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梁园处士 2017-01-26
  ●唐佳文

  明代,新昌县隶属于绍兴府管辖。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新昌县令上绍兴府开会,常常坐墙角末位椅子,而且因路途遥远迟到而挨训斥。县令心里虽然懊恼,却也无可奈何。老爷的心事,幕僚看在眼里,便向老爷建议:下次府衙开会,你早点去。趁着别的县老爷没到,你就坐在知府老爷旁边的显要交椅,如有人说三道四,你就如此这般。没多久,新昌县老爷如约上知府衙门聚会。这次,他早早就到,大大方方地坐在显要的位置,念念有词地说:小县虽少人物,却也有“隔壁两尚书,十里两都堂”。知府和邻县的老爷听到后,心悦诚服都不吭声了。

  先说说“十里两都堂”。在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御史是朝廷派往各地,代表皇帝检察地方官员是否廉洁、勤能的人。“都堂”是都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的头,一般在朝堂监督百官,或者被皇帝授权,处理重大事务。凡担任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的人均可称“都堂”。“十里两都堂”指的是丁川和杨信民,担任的职务都是佥都御史,又都是南乡彩烟人。丁川的家下园与杨信民的家下宅相距刚好是十里。

  丁都堂——代天郊祭

  丁川,字大容,号东陵,最高的官阶是佥都御史,为正四品。民间传说,丁都堂代了三天皇帝。按理,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不可能把最高权力交给四品官。据丁川的后人说,丁川代皇原来是代表皇帝去皇城郊外行祭祀礼。在封建社会,春秋两季,皇帝都要亲自到皇城郊外,祭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一次预定郊祭的日子,皇帝正好有要事不能脱身,就临时派遣丁川代行祭祀礼。这就成了“丁都堂代皇”的传说。由此,在《新昌丁氏宗谱》的川公像赞里说:“郊社礼仪命我行,天子銮舆命我坐。”其实,天子銮舆是不可能让四品官坐的,显然过分夸张了。

  明代的《宪宗实录》说,丁川是天顺甲申(1464)中的进士,授官监察御史。后来,在顺天府丞任上,向朝廷上奏章,提出如何处理荒政十五条,大多被采纳。不久,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地区。丁川在短短的15年,就从七品监察御史升到正四品佥都御史。史家对他的评价是“有才名,善于趋时,故骤致通显”,就是说他有才气名望,善于跟形势,自然提拔得快,官也做得大。民间有传说,当时,有位姓丁的妃子,因为娘家没人在朝为官,觉得很没面子,就认丁川为自己的亲戚。为此,丁川的官位来了个“三级跳”。然而,真实的丁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成化年间,他向皇帝反映会昌侯孙继宗父子掌握的权力过重,不宜江山社稷,建议裁减。他看到皇帝宠爱的万贵妃干预地方政治,又一本参奏。他在巡视延绥地区时,向朝廷提出了“安边”的十条建议,都得到批准实施。成化十四年(1478),因老母亡故,回家守丧。由于伤心过度,在这年的六月也追随他母亲去了,年仅四十八岁。可见,丁川是个大孝子。朝廷接到讣告后,命令按规定祭祀。

  丁川的墓地在今天的梅渚镇铁牛山麓,已被毁坏,无从寻觅。

  杨都堂——魂留广州

  杨信民的官职与丁川一样,也是佥都御史,但其历史地位、政治影响比同乡丁川大得多。

  杨信民,名诚,《明史》有传。他是永乐年间中的举人。宣德年间,提升为工科给事中。正统年间,升为广东左参议。他曾经连续弹劾两位按察使贪赃枉法的罪行,朝廷罢了他们的官。因此,也遭到别有用心的人陷害,被押解到京城,接受审查。广东人觉得杨信民好冤,有军人和老百姓数千人自费到京城,替杨信民诉冤,上奏章向皇帝反映杨信民是位公正、勤奋、廉洁、能干的好官,请求把他留在广东,安定民心。因此,朝廷恢复了杨信民的官职,叫他去守长城白羊口关隘。当时,南海的盐民造反,朝廷就提拔杨信民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官阶为正四品,派遣他赴广东,安抚盐民,招抚反叛。杨信民快马加鞭,到达广州,城门已经关闭了好几个月。城里的居民不能出城砍樵,城外的百姓不能进城贸易。杨信民下令打开城门,并特制木牌,作为城民出入的依据。同时,四处张贴布告,招抚胁从造反的百姓回家从业;要求造反的首领以百姓生命为重,放弃造反,归顺朝廷。那些参加造反的人说:“我们是被迫造反的,杨都堂的话我们信,只要杨都堂作主,我们就有活命的可能了。”由此,被招抚的人达到数万。杨信民单枪匹马进入造反大本营,造反首领黄萧养对杨信民很恭敬,表示愿意接受招抚,并送杨一条大鱼,杨欣然接受。正在这时,董兴率领的军队到达广州,而杨信民忽然腹部剧烈疼痛,中毒而亡。死之日,广州城的百姓手拿供香和吊唁的器具,自发到杨信民灵前祭拜。被迫造反的盐民听到这个消息,痛哭流涕,说:“杨大人死了,我们没有活路了。”结果,参加造反的农民被屠杀殆尽。杨信民殉职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派遣官员祭祀,办理葬事。广东的耆老相约到京,向朝廷请求为杨信民建造祠庙,得到允许。据《广东通志》记载,杨公祠就建在广州城隍庙边。杨信民的遗体运回新昌,安葬在彩烟山。成化年间,朝廷赐予谥号叫“恭惠”。

  “隔壁两尚书”又是谁?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实际负责人,中央政府分为六部:吏、户、兵、礼、刑、工。尚书是六部的首长。“隔壁两尚书”,指的是何鉴和吕光洵,他们都担任过兵部尚书,又同是新昌城里人。

  何尚书——功在社稷

  何鉴,字世光,号五山,《明史》有传。他是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中的进士,起初授江苏宜兴知县。后来升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等地。他奏本弹劾巡抚郑宁以下不称职的官吏数十人。在巡太仓时,总督太监的士卒犯法,何鉴下令逮捕并治罪,自己也被诬陷,被关押在锦衣卫的监狱里。没多久,被释放,官复原职,再次巡察江北。凤阳有明朝先皇的陵墓,按律法,百姓伐取皇陵附近的草木,就犯死罪。守陵军士依仗禁律虐待老百姓,何鉴奏请朝廷,划定禁采区域以皇陵所在的山麓为界,其他地方让老百姓砍柴,不再禁采,并作为定例。成化十七年(1481),何鉴出任河南知府。当地连年灾荒,何鉴开仓赈济,向朝廷建议实施救荒的十条政策。二十三年(1487),升为山东左参政,随后转任四川右、左布政使。

  孝宗弘治六年(1493),何鉴巡抚江南,同时办理杭、嘉、湖三个府的税粮。遇到苏淞遭遇水灾,何鉴发放十五万石漕米赈济灾民。他和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等排水渠,排泄洪水入海,消除水患。接着巡抚山东,升为刑部侍郎。弘治十八年(1505),被派往河南、湖广、陕西等省巡视户口核实事宜,并向朝廷提出如何加强军民户口管理的十条建议。

  武宗正德二年(1507),就任南京兵部尚书。太监刘瑾把持朝政,认为何鉴不投靠自己,罗织罪状,罚何鉴交米。何鉴贫困,交不出罚米,向朝廷奏明情况,才获得免罚。正德六年(1511),何鉴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当时,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出现农民造反。刘宠、刘宸、杨虎、刘惠、齐彦名、朱谅等为首的造反武装在京城附近活动;方四、曹甫、蓝廷瑞、鄢本恕等人在四川起事;汪澄二、罗光权、王浩八、王钰五等人在江西拉起队伍,各自称王。各地告急的文书每天报送朝廷。而兵部尚书王敞束手无策,镇压不力,朝廷任命何鉴为兵部尚书。何鉴挑选将领,训练士兵,录用民间武士,命令乡间村里树立护栅,疏浚壕沟,实行村落间联防互救。何鉴部署河南、山西两省的兵力坚守黄河,切断太行山通道,京都周边军队加强操练,坚守所在城池。他规定,每艘漕运船配备一名兵士护航,航道两侧派兵驻扎,保证航运畅通。派往各地的文武大员中有散布农民造反武装势力强大的,请求朝廷严加谴责,而对能率军士迎击农民造反武装的县令给以褒奖。他保奏陆完代替马中锡率军镇压农民造反,并调动镇守边关的将领协助他。由于调度得当,奉调的边关将领连连击败造反武装。造反首领探知太监谷大用、伏羌伯毛锐率军移驻临清,京城空虚,密谋在十二月初一,乘皇帝到京城南郊祭祀的时候,搞突然袭击,并于前一日攻占霸州。何鉴得到消息,立刻报告皇帝,连夜调动军队防备。天刚亮,皇帝问何鉴怎么办?何鉴建议皇帝按原计划祭神,及早出城,以安定人心,从而顺利地完成祭祀,返回皇城。造反者得知朝廷已有防备,不敢轻举妄动,只扫掠保定等州县向西退却。

  第二年正月,农民造反武装突占霸州,京城戒严。何鉴命令边兵急速打击造反武装。造反武装败走,首领杨虎、朱谅死亡,部下分别到山东、河南活动。何鉴把讨平山东刘宠、刘宸、齐彦名等造反武装的责任交给边将许泰、郤永、刘晖;把讨平河南刘惠、赵鐩、刑老虎等造反武装的责任交给边将冯祯、时源、神周、金辅。没多久,伏羌伯毛锐战败,和太监谷大用一起被召回。何鉴推荐起用彭泽,命他和仇钺一起对付河南的造反武装,把镇压山东的造反武装的责任全部委派给陆完。五月,河南造反遭平息。七月,山东遗留的造反武装被镇压。陈金、洪钟相继扫平江西、四川的造反武装。由此,皇帝大喜,加封何鉴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让他的儿子荫袭锦衣百户。何鉴乘机向皇帝建议:“各地的造反虽然被镇压,但老百姓受兵灾时间太久,请求适当减免田租,并采取各种方式赈济灾民。要废黜贪污、对老百姓残暴的官吏,停止不急需的工程。让老百姓归还原来的行业,贷给耕牛和种子,让他们在三年内重建家园,如果有重新挑起事端的,应依法处理。”对何鉴的建议,皇帝都批准照办。

  何鉴在做官期间,曾经因父母亡故,两次回新昌守丧。期间,他十分关心地方事业,先后支持修筑防洪堤,丈量田亩,减免军需,革汰冗员,改进运输,免除徭役,减少图里,救灾赈荒,迁建仓储,修筑道路,添置官民设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新昌的老百姓赞颂他的德行,建祠庙纪念他,称呼他为“十德公”。

  吕尚书——定边有方

  吕光洵,字信卿,号沃洲,《明史》也有传。他从小立有大志,以为全天下老百姓办事为己任。嘉靖十年(1531),通过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任福建省崇安县令。因母亲亡故,回乡守丧。三年守丧期满,转官江苏省溧阳县令。在溧阳期间,他重视教育,亲自向生员讲学;劝导农民勤奋劳作;通过丈量田亩,清理赋税,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有一次,朝廷派遣的御史巡视溧阳,用餐时发现饭菜里有黑乎乎的东西,认为有毒,要严惩负责接待的吏员和差役。吕光洵听说,立即赶赴现场,拿了饭菜就吃,御史见了,感觉有愧,不再追究吏员和差役。由此,吏员和差役很是感激,更加尊重这位年轻的县太爷。嘉靖十九年(1540),吕光洵提升为河南监察御史。经过实地调查,他向朝廷提交了关于加强边防守卫的考察报告。接着,他又奉命巡视陕西、甘肃等地。在巡按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府的时候,他经过实地考察,针对这四府低洼,常闹水灾,老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向朝廷提呈题为《修(江南)水利以保财赋重地疏》的奏章,提出了防治吴松水患的五条建议:一是广疏浚,以备储泄;二是修圩岸,以固横流;三是复板闸,以防淤淀;四是量缓急,以处工费;五是专委任,以责成功。同时,绘制了《三吴水利图》,督促府、县修筑堤岸,疏浚水道,使水患得到治理。对吕光洵治理吴松水患的做法,明世宗很是赏识,以金银、罗绮作为奖励。吕光洵又向朝廷奏本,四府因遭受特大旱灾,要求减免租税六十万石。

  当时,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到倭寇的骚扰。吕光洵率领水师,将来犯倭寇全部歼灭。因而,他的俸禄连升了二级。他属下有个县,二十多名罪犯越狱潜逃,县官兴师动众追捕,数十个家庭受到株连。吕光洵认为追捕不应当如此惊动和骚扰无辜的平民,下令细作周密侦查,然后依次捕获,把越狱的囚徒统统抓了回来。老百姓也得到安宁。

  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族俺答汗侵犯北古口,直逼京城。吕光洵一天接连上了十三道奏章,尽力陈述“只能迎战,不可求和;只能前进,不可退却”的策略。不久,吕光洵升为光禄寺少卿。因父亲病故,返乡守丧。三年丧服期满,改任太仆寺少卿,又先后转任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禄寺卿和应天府尹。

  那时候,由于河南连续用兵,粮饷不足,引发军士哗变,杀死南京兵部侍郎。朝廷任命吕光洵为都察院副都御史,负责督办粮饷。吕光洵圆满完成了使命,兵变得到了平息。接着,他改任南京工部侍郎,负责监督泸沟桥的修理。不到一年时间,顺利竣工。由此,俸禄加为正二品。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云南省李向阳、王应朝率众叛乱。朝廷封吕光洵为右都御史,巡抚云南。吕光洵派遣军队据险关,追捕凶犯,通缉首要,平息了叛乱。由此,进阶兵部尚书。武定府土官凤继祖挟持民众数万人,占地千余里,据武定府城叛乱。吕光洵向朝廷奏本,经过准许,调动四川、贵州等地的军队,并与兵备副使张天复同心协力,只几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同时,改土著自治为朝廷派员管理,兴办学校,推崇儒学,改良风俗。有个云南人写了《平黔记》,表述吕光洵平叛的事。还为他建祠堂纪念。吕光洵功虽伟,也因此得罪了云南黔国公沐氏家族,被降职为南京工部尚书。他向朝廷请求退休,经批准,回家乡养老。

  回到新昌后,他勤奋写作,著有《元史正要》、《诗易笺》、《三巡奏议》、《皆山堂稿》、《可园诗钞》等;支持家乡建设,购置义田,好善乐施,资助贫困。万历八年(1580),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他的墓地在今天的儒岙镇里桥村。墓毁于上世纪中叶,墓前翁仲和石像生移存于大佛寺景区的城隍庙内。他写的《修(江南)水利以保财赋重地疏》全文收录于《明史·河渠志》。

  吕光洵从小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而他的父亲有时表现不佳,曾受县令曹祥的训斥和鞭杖,改除顽习,成为善良。后来吕光洵做了御史,巡视经过太仓,专程去拜谒早已退休在家的曹祥。对吕光洵的到访,曹祥感到欣喜,也很诧异。吕光洵说出了原委,衷心感谢曹祥教育他父亲。那天吕光洵留宿曹家,与幼年时期的父母官彻夜长谈。

  当然,新昌人在明朝做官的远不止上述几位,有号称“清官第一”的河南布政使甄完,有贵州思南府知府求琰、陕西按察司使吕昌、云南布政俞铎、广东惠州知府吕大川、太平府守刘忠器和被谥号“节愍”的御史俞志虞,等等,均为乡邦贤俊,名留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