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职责,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

 渐华 2017-05-09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职责

 

 1、 保护中国民间一切能够保护的文物

中国民间收藏家历年来已保护了数以千万计的文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应动员广大收藏爱好者,告诉他们中国文物的现状和真相。有些不宜个人收藏的大型文物,或能改写历史的珍贵文物,文保会将筹措资金保护下来,适当的时候捐给博物馆。

 

2、 保护收藏家是文保会的重要职责

收藏家是保护文物的功臣,他们顶着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金钱的压力、专家的压力、同行的压力、法律的压力,孜孜不倦地收藏、保护。那么谁来保护收藏家,现在,只有依靠刚成立的文保会。

 

3、 举办各种文物展览,让民众看到真正的文物精品

曾有人用“老、破、残”来概括国营博物馆的藏品,我们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虽总体质量不高,但也有一些精品。国外著名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在我们收藏家眼里几乎都是普品。这不是他们不愿意展精品,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精品?精品在哪里?或者因为利益关系,装聋作哑。要打破这种格局,就要举办各种文物展览。大城市要搞,小城市也要搞。展就展精品,看了让人不忘,看了让人提气,看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看了才知道什么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 大力推进民间博物馆的建设

建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是许多藏家的“中国梦”。博物馆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全球公民意识,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要推进中华博物院的建设,我们要争取联合国东方艺术博物馆在中国落地,我们要在全国各地推进民间博物馆园区的建设。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文物常常是“白菜价”?为什么外国油画或文物能卖那么高的价?因为外国有大量的私人博物馆,本因在社会上流通的艺术品,经过数百年的流转,逐渐沉淀在博物馆里。如果中国民间博物馆多了,社会上流通的文物就会大量减少,世面上的文物价值就会真正体现出来。中国的博物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这里,我套用昨天成立大会上说的一段话:文物的东西多一点,中国的历史就丰富一点;文明的东西多一点,暴力的东西就会少一点;高雅的东西多一点,低俗的东西就会少一点;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多一点,吸毒的人就会少一点;有精神追求的人多一点,贫困的人就会少一点。

 

5、 利用现代传媒宣讲文物知识,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收藏界、文博界、拍卖行充满了谎言,充满了骗局,充满了暴力。什么“汉代以前中国人不坐凳子”;什么“汉代玉凳梳妆台是胶粘的”;什么“民间有几十亿假文物在流转”;什么“一个鸡缸杯值2.8亿”,“三秋杯值10亿美金”;····谎言借助谋体的力量在传播,在放大。真可谓“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走遍世界。信息的不真实或不对称,对民众的文化理念造成极大的伤害和误导,仿佛中国文物没什么真的,都是赝品,全国到处都是造假基地。现实告诉我们,把真相告诉民众,文博界的拨乱反正已刻不容缓。通过视频、杂志刊物、宣讲团,把正能量的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才能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才能制止文物的大量流失。在世界文化的摇篮里,中国文物是最灿烂的,最能让外国人折服的,最让外国人垂涎三尺的,但它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不是外国人的。

 

6、 建立民间文物藏品档案目录和数据库

泱泱大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收藏家保护了数以千万计的古代文物,但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究竟来自何方?更是茫然。客观上说,民间文物百分之九十九是说不清出处的,一件文物经过几个人倒手,或经过几代人,根本弄不清源头。“流传有序”对绝大部分文物来说是个伪命题,是拍卖公司炮制的“紧箍咒”,是国营博物馆拒绝民间藏品的挡箭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故宫向社会征集了大量的文物,也只是登记了谁捐赠的,至于来源根本无法调查。但是,民间浩如烟海的文物能不能建立档案,能不能摸清家底,回答是肯定的。藏品经专家鉴定,登记造册,就像清代的《石渠宝笈》。古人能做,今人更能做,更何况今天已是计算机时代,大数据时代,只要你参与进来,总有一天,你可以自豪地对孙子说,爷爷的这件文物书上有记载,流传有序!

 

7、 改变文物鉴定乱象,建立权威的鉴定和评估机构

文物鉴定乱象丛生,已成为文物保护的大敌。我们有个收藏家买了一些瓷器,找专家一鉴定,全假。一气之下全砸了。后来发现没有一件假的。现在翡翠的鉴定、田黄的鉴定、书画的鉴定、宝石的鉴定、犀牛角的鉴定一片混乱,不讲数据,不提倡科学仪器鉴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已至文物鉴定无标准可依。文物价值评估也是如此,一件金缕玉衣评估24亿,就是个大笑话。所以,不解决鉴定和评估问题,文物保护将是一句空话。文保会的成立,将迅速建立自己的鉴定评估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为广大收藏家服好务。

 

8、 办好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研究院,

民间文物成千上万,尚未研究定性的文物不计其数。由于国家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来研究民间的文物,因此社会考古的重任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其实民间收藏家、文物保护者绝不是一群惟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商人。许多人有很高的学历,有极强的研究能力。近些年,有关黑皮玉、三星堆、元青花、柴窑、珐琅彩的论文层出不穷,填补了文物研究的空白。纵观世界各国,许多研究院都是民间办的,照样出了大量的成果。我们要办好研究院的《探索与研究》杂志,使之成为中科院、社科院研究人员、博物馆人员不得不看的杂志。我们要用自身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贡献。

 

9、 继续出版《史海遗珍》系列丛书

2015年4月16日民间收藏家抱团取暖的杰作第一本《史海遗珍》正式出版。国内许多领导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民间收藏的真相,看到了中华文物的精品。今后,将继续出版《史海遗珍》系列丛书。

 

10、 创办基金会,文物保护才能永恒

文物保护从个人行为,到循序渐进发展为团队行为,乃至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保护下去,一定要有组织、要有制度、要有游戏规则。古代许多文物上都有“宜子孙”、“长宜子孙”等铭文,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清楚,这些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但它会毁于无知、毁于贪婪。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只是文物的阶段性保管员,都希望我们曾经保护过的文物都有个好的结局,好的去处,所以创办文物保护基金会可能是个好办法,我们的文物可以托管给基金会,我们的子孙可以参与基金会管理,这样文物保护才能永远持续下去,文物才能永远造福于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