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澶渊之盟,给了双方台阶下的一次和谈,开启宋辽百年和平

 昵称413468 2017-01-25

濮阳,北宋时称澶州,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所在地。春节前,我到濮阳新博物馆游玩,参观了澶渊之盟的壁画及宋辽双方的誓书。

濮阳博物馆

从誓书上看,澶渊之盟并非是武力胁迫下的城下之盟,而是双方充满诚意的和解协议。宋辽双方达成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誓书第一条已经明确,宋辽为兄弟之国,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称臣,体现了双方平等的地位。这也反映了当时宋辽战争的态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意图灭亡宋朝。辽军此来准备充分,起初大军进展顺利,从雄州一路打到了澶州,兵临黄河,威胁东京(今开封)。但此时辽军拉的战线太长,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打到澶州已经是强弩之末。

宋真宗在丞相寇准的力谏下,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这时,阵前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对改变战争走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辽军先锋萧挞凛带数十随从到城下勘探敌情,不慎被城上宋军用强弩射死。萧挞凛的死使辽军士气大挫,辽军主帅萧太后无心恋战,在宋朝降将王继忠的劝说下,开始倾向于与宋议和。

萧太后听从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去宋军一方送信,希望双方罢兵言和。而宋真宗其实也不想打仗,表示愿与辽国达成和解,并派出使臣曹利用与辽洽谈议和事宜。因为双方都有罢兵停战的强烈愿望,所以都没有在和谈条件上狮子大开口,双方很快达成了和平协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誓书上的内容。

澶渊之盟结束后,辽军遂撤兵北返,从此结束了宋辽边境长达四十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很多人认为宋朝在战场形势于己有利的情况下与辽议和,还给对方纳岁币,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然,辽国此时军事实力仍强过宋朝,此次兴兵南下损兵折将,如果一无所获,后面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难保还会再卷土重来。这样宋辽边境就永无宁日,两败俱伤了。

宋朝此番做出了适当让步,给对方一些岁币做补偿,其实是给了辽国一个台阶下,使辽心甘情愿的退兵。其实这三十万岁币对于宋朝来说是九牛一毛,跟每年几千万的战争耗费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宋朝其实是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另外,双方协议规定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辽国人做生意的能力跟宋朝比差远了,这三十万岁币早就通过双方的互市贸易,不知赚了多少倍回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