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有多会玩儿?(于左的回答,47赞)

 方远图书馆 2017-01-2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几千年间,古人琢磨出许多有趣的好玩意儿,很难在一篇短文里讲清楚,这里就选择一个朝代唐朝,概括地讲一讲。

为了叙述方便,分几个类别来说。

第一类是球类。

马球、驴鞠和步打

唐朝第一娱乐项目应该是马球,具体内容可以看一看我最近头条号上的文章。

与马球相关的还有驴鞠和步打,玩法和玩具都和马球差不多,所用的球大约有拳头大小,用坚韧的木料制成,中间挖空,外面涂彩。球杖的杖头是弯月状的,上面包裹着牛皮一类的东西。球场的两端各有一个球门,参加者分成两队进行比赛,将球打入球门的一方,得一筹,累计得筹多者胜出。

它们与马球惟一的差别是:马球是骑在马上玩,驴鞠是骑在驴上玩,步打就是徒步,有点像现代的曲棍球。

驴子比马矮小一些,速度和爆发力也都比马差了许多,所以驴鞠的激烈程度和危险性都大大减低,当然,观赏性和刺激性也都不能和马球相比。另外,驴子的操控性也不如马,如果在场上发起脾气来,主人就很难办。

唐代比较有名的驴鞠玩家是权臣李林甫,唐僖宗喜欢玩步打球。许多唐朝女子也喜欢玩驴鞠和步打球。

球类中另一个重要项目是蹴鞠,历史悠久。唐朝的蹴鞠更趋成熟,出现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由实心的球变成充气空心的球,二是球场上出现了球门。但蹴鞠要到宋朝才达到鼎盛,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二类是球类之外的室外游戏,主要有下面这些。

拔河

拔河又名“牵钩”、“拖钩”等。拖钩最早是一种水战的兵器,一根长杆前安装钩子,用来拖拽或者推拒敌方的战船,以后才渐渐演化为民间的一种戏乐。

唐代的拔河和今天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根粗麻绳,玩者分成两队,各向自己这一方拖拽麻绳。

唐中宗、唐玄宗都曾经在宫中组织宫女们拔河。景龙四年春天,唐中宗组织过一次拔河比赛,参与者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东边一组为七宰相二驸马,西一组为三相五将军,最后西朋输了,而且队中年迈的韦巨源、唐休璟二人还被麻縆拖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逗得唐中宗大笑不止。

唐朝拔河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一次拔河所用的粗麻绳长达四五十丈,主绳之外还要分出许多旁枝,参加人数一次可以达到数百人。

河舟竞渡

唐朝时从宫廷到民间都风行竞渡,主要在江南各地流行,一般是在端午节时进行。

唐朝时,竞渡的河舟装饰描绘得非常漂亮,竞渡时两船齐发,在终点处设有“彩标”,最先拿到彩标的一船获胜。当时的龙舟形制已经很大,每条船上有五十人。

早期皇宫中的竞渡地点在兴庆池,后期改为禁苑中的鱼藻池。当时打造一艘皇家龙舟的费用可以买一百万斤米。

在宫廷之外,各地民间的竞渡活动也非常热闹,大多由官方组织,款项自然由官方承担。

淮南节度使杜亚为了让竞渡的河舟速度更快一些,想出奇妙的点子:让人在船底涂抹上油,又为划桨者特制一种衣服,上面也涂上一层油脂,穿在身上不沾水,以提高龙舟行进的速度。

在扬州,每当端午节时盛行水中竞渡,岸上搭设起高大的彩楼和看棚,各地伎乐全都汇聚江边,非常热闹。

百戏

百戏,也称“杂戏”,形式与内容与现代的“杂技”大致相当,一部分源自古代,一部分从西域异邦传来。

百戏的历史悠久,有些表演诡怪百出,有些幻术的场面恐怖,所以唐朝曾经屡次下令禁止,但屡禁不绝。

当时比较常见的百戏有面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柔术。表演者蜷曲身体,可以把自己的双脚伸上去夹到脖子上)、冲狭戏(也叫透剑门戏。类似于现代杂技中的钻圈,但要惊险得多)、戏绳(相距几丈远树立起两根木柱,柱头上连接一根大丝绳子。两个艳服女子站在绳上舞蹈,又相对而行,可以在绳上错身而过,惊险异常)、竿木(表演者身轻如燕,擅于攀援,爬到一根竖立的高杆之上,用手或用脚将自己挂在杆头,身体外展,上下翩翩,做出各种惊险骇人的动作)。其它还有弄枪伎、猿骑戏、杂旋伎、擎戴伎、踏球戏、戴竿伎、舞轮伎、藏挟伎、水嬉等等。

荡秋千

荡秋千和蹴鞠一样,都是暮春季节必要进行的一种游戏。这时候,严冬早已经过去,万物勃发春花烂漫,又有三春节(清明、寒食和上巳)接连而至,少年男女们聚集在一起,踏春远行,水畔祓禊,或者蹴鞠、荡秋千,嘻笑游戏,情趣盎然。

每年到了寒食节,宫中也会把秋千架竖立起来,给妃嫔和宫女们玩。和风丽日之下,秋千的彩绳结在高高的树枝之上。站在秋千上的女孩子们身轻裙薄,互相比赛着哪一个的胆子更大,哪一个荡得更高,胆子大些的会一直把秋千荡得与树梢齐平。

角抵,也就是相扑。

唐朝时的角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在杂戏范围之内,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还有角色扮演的成分在其中,动作之外也有对白,多少带有一点戏剧的成分。角抵者随机应变,为的是活跃气氛,增加表演的趣味性,随后进行的角抵才是重头戏。

另一种是军队中兵士之间进行的角抵,除去自娱之外,还有练兵的功能。

唐代民间喜好角抵的也大有人在,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摔跤角力的习俗历史悠久,分布的范围极广。

斗鸡

唐代不少皇帝都喜欢斗鸡,比如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但都不如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时代,满朝皇亲权贵们争相玩起斗鸡,这种风气迅速漫延到民间,到天宝年间达到高潮。

当时斗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时尚,举国上下都像发了疯一样,无论尊卑贵贱都要给自己弄一只斗鸡玩玩。稍稍像点样的雄鸡都被人收去养起来,斗鸡的价钱自然不断高涨。普通百姓买不起斗鸡,就有人用木头雕成一只斗鸡,抱在怀里四处走,聊以自慰。

第三类是室内进行的棋牌类游戏

双陆

双陆,又有“长行棋”、“波罗塞戏”、“握槊”等名称,是一种掷骰行棋的游戏。

双陆在汉魏之际已经开始流行,隋唐时期则是双陆最盛行的时代。

双陆的组成,有一副棋盘,黑黄棋子各十五枚,两只骰子,游戏者为二人,掷骰行棋,许多地方有些类似于今天网上流行的飞行棋。

双陆的棋子也叫“马”,分两色,各有十五枚,尖顶平底,形状类似于捣衣杵状,高约四、五厘米。骰子为六面体,刻有一到六的数值,对局中使用两枚或三枚骰子。棋盘为长方形的木制盘,盘面上刻线,从左到右分出十二道格。

樗蒲

樗蒲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一局樗蒲中可以有五人同时来玩。

在一块木制的棋盘上画有棋道,棋道上设有一些“关”,“坑”等名目。棋子称为“马”,一共设有二十马,分为五种颜色,每色四马。

其中用到的骰子和现在不一样,每枚骰子的形状是两头尖,中间宽平,呈银杏状,一共五枚。

每枚骰子一面涂成黑色,相对的另一面涂成白色。再在其中的两枚骰子的黑色那面上雕刻出牛形,称之为“犊”;同时在这两枚骰子的白色一面,雕刻出山鸡的形状,称为“雉”。其余三枚骰子上只有黑白两色,不雕刻任何形状。

如此一来,五枚骰子一齐投下去,便会产生复杂的组合,对应不同的彩值,根据彩值来行棋。

樗蒲是唐朝很流行的赌博工具,唐朝两个玩樗蒲的名家,一个是张易之,一个是杨国忠。

藏钩

藏钩,又名“藏彄”、“行钩”、“行彄”等。彄,指的是环子、戒指一类的东西,是古人戴在手上的一种饰物。“钩”与“彄”相通。

藏钩大概都是汉朝时兴起的一种游戏,到唐朝时逐渐兴盛,唐代时的玩法大致这样:参与游戏的人数如果是偶数,便平分为两队;如果是奇数,则多出来的那一个人就被称为“飞乌”,可以属于这一队,也可以属于另一队。

玩的时候,先由一队将戒指、圆环之类的小玩意藏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然后大家一齐攥紧双手,伸出拳头去让对方猜测那枚戒指到底在哪个人的手中,也就是所谓的“众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

要想不被猜中,藏钩的一队必定要有些小手段,比如大家尽量要表情一致,手中攥着戒指的那个人一定要表情平静,千万不能被对方看出破绽,而同伴们则可以虚张声势,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妙趣无穷。

唐朝其它的游戏还有不少,比如围棋、弹棋、投壶、酒令、叶子戏、打猎、俗讲、泼寒胡戏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