,年近六十,由于生活条件优越,长得白白胖胖,很显年轻,但体质并不好。那年夏天,患上慢性腹泻后经久不愈,人变得虚弱不堪。尽管如此,他还不知节制房事,使得精气更加损伤。

 

人虚病就找上门了。一天夜里,起床上厕所,卒然倒地,两手舒撒,两眼睁而不闭,视物无光,小便失禁,汗出如雨,喉中发出拉锯声,呼吸微弱。

 

只见昏迷不醒,脉大散乱,朱丹溪知是危重至极,一边嘱病家取人参急煎熬膏,一边拿出艾绒,捏成小指大,放在郑先生腹部的气海穴,点火灸了起来。一壮又一壮,一连 18 壮,右手才微微动了一下;又灸3壮,只见口唇微动。这时,人参膏已经熬好,马上调了一小盏,给灌了下去。边灸边灌人参膏,到了后半夜,人参膏灌了 3 盏,眼睛也能动了。接着还是熬人参膏灌服,人参用了 2 斤,病人能张口说话,喊肚子饿要喝粥,用了 5 斤,原来的慢性腹泻止住了,一连用了 10 斤,居然康复如初。

 

附原文:浦江郑兄,年近六十,奉养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劳。忽一晚,正走厕间,两手舒撒,两眼开而无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无部位,可畏之甚。余适在彼,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炷如小指大,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亦成,遂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斤而安。(《局方发挥》)

 

对于中风发病,朱丹溪重视元气虚损不足在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上主张用人参大补元气。《丹溪治法心要》卷一《中风》载,中风证,口眼?斜,语言不正,口角流涎,或全身、或半身不遂,皆因元气平日虚弱,而受外邪,兼酒色之过所致。用人参、防风、麻黄、羌活、升麻、桔梗、石膏、黄芩、荆芥、天麻、南星、薄桂、葛根、赤芍药、杏仁、当归、川芎、白术、细辛、猪牙皂角等分,姜、葱煎服。对于郑案,病机分析是“此阴先亏而阳暴绝也”。所以煎人参膏大补元气,灸气海穴温阳固脱。

 

其中所谓的膏,应该是浓煎至黏稠呈膏状。《丹溪治法心要》卷七《产后》治难产,“以杜牛膝煎浓膏一碗饮之”可证。

 

(二)竹沥下白术膏治燥热为害

东阳吴先生,饮食油腻,大鱼大肉,吃了个形肥体胖。他心机很重,又脾气急躁,动辄发怒,脉沉涩滞。胖人多痰湿,在 50 岁那年春天,得了痰气病。医生认为病证虚寒,虚宜补,寒当温,给服的是燥热辛温走窜中药。药吃了不少,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症情加重,出现了腹中气上冲,胃纳减退,两脚发软。

 

当年四月,病人家属找到了丹溪。朱丹溪分析,此病属于内生郁热,脾虚气弱,已致痿厥,重症难治。病家见丹溪重按搜脉,问:说是病重,是否因为脉沉的缘故。丹溪说,脉重按才找到,是因为人胖肌肉厚实;过于燥热,内火炽盛,才是危重的症结所在。

 

话虽这么说,丹溪还是为病人开了一张处方,“且与竹沥下白术膏”。

 

朱丹溪认为,竹沥虽大寒,但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白术味微辛苦而不烈,除湿之功为胜,又与黄芪同功,能消虚痰。结果,白术膏用了二斤,气得和降,胃纳也有改善。但最后还是挽回乏力,“一月后大汗而死”。

 

附原文: 东阳吴子,方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忧怒,脉常沉涩。自春来得痰气病,医认为虚寒,率与燥热香窜之剂。至四月间,两足弱,气上冲,饮食减,召我治之。予曰:此热郁而脾虚,痿厥之证作矣。形肥而脉沉,未是死证,但药邪太盛,当此火旺,实难求生。且与竹沥下白术膏,尽二斤,气降食进,一月后大汗而死。书此以为诸贤覆辙戒云。(《格致余论·涩脉论》)

 

丹溪列此案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要轻易诊为虚寒,肆意燥热,用之不当,照样会殒命,即便救治,往往为时已晚,难以奏效。

 

形肥,气虚脾弱,痰湿本重;忧怒,气郁化火,火热内盛;痰气病,湿从火化,助郁火为虐。此时,误用燥热药物,火愈盛脾愈虚。脾主四肢而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脾虚而阳明湿热,则痿躄之证生而两足弱;湿热中阻,痰火上攻,故见气上冲,饮食减。竹沥、白术膏之用,清热豁痰,滋补脾气,得以苟且时日。终无力挽回者,是因燥热太盛,又值火旺之节,两阳相加,脾胃伤损,真阴耗竭使然。

 

(三)益母草膏、牛膝膏治后产小便不通

《丹溪治法心要》卷七《产后》载,一妇人,年龄十八,难产,产后出现大便溏泄、口干渴、气喘促、面红有紫斑等症,同时有小腹痛胀、小便不通。先用牛膝、桃仁、当归、红花、木通、滑石、甘草、白术、陈皮、茯苓加水煎煮取汁,调入益母草膏服用,病症不减。接着用牛膝煎浓膏,喝了一碗,两小时后,“大下利一桶,小便通而愈”。

 

《本草衍义补遗》:“茺蔚子,即益母草。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此草即益母也。”益母草、茺蔚子,现代区分为两种不同的中药,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主治月经不调,浮肿下水,尿血,泻血,痢疾,痔疾;茺蔚子活血调经,清肝明目,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根据患者大便溏泄、小腹痛胀、小便不通诸症推测,用益母草更为的当。

 

牛膝的功用,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其利尿通下的效果要比益母草强的多。此妇难产,紫斑、小腹痛胀等瘀血症不减明显,用益母草膏及牛膝、桃仁、当归等,是对证之治。服用后症不减,改用牛膝膏,是因牛膝活血利水,又能通便,且单味独大剂量用之,药力精专而取效速。

 

附原文: 一妇人年十八,难产,七日后产,大便泄,口渴气喘,面红有紫斑,小腹痛胀,小便不通,用牛膝、桃仁、当归、红花、木通、滑石、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煎汤,调益母草膏,不减。后以杜牛膝煎浓膏一碗饮之,至一更许,大下利一桶,小便通而愈口渴,四君子汤加当归、牛膝,调益母膏。(《丹溪治法心要》卷七《产后》)

 

牛膝生用祛瘀血,引血下行,利关节;熟用补肝肾,强筋骨。丹溪还将牛膝膏用于治疗咯血和尿血。

 

《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咯血》载,用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如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丹溪治法心要》卷五《溺血》载,溺血属热和血虚。属热,炒山栀煎服,或小蓟、琥珀;有血虚者,四物汤加牛膝膏。两证牛膝之用,着眼于血虚,所以均在四物汤补血的基础上,用牛膝补肝肾,入血分而引血下行。

 

(四)秘丹治消渴

在《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书中,均有消渴专论,列出治疗专方。用药有黄连、天花粉、人乳、藕汁、生地黄汁和蜂蜜。

 

这一治消渴专方,《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不出方名,《脉因证治》称为“秘丹”,总治三消。

 

做法:将黄连、天花粉研成细粉;藕汁、生地黄汁放锅中煮一下,调入黄连、天花粉和人乳,再放蜂蜜,加生姜汁,熬成膏剂。使用时,取适量,在口中含一下后,用白开水送下。

 

朱丹溪说,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其病症有上、中、下不同表现,心火盛于上,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火盛于中,则善食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火盛于下,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其病因总在火盛,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秘丹一方,花粉是治消渴神药(丹溪语,见《金匮钩玄》),藕汁、生地黄汁甘寒,滋养阴津,且能清热凉血,泻火之有余,补阴之不足;黄连苦寒,泻其上盛之火,乳汁、蜂蜜润燥,补益阴分之虚损,诸药合用,成为治消渴之要方。

 

(五)琼玉膏疗劳损,万安膏治吐泻

琼玉膏系南宋著名学者洪遵搜集到的灵验医方,载于《洪氏集验方》一书。用药有人参、生地黄汁、茯苓和白蜜。方中人参、茯苓补气健脾胃,地黄、白蜜养阴润肺燥,合而治疗虚劳干咳,咽燥咯血,是治疗劳损的补益良方。丹溪推荐使用的,也是咳嗽和咳血病证。

 

《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咳血》说,咳血有血虚,有阴虚火逆痰上,有痰积热;肥人咳嗽,发寒热吐血,以琼玉膏。其用琼玉膏的着眼点是元气虚损,所以又说:“好色人元气虚,久嗽不愈者,琼玉膏。”

 

万安膏在《丹溪治法心要》卷八《吐泻》有载录,谓小儿吐泻腹痛,吐乳泻青,属于寒证,宜调脾胃,用平胃散入熟蜜,加苏合香丸相半,名万安膏,米饮下。

 

万安膏是否系丹溪拟制不可考,最早文献记载的是《济众新编》。据考,该书是朝鲜李王朝正祖王的首医康命吉于 1799 年遵王命以《东医宝鉴》为蓝本,删繁就简,摘录要点,增补养老篇和药性歌而成。而《东医宝鉴》成书于 1610 年,正式刊行是 1613 年,较丹溪晚了 200 多年。

 

《济众新编》载录的万安膏与《丹溪治法心要》所述的同出一辙,组成是平胃散和苏合香丸合方。用法平胃散加水煎,调入苏合香丸二、三丸,加蜂蜜调成膏,不拘时服用。主治伤食吐泻,心腹绞痛,或痢疾腹痛。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