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网》www.chinagbwang.com
1、 保护中国民间一切能够保护的文物
中国民间收藏家历年来已保护了数以千万计的文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应动员广大收藏爱好者,告诉他们中国文物的现状和真相。有些不宜个人收藏的大型文物,或能改写历史的珍贵文物,文保会将筹措资金保护下来,适当的时候捐给博物馆。
2、 保护收藏家是文保会的重要职责
收藏家是保护文物的功臣,他们顶着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金钱的压力、专家的压力、同行的压力、法律的压力,孜孜不倦地收藏、保护。那么谁来保护收藏家,现在,只有依靠刚成立的文保会。
3、 举办各种文物展览,让民众看到真正的文物精品
曾有人用“老、破、残”来概括国营博物馆的藏品,我们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虽总体质量不高,但也有一些精品。国外著名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在我们收藏家眼里几乎都是普品。这不是他们不愿意展精品,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精品?精品在哪里?或者因为利益关系,装聋作哑。要打破这种格局,就要举办各种文物展览。大城市要搞,小城市也要搞。展就展精品,看了让人不忘,看了让人提气,看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看了才知道什么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 大力推进民间博物馆的建设
建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是许多藏家的“中国梦”。博物馆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全球公民意识,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要推进中华博物院的建设,我们要争取联合国东方艺术博物馆在中国落地,我们要在全国各地推进民间博物馆园区的建设。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文物常常是“白菜价”?为什么外国油画或文物能卖那么高的价?因为外国有大量的私人博物馆,本因在社会上流通的艺术品,经过数百年的流转,逐渐沉淀在博物馆里。如果中国民间博物馆多了,社会上流通的文物就会大量减少,世面上的文物价值就会真正体现出来。中国的博物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这里,我套用昨天成立大会上说的一段话:文物的东西多一点,中国的历史就丰富一点;文明的东西多一点,暴力的东西就会少一点;高雅的东西多一点,低俗的东西就会少一点;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多一点,吸毒的人就会少一点;有精神追求的人多一点,贫困的人就会少一点。
5、 利用现代传媒宣讲文物知识,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收藏界、文博界、拍卖行充满了谎言,充满了骗局,充满了暴力。什么“汉代以前中国人不坐凳子”;什么“汉代玉凳梳妆台是胶粘的”;什么“民间有几十亿假文物在流转”;什么“一个鸡缸杯值2.8亿”,“三秋杯值10亿美金”;····谎言借助谋体的力量在传播,在放大。真可谓“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走遍世界。信息的不真实或不对称,对民众的文化理念造成极大的伤害和误导,仿佛中国文物没什么真的,都是赝品,全国到处都是造假基地。现实告诉我们,把真相告诉民众,文博界的拨乱反正已刻不容缓。通过视频、杂志刊物、宣讲团,把正能量的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才能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才能制止文物的大量流失。在世界文化的摇篮里,中国文物是最灿烂的,最能让外国人折服的,最让外国人垂涎三尺的,但它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不是外国人的。
6、 建立民间文物藏品档案目录和数据库
泱泱大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收藏家保护了数以千万计的古代文物,但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究竟来自何方?更是茫然。客观上说,民间文物百分之九十九是说不清出处的,一件文物经过几个人倒手,或经过几代人,根本弄不清源头。“流传有序”对绝大部分文物来说是个伪命题,是拍卖公司炮制的“紧箍咒”,是国营博物馆拒绝民间藏品的挡箭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故宫向社会征集了大量的文物,也只是登记了谁捐赠的,至于来源根本无法调查。但是,民间浩如烟海的文物能不能建立档案,能不能摸清家底,回答是肯定的。藏品经专家鉴定,登记造册,就像清代的《石渠宝笈》。古人能做,今人更能做,更何况今天已是计算机时代,大数据时代,只要你参与进来,总有一天,你可以自豪地对孙子说,爷爷的这件文物书上有记载,流传有序!
7、 改变文物鉴定乱象,建立权威的鉴定和评估机构
文物鉴定乱象丛生,已成为文物保护的大敌。我们有个收藏家买了一些瓷器,找专家一鉴定,全假。一气之下全砸了。后来发现没有一件假的。现在翡翠的鉴定、田黄的鉴定、书画的鉴定、宝石的鉴定、犀牛角的鉴定一片混乱,不讲数据,不提倡科学仪器鉴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已至文物鉴定无标准可依。文物价值评估也是如此,一件金缕玉衣评估24亿,就是个大笑话。所以,不解决鉴定和评估问题,文物保护将是一句空话。文保会的成立,将迅速建立自己的鉴定评估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为广大收藏家服好务。
8、 办好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研究院,
民间文物成千上万,尚未研究定性的文物不计其数。由于国家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来研究民间的文物,因此社会考古的重任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其实民间收藏家、文物保护者绝不是一群惟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商人。许多人有很高的学历,有极强的研究能力。近些年,有关黑皮玉、三星堆、元青花、柴窑、珐琅彩的论文层出不穷,填补了文物研究的空白。纵观世界各国,许多研究院都是民间办的,照样出了大量的成果。我们要办好研究院的《探索与研究》杂志,使之成为中科院、社科院研究人员、博物馆人员不得不看的杂志。我们要用自身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贡献。
9、 继续出版《史海遗珍》系列丛书
2015年4月16日民间收藏家抱团取暖的杰作第一本《史海遗珍》正式出版。国内许多领导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民间收藏的真相,看到了中华文物的精品。今后,将继续出版《史海遗珍》系列丛书。
10、 创办基金会,文物保护才能永恒
文物保护从个人行为,到循序渐进发展为团队行为,乃至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保护下去,一定要有组织、要有制度、要有游戏规则。古代许多文物上都有“宜子孙”、“长宜子孙”等铭文,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清楚,这些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但它会毁于无知、毁于贪婪。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只是文物的阶段性保管员,都希望我们曾经保护过的文物都有个好的结局,好的去处,所以创办文物保护基金会可能是个好办法,我们的文物可以托管给基金会,我们的子孙可以参与基金会管理,这样文物保护才能永远持续下去,文物才能永远造福于人类。
《国宝网》www.chinagbwang.com

关于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组织架构人员名单公示的通知
为了更好的开展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尽快推进委员会组织机构的建设,经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从第一批入会会员中选拔人员充实委员会领导班子和各专业组织机构,并将随着工作的开展逐步从会员中选拔人才,完善和充实委员会各级组织机构。现将调整后的组织架构人员名单公示如下: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
组织架构人员名单
一、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会长助理
1、名誉会长:彭祖意、刘吉、邱季端
2、会 长:姚政
3、副会长:钱国强、邹运昌、崔中、袁晓勇、隋立川、段克生、张守平
4、会长助理:蔡冬春、陆勤生
二、顾问委员会
主 任:胡正文
委 员:徐书云、陈兴保、何光晔、胡呈军、赵忠祥、刘震宇、杜西亮、潘勇、徐国良
三、秘书长、副秘书长
1、秘书长:钱国强
2、副秘书长:罗明端、李伟、张林宝、张晓平、陈可宁、杨秀珍、霍锦湛
四、专家委员会
1、主 任:雷从云
2、副主任:郑庆云、范勇
3、委 员:孙学海、周南泉、李辉柄、李健民、栾秉璈、熊传薪、许青松、赵青云、许明、夏德武、施加辛、冯勇、丘小君、纪宇(苏积玉)、马世川、张林宝、张友来、霍家润、刘志成、叶文程、陈逸民
五、博物馆推进委员会
1、主 任:钱国强
2、秘书长:孙毅
3、副主任:陆勤生、李伟、陈可宁、霍锦湛、许运炜、徐国良、陈梅铭、王运辉、金夜明、刘世元、白亚杰、张芳硕、刘晓宇
4、副秘书长:郭思彤、骆巴敏、梁亦夫、彭兴金、李舒弟、李永刚
5、委 员:毛文君、任晓君、高智伟、谢关键
六、中国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研究院
1、院 长:纪宇(苏积玉)
2、副院长:郑庆云、马世川、张建国
3、顾 问:吕中千、杨坚强、温祖福、陆应祥
4、研究与探索杂志主编:张建国
七、玉器委员会
1、主 任:方正
2、秘书长:吴庆明
3、副主任:应伟达、张忠楠、任南、周成富、张丕强、曹玉海、
4、副秘书长:董剑、姜悦、梁锦华、唐美娟、张伟东
5、委 员: 杨志勇、张友顺
八、瓷器委员会
1、主 任:邱季端
2、秘书长:余皖生
3、副主任:王运辉、赵根山、毛耀南、白亚杰、张建国、唐建伟、倪锦然
4、副秘书长:李燕云、李言、徐苏安、凌忠明、张英春、陆汉彬、薛松根、毛俊峰、丘景来、孟庆祥、彭兴金
5、委 员:赵斌、谢关键、杨德斌、江玉民、王明泽、任晓君、 王永生、黄伟刚、纪延东、王启彭、庞国恒、程学民
九、翡翠珍宝委员会
1、主 任:钱燕萍
2、秘书长:李成敏
3、副主任:国长森、李
伟、孙瑕、张洪亮
4、副秘书长:卢凤鸣、刘
薇、马越
5、委 员:于英捷、王治德、张曦、殷秀清
十、青铜器委员会
1、主 任:张林宝
2、秘书长:纪宇
3、副主任:荣振辉、于守让、李连昌
4、副秘书长:董蒲
十一、书画委员会
1、主 任:马世川
2、副主任:郭铁林、徐国良、戴骏
3、副秘书长:沈子茗、林道淡、袁贤建、赵立新
十二、古文字委员会
1、主 任: 郑庆云
2、副主任:黄震
3、秘书长:范 勇
4、副秘书长:湾世平
十三、杂项委员会:
1、主 任:骆巴敏
2、秘书长:韩恒军
3、副主任:姜忠诚、叶明、刘光诚、张绍勇
4、副秘书长:王玉娥
5、委 员:殷兴顺、张德胜、管绍明、张
帆
十四、法律咨询委员会
1、主 任:刘景源
2、委 员:周锋 黄保和
十五、科学检测委员会
1、主 任:马世川
2、秘书长:陈 彬
3、副主任:余绍尹、钱宝诚
4、副秘书长:尧伟峰、朱小凡、
5、委 员:钱近芳、魏志英
专此公示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