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丨童中焘:中国画必须恪守的是 人格、学养、意境、笔墨、形式

 书画雅苑 2017-01-26

探寻中国风格 阅读艺术世界

童中焘教授

浙江鄞县人,1939年生,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画系主任。童先生是继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之后又一位风格鲜明的山水大家。

童中焘为顾坤伯教授的入室弟子,曾任陆俨少教授的助教。童中焘的艺术在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开拓和创新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

童中焘学养高深,于传统文、史、哲、经及西方哲学、美学都有全面深广的涉猎。

童中焘孜孜不倦地探索,在山水画的创作上确立了自身风格高华、思辩缜密、豪迈俊朗而又恣肆纵横的阳刚画风。他的山水画有着强烈的人格化倾向,体现了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其人生学养、视野宽度和思维深度的总体反映。他秉性正直、不染世俗。坚持以人品领画品,恪守儒学经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近年来他的创作在坚持以往清新刚健画风之外不失充满诗意的激情,更升华为一种浑穆朴茂的境界,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切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将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著作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童中焘》(2007)《中国画画什么?》论文集(2010)等。

《乌桕树》(富春江写生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投射到文艺中便有“道德文章”之说,在绘画中则有“人品画品”之论。当西方新潮美术思想涌入国门之后,这一传统在有些新潮人士眼里似乎显得背时而可笑。但我一直坚持认为,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绘画之本。它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画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使这几重关系都趋向和谐的导引。这实际上就是这个世界的最本质的问题之所在。它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它是最古老但也是最新潮的。觉得它可笑的人反使自己现出了幼稚的样子。

《竹风潇洒》108×85cm 1984年

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品评有几个高标准,其一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是将中国山水画史上三个顶峰合而为一的理想。其二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这是将外在标准向内在尺度转化的理想。前者重的是传统,而后者重的是心灵。两者缺一不可。

《园林渐觉清阴密》96×67cm 1985年

传统是“传而能统,统而可传”。它不是静态的,它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之所以坚持传统,因为它是我们走到现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我们走向将来的正确方向。传统,让我们温故知新。

《晚晴》70×69cm 1990年

对于我来说,中国画必须恪守的是:人格、学养、意境、笔墨、形式。

《雁荡小龙湫》96×107cm 1990年

人格,是中国画精神之所在,也是画家的精神在画中的体现。

《江行图》83×51cm 1992年

学养,是中国画雅俗之分野,也是画家在技术之外的深层次文化积累。

《南湖清风》57×48cm 1993年

意境,是中国画高下之根本,也是画家性情的自然流露。

《嵩高暮云》82×70cm 1993年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之精髓,也是画家功底高度的标志。

《龙井问茶》84×51cm 1993年

形式,是中国画发展之保证,也是画家创造力的综合汇集。

《太和图》52×65cm 1993年

只有在这五个要素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来谈论中国画创新中的“无可无不可”的问题。

1998年11月

《一湖寒玉》56×49cm 199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