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建武:让古典题材再现非遗木雕之上

 老陈158 2017-01-25


  东南网漳州1月6日讯(本网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方章雄) 《开漳序曲》、《围城记》、《桃花过渡》、《陈三五娘》,再现潮剧精彩的剧景。《东坡丝竹图》、《渔樵对弈图》、《举杯邀明月》、《采菊东篱下》、《抚琴图》,一系列以古典题材为主题的木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简练的刀法,刻画人物凝重的表情,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的纹理,与人工巧妙融为一体,气韵贯通,其精湛技艺,令人惊叹不已。这是笔者在云霄县莆美镇绥阳路的一家木雕工作室见到的情景。

  昨天,记者采访了这间工作室的主人,他就是漳州市非遗木雕传承人、漳州根雕艺术协会会员方建武。  

  今年58岁的方建武,从事木雕创作40多年。父亲方成伍是云霄县颇有名气民间木雕艺人。18岁那年,方建武向父亲学习雕刻技艺,凭借着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为他今后木雕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客厅上,方建武的古典题材作品《渔樵对弈图》,渔夫和樵夫正在下棋对弈,造型既生动逼真,又简括凝练,各个部位与整体和谐,刀法爽法明快。作品中渔夫和樵夫面相丰满,五官刻画柔和,轮廓端正,表情和悦,体态自如,细部刻画精致,线条流畅,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都说精工出细活,完成一件作品,从构图到雕琢,至少需要2个月以上。你看一下渔夫和樵夫这两人,这个眼睛最难刻,一刀刻不好整个作品就毁了。”说起这些的时候,方建武的神情怡然,目光里透露出对木雕艺术的无限爱恋。

  一年365天,方建武几乎都沉浸在工作室里构思、雕刻。光是凿、雕刀、锯、钻等种类的雕刻工具就有30多件,除了大面积的掏空会使用电钻外,其它的全部坚持手工雕刻,一刀一笔都要小心谨慎。

  方建武雕刻的第一步是选材料,要根据图案的大小找无裂缝、光滑平整的樟木,下好料后将图案描绘上去,再进行雕刻。笔者被一件为《东坡丝竹图》古典题材木雕作品所吸引,“日落黄昏、雨中意境”,是方建武木雕作品灵感的体现。这件《东坡丝竹图》反映的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生活情景。苏轼游山玩水,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的静谧。画面轻松惬意,渗透古意,构图美妙,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作品上人物的表情、神态都雕凿得栩栩如生。方建武费时2个多月, 终于刻制完成这件作品。方建武动情地说:“木雕这份工作,需要静下心来做,能在一块好的樟木上,雕刻出古代人物的木雕作品,展现出这么多艺术元素,特别有感觉。”


  方建武介绍,在表达古典题材这一主题时,他更多的是精选了樟木,作为雕刻的主要材质。近年来,这些被方建武赋予了生命活力的古典题材木雕作品从《围城记》到《开漳序曲》、《抚琴图》,从《桃花过渡》到《采菊东篱下》、《举杯邀明月》,从《渔樵对弈图》再到《东坡丝竹图》、《陈三五娘》,这一系列围绕古典题材主题的木雕作品,在他手中诞生。这些作品结构均匀,线条飘逸,生动有致,质朴中透出无限智慧,一雕一琢中无不渗透着创作者对木雕的领悟和感情的情怀。方建武认为,当古典题材木雕作品与生活相融、与传统相接、与时代相恋,那么它就被赋予了生命力,也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方建武抚摸着自己创作的古典题材木雕作品,眼中流露出的是那份执着的痴迷。

  “制作木雕很辛苦,需要耐心和细心。”说着,方建武小心翼翼地在木头上雕琢着,一刀一凿,随着手臂的挥动,木屑飞舞,刀与木的碰撞,灵魂与木头的一次次对话,让木头层层镂空,让木头变得灵动,错落有致。方建武通常一站就要几小时。不过,当自己将一块樟木雕琢成精美的艺品时,方建武感受到的是无法言喻的充实。

  2010年7月,方建武创作的木雕作品《美意延年》,在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荣获金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