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我们和十多个家庭一起进行了一次21天家庭挑战赛,总共6次挑战,每次挑战,父母和孩子一起用半个小时的时间,通过互动,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 昨天,收到了群里家长们的反馈表,有一栏问题是“你为什么会参加这个亲子活动?”(这个挑战是干嘛的,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了解,今天只想说故事) 家长们的回答看似平常,却粗暴地反射出几乎每个家庭都存在的问题:
看到这些回答,你是不是心里微微一颤,默默地点了个头?是的,缺乏沟通、情绪宣泄,就是我们和孩子的现状。 但,沟通却是教育中最最基础的部分,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学校教育是老师与孩子的沟通,而社会教会孩子的,是孩子遇到的每一个人与他的沟通。 图片来源:Behance 孩子毕竟还小,但我们可以主动跨出这一步,这也是我们设计这次活动从初衷。它像一个搭建好的舞台,上面准备好了台词和道具,让父母和孩子带入自己和对方的角色,走进彼此的内心,直指那些一直存在却因为没有沟通的场景而被掩埋掉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挑战是“把我家的难题变成一个游戏”,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这是挑战里的一个关卡,大人孩子一起把家里自己觉得困难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排序。 在这个家里,对孩子来说最难的是“准时睡觉起床”的问题。这位妈妈说: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碎片化的,不会看到自己的问题在整个家里有多重要,这些工具就是为了把所有问题展现在一家人面前,让孩子看到我在家里的位置,以及大家都在为我的问题操心。 设计中用到的是这张超能力卡 挑战的最后关卡是设置家庭积分和排行榜,用正向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把困难当做是游戏闯关。 这里只有孩子画了积分榜,如果能设计成全家人的排行榜,互相激励就更好了。 另一个妈妈说,这是个实用的挑战,讨论后可以落地,真正地把双方协商好的方法去实践、调整。我们大人大人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梳理生活和工作。 在当妈妈之前,我们也都当过孩子。而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父母家人深刻的烙印。 而在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中,能够坐下来了解对方的情景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这次挑战有一关是“了解彼此一天中的24小时”,利用工具来了解对方的一天,这一了解,发现了好多平时我们以为知道,却全都不知道的事。 这里摘录一段家长写的故事: 我已经和路路完成了六次挑战,整个互动和讨论的过程非常有意思。第二次挑战是:用饼图了解你和孩子的一天24小时。 这是路路在1月17日这一天的时间安排,那天是路路寒假前最后一天上学,只上半天。接着,我们把花去的时间归纳为几个主要的事项,统计出路路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干啥事,然后路路自己把这些时间按比例绘制成饼图: 通过饼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这一天,我们针对画下的饼图,讨论了一下路路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某些项目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某些项目需要再多花些时间。 路路认为:睡觉时间可以再节省一点点,吃饭时间也可以节省一点时间,快一点吃就好,洗漱穿衣服也可以节省时间 ……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希望都用来玩耍。 路路还详细地给玩耍的内容细化了一下,她定义的“玩耍”包含到户外玩、读书、画画、做手工、跟妈妈爸爸玩…… 我没想到的是,上周我们一起在汉堡王看安房直子的小说,路路就觉得特别幸福。后来我们探讨了这样的定义由来,路路说了一点,她说:因为这些活动都是自己可以自由安排,因为可以自由安排,所以觉得是玩耍。(故事完整版可看今天的第二条推送) 这些故事看起来散落在不同的家庭,可实际上,她们却发生在一个共同的社群里,看到了这个故事,不少家长开始反思自己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会不会太少,该怎样调整,可以互相学习些什么? 每个家庭不一样,有的家长喜欢用工具和孩子梳理家里的问题的挑战,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生活整理和规划;也有家长喜欢和孩子分享故事的挑战,在故事里回忆童年,温馨而美好。 而我们就负责搭建一个精心设计的场景,让家长们聚在一起,共同练习和孩子的沟通,分享交流彼此的最佳经验。至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套方法,就要自己去实践了。 社群学习的力量在于,大家能看到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反观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家长之间互相督促与鼓励,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协作大家,从教育视角帮助大家解决挑战中的问题,让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好。教育需要一群人,聚在一起,才能发生。 在这次的亲子挑战里,不仅每一个参与的家庭收获满满,作为故事的观看者,我们也好像变成故事的经历者一样,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每个人都渴望与家人很好地沟通,更开心地成长。 最后,用这次活动的设计师的感触来结束吧:好羡慕大家聊天的时光,要是可以时空穿梭,把这个活动带回我的小时候,一定会很棒吧~ ![]() 图片来源:Beha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