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世界'百种终成完璧

 颐源书屋 2017-01-26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见证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而生的历史火花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导言

“走向世界丛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套重要丛书,这套丛书记录了百多年前的中国人从认识世界到走向世界的历程,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逐步开放的历史。丛书由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担任主编,原拟推出一百种,然而在成功推出三十五种图书后,由于一些原因,后六十五种书稿一直未能得以整理出版。2012年,岳麓书社启动“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出版工程,将搁浅了近三十载的出版计划付诸实施。“续编”仍由钟叔河先生担任主编,收书六十五种,共计一千余万字,不但继承发扬了丛书的个性和特色,还延续并优化了丛书的整理模式,经过四年的努力,“走向世界图书一百种”终于在2016年12月底得以全面出版。

'走向世界丛书'的完璧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出版业的一项可喜成就,对于历经艰辛、正在努力迈向世界前列的当代中国人具有反思、启迪和激励的多重意义。本号在春节过后还将继续推介与此系列丛书有关的文章和资讯,敬请读者关注。


  


    

为什么要出这套书?


岳麓书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三十五种)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丰碑之一。它们记录了十九世纪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的脚印,兼具文史趣味和学术价值,选题独特、视角新颖,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当时包括钱钟书、李一氓等专家学者在内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也给了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历史的借鉴,可谓开辟了出版新气象,至今在出版界仍有重大影响。


该套丛书原计划出一百种,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三十五种,尚有六十五种九百余万字未出版。2008年,应海内外广大读者要求,我社重印此套丛书第一辑修订版,数年来学界反应良好,对其价值评价极高。


2008年岳麓书社再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35种)


在两版“走向世界丛书”备受各界肯定的同时,广大读者对“走向世界丛书(续编)”的呼声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为完成出版使命,经过长期的筹备和酝酿,我社推出了“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并成功地纳入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续编”将延续第一辑的整理模式,与之合成全璧,相信定能收获不俗的社会反响和学界嘉赏。



“续编”意义何在?



百多年前的中国,随着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曾经空前强盛、版图辽阔的大清朝变得内忧外患、贫穷积弱,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底深渊。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奋起抗争、救亡。


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容闳的“西学东渐”,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让我们看看这些名字:张德彝、黄遵宪、张謇、康有为、张荫桓、伍廷芳、盛宣怀、罗振玉、张元济……


他们都是“走向世界丛书”的作者,他们不但是百年前的寻梦人,更是复兴梦的先驱者——他们生于一个神州陆沉、山河破碎的年代,作为清末为数不多的与世界有过接触和交流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多或少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一个危如累卵、大厦将倾的时刻,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他们立足于自身职责,为民族的自强和救亡奔走呼号、建言献策。


借助或出使或考察或游历西方各国的机缘,他们开始走向世界,开始认识中国以外的世界,记录眼中的西方世界,并且以自己的智慧剖析他们接触到的世界,将他们见到的西方世界、近邻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方面有用的有价值的内容以日记、笔记、考察报告等各种形式介绍给国人,希望能“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能为中国的繁荣复兴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钟叔河先生近影


主编钟叔河先生也正是看到了这些作品的价值,所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从大量的这类作品中遴选出了一百种编为“走向世界丛书”,希望能给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历史的借鉴。当时李一氓先生对这套丛书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他说:“钟叔河同志以远大的眼光,孜孜不倦,搜集一八四零到一九一一的七十年间的这类著述约百种,编为'走向世界丛书’……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在这方面,推而广之,可称为整理古籍的模范。”萧乾先生也说:“如果要我就新时期以来文史方面推举五种——甚至三种杰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我都会把湖南岳麓书社在八十年代初期所出的'走向世界丛书’列进去。除了它自身的巨大学术价值,这套书还及时地配合了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


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合订集


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只出版了三十五种,因各种原因未能全璧,“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抢救性地挖掘和整理了第一辑遗留下的未及付梓的宝贵书稿,并延续了第一辑的整理模式,继承和发扬了第一辑的个性和特色,与第一辑形成合璧之作,“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逐步开放的历史。这是一段十分重要,也是十分丰富的历史。它既是文化交流史,又是人民生活史;既是外交史,又是政治史;既是'西学东渐’史,又是变革维新史”(主编钟叔河语)


这六十五种精心编辑整理的作品,与第一辑一样既是百多年前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而生的历史火花,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中对当时世界的描述和评价,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和批判,无论是从学术、思想、文化等方面来看,还是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来看,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六十五种书目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出版项目,又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是对其出版价值的充分肯定。“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出版项目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比较研究世界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文献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因此,推出“走向世界丛书(续编)”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较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闻,共收书六十五种(五十六册)。和已出版的第一辑三十五种一起构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


近代以前国人亲历西方的记述,如杜环的《经行记》(辑佚)、巴琐马(维吾尔族)《西行记》、樊守义《身见录》、谢清高《海录》辑为一册,明清来华西人向国人介绍世界和西学的几种重要著作则作为附册。


续编六十五种分为五十五分册(含上下册)的情况开列如下:


(1)谢清高《海录》(附 杜环《经行记》、巴琐马《西行记》、樊守义《身见录》):是近代以前中国较早走向世界、亲历西方的记述。


谢清高 海录


(2)王芝《海客日谈》:一部以近乎荒诞的文笔记载游历海洋、走近西方世界的传奇之作。


(3-4)钱德培《欧游随笔》、李凤苞《使德日记》:清廷派驻德国的大使、随员记述其在德国亲历亲闻的有关德国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日记。


(5)黄遵宪《日本国志》(上、中、下):在洋洋四十卷之中,作者客观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政治制度,详细论述了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黄遵宪 日本国志


(6-7)陈兰彬《使美纪略》、谭乾初《古巴杂记》:两位清廷派往美国、古巴的大臣分别记述其游历考察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当地华侨状况等方面情况的日记、随笔。


(8)王之春《谈瀛录》:作者在日本游探近一月收集到有关日本的第一手资料,记叙了日本当时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军事情报。


(9)池仲祐《西行日记》:记载中国海军的派出官员赴英接受两艘军舰的过程。


(10)蔡钧《出洋琐记》:记载作者随使美、西等国的经历见闻,介绍与洋人打交道的规章礼节。


(11)袁祖志《瀛海采问纪实》:记述作者游历欧美,见证各种西方习俗,对比研究中西文明。


(12-16)张祖翼《伦敦竹枝词》、王以宣《法京纪事诗》、潘飞声《西海纪行卷》、潘飞声《柏林竹枝词》、潘飞声《天外归槎录》:五种以古体诗词的形式描述其亲历西方世界、感受异域风情的叙事之作。


(17)张荫桓《三洲日记》(上、下):作者担任美、秘鲁等国公使期间的日记,记载并分析其所认知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的利弊,记述多起美国排华事件的始末等。


张荫桓 三洲日记


(18)邹代钧《西征纪程》:作者随使英俄等国的旅行日记,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各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教风俗、物产时事等。


(19-20)王咏霓《道西斋日记》、张元济《寰游谈荟》:《道西斋日记》记载作者随使法、德、意等国时对各国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的亲历亲闻,并以诗纪事。后者是作者环球旅行途中考察西方文化教育的所见所闻。


(21)余思诒《楼船日记》:记载作者与邓世昌一起护送新近竣工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军舰回国行程中的所见所闻。


(22)缪祐孙《俄游汇编》:汇集了作者游历俄国两年,对俄罗斯的军事、历史、疆域、道路、山川、经济、人文等方面考察调研的成果,以及记录考察过程的日记等。


(23)张德彝《五述奇》(上、下):作者任驻德使馆随员期间的出使日记。书中记述了当时德国的政局和社会,其中还有对欧洲共产党(张氏译“平产党”)最初的记述。


张德彝 五述奇


(24)傅云龙《游历美加等国图经馀纪》: 作者游历加拿大、美国、古巴、秘鲁、巴西等国并以图经形式记载各国地理风貌、物产资源后所写的过程、感受及对比分析等内容的考察报告。


(25)洪勋《游历闻见录》:作者游历欧洲各国所写的游记,详细记录了游历行程、见闻及各国习俗礼仪等。


(26)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上、下): 作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期间的出使日记。书中详细记述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律法、外交、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教育等诸多内容,见证了美洲华人遭剥削、排斥的苦难历程,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宝贵资料。梁启超曾将此书列入《西学书目表》。


(27-28)陈道华《日京竹枝词》、姚鹏图《扶桑百八吟》:前者是大型连章体组诗一百首,主要是对东京风物的描写,其注释是作者对所涉东京民俗的介绍。后者收录作者对日本社会进行较为全面描述的诗歌一百零八首,也是由本诗和注释组成。


(29)严修《东游日记》:记录作者在日本游历的见闻。


(30)凤凌《游馀仅志》:记载作者考察英法等国军工、武备学堂、造船厂等的亲历亲闻。


(31)吴宗濂《随轺笔记》:作者随使欧洲,以“纪程”“纪事”“记闻”“记游”等形式分类记叙其在欧洲所见所闻所做之事的笔记。


(32)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作者考察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宗教等领域所写的考察日记。所附《时务论》则系统阐述了他比对中西各领域的优劣进而提出的维新改良主张。


(33)王之春《使俄草》:作者于甲午战争期间出使俄国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他的外交活动以及游览考察俄国各个领域的见闻经历。


(34)伍廷芳《美国视察记》:作者介绍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比较中美文化差异,探讨中美关系,提出政治理念的考察报告。


(35)张德彝《六述奇(附 七述奇未成稿)》(上、下):作者任驻英使馆参赞期间的出使日记。书中记述的内容涉及了英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出维多利亚中期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体现了英国在现代化、帝国化过程中的繁荣和野心。所附《七述奇》是作者八部“述奇”中篇幅最短的一部,故未刊稿成书。记述作者随户部右侍郎那桐赴日,代表清政府就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北京被戕一事致歉的屈辱之旅。


(36-39)刘学询《考查商务日记》、黄璟《考察农务日记》、罗振玉《扶桑两月记》、罗振玉《扶桑再游记》:《考查商务日记》记录了作者在考察日本众多企业的过程中,与多名政界要人会晤,探讨清末的宪政改革及两国商务合作的情形以及日本企业的各种状态。《考察农务日记》记录作者在日本考察农务的行程及见闻。《扶桑两月记》详细记述了作者走访日本多地,考察教育、财政等制度的情况,对清末“癸卯学制”的制定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扶桑再游记》是作者再一次东渡日本写的游历和见闻。


(40)丁鸿臣《东瀛阅操日记》:记录了作者对日本军事教育考察的过程和见闻经历,对日本先进的治军手段和治学模式记录尤为详细深入。


(41-42)沈翊清《东游日记》、周学熙《东游日记》:前者是作者奉命赴日本阅视兵操的日记,后者是作者赴日本考察工商业的日记。


(43)张德彝《八述奇》(上、下):作者任驻英使馆公使期间的出使日记,书中记述的内容中个人思想较以往“述奇”略多些,这应该是其身份地位的变化,以及个人阅历的提高导致的,记述的事情已经不仅仅是新奇,多了些思考审视。


(44)载振《英轺日记》:载振访问考察欧洲所写的日记,内容包括了其外交活动及所见所闻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其独到的见解。


(45)吴汝纶《东游丛录》:由文部听讲、学校图表、教育访谈、往来书札、游览日记等各部分内容构成的本书全面介绍了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为清末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翔实资料,几乎是日本教育的“百科全书”。


(46-48)缪荃孙《日游汇编》、王景禧《日游笔记》、双寿《东瀛小识》:《日游汇编》记载了作者考察日本教育的收获,内容包括高校讲义、诸校沿革、考察学务游记、访书记等。《日游笔记》记录作者在日本考察其近代高等教育的经历和考察总结。《东瀛小识》记录作者考察日本警务制度及社会治安状况的情形。


(49-50)张謇《癸卯东游日记》、凌文渊《籥盦东游日记》:两位作者考察日本工商业特别是日本企业的日记,较为翔实地记述了他们的所见到的日本工商业的成就和经验。


(51)蒋煦《西游日记》:是作者远赴德国、比利时考察玻璃制造等工业的日记,记叙其为了谋求中国实业发展所作的努力。


(52-53)陈琪《环游日记》、金鼎《随同考察政治日记》:《环游日记》记录了作者经日赴美参加博览会,并周游欧洲诸国,考察这些国家的政治、军事、教育、厂矿、山川的经历。后者则是金鼎作为地方随员随考察大臣端方前往欧洲考察时所写的政治考察成果。


(54-56)康有为《德意志等国游记》、康有为《英国游记》、康有为《西班牙等国游记》:均为作者游历欧洲所写的游记,其所见所闻所思部分展示了作者变法维新的思路历程。


康有为  欧洲游记系列


(57)韩国钧《实业界之九十日》:详细记载了作者历时三个月考察日本实业界的情形和成果,作者主张学习日本,但同时也应对其保持警惕。


(58-59)李濬之《东隅琐记》、盛宣怀《愚斋东游日记》:《东隅琐记》记载了作者赴日五个月来对日本工业、商务、教育、律政及社会风俗的考察成果;《愚斋东游日记》记载了作者考察日本工业、教育等方面的见闻和思考。 


(60)程淯《丙午日本游记》:详细记载了作者在日本的考察行程、考察内容和观感,内容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和现状,同时也提供了大量清末留日学界的第一手资料。


(61-63)杨泰阶等东游日记三种(杨泰阶《东游日记》、文恺《东游日记》、左湘中《东游日记》):三种日记各有侧重,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五位作者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考察和见闻所得。


(64)吕珮芬《东瀛参观学校记》:记录作者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学校管理、教学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中国应该吸收、学习其精华的主张和方法。


(65)金绍城《十八国游记》:记载作者考察日、美、英、法、比等十八国的政治制度、审判制度、法律、监狱等实况的考察游记,初步向国人展示西方各国的文明状况。


【附录四种】


在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世界和西学的著作:


(1-3)丁韪良《西学考略》(附:南怀仁《坤舆图说》、艾儒略《职方外纪》):西方来华人士介绍欧美文化和教育制度,导入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 所附两种图书是两部西方较早的来华人士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及西方地理知识的著作。


(4)艾约瑟《西学启蒙两种》: 由艾约瑟执笔翻译的一套西方文化启蒙读物中的两种——《西学略述》和《富国养民策》,介绍西方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以及经济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