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的阜阳驻军(转)

 hbzzny 2017-01-27
  三、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1、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
  民国29年(1940年),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后王仲廉)进驻皖西北地区,总部驻临泉。皖南事变后,汤恩伯即以9个师共10万余人的兵力向豫皖苏边区发起猛攻,进占江口集、王市集后,继占涡阳、蒙城,4月,又进占涡河以北地区。
  第八十五军:军长李楚瀛,民国30年(1941年),驻天棚集一带(现属阜南县),民国32年(1943年)移驻阜阳。
  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民国30年(1941年)春到达阜阳,军部驻阜阳程集刘寨。二十一师(师长侯镜如)和一四二师(师长傅立平)沿涡河南岸布防于津浦路以西、涡阳和蒙城一带;暂编十四师(师长廖运泽)在太和附近沿淝河南岸布防,其中一个团担任阜阳城防;回族马彪的骑兵第八师(民国29年冬驻蒙城乐土至立仓一线)控制在大沙河北岸;军预备队驻阜阳东北。设阜阳警备司令部和沙河警备司令部。阜阳警备司令部驻阜阳城内,廖运泽兼司令。民国31年(1942年)九十二军调往山东,其暂十四师奉调豫东周家口。
  王仲廉部:民国32年(1943年)春,王仲廉部配合韩德勤部合击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全歼韩部后,王仲廉部被迫西撤。8月,驻太和县城西徐、王二寨,抗日战争胜利后去河南。
  2、国民党骑兵第二军
  民国28年(1939年),骑二军(军长何柱国)驻太和大新集一带。民国32年(1943年)何柱国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廖运泽接替其职务。旋即廖奉令率骑二军建制内的第三师(师长徐长熙),暂十四师(师长李鸿慈)及临时拨归骑二军指挥的一一七师(师长廖运升)和骑八师到皖北,接替九十二军防务。骑八师、一一七师沿涡河南岸布防,暂十四师驻扎阜阳城内,骑三师驻扎于太和及其以北地区,军司令部驻阜阳城西陈寨。民国33年(1944年)春,军特务团、补充团驻颍上,一一七师移驻沙河东岸,骑八师进驻阜阳城西南,军指挥所设在阜阳西北十余里的泉河北岸,暂九军的暂十三师拨归廖运泽指挥,驻阜阳西南张寨。4月底,击退日伪军数千人的进攻。
  3、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民国30年(1941年)冬,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驻临泉,总部驻城北于老庄。民国31年(1942年)春,蒋介石撤党政分会,建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原兼党政分会主任的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兼边区总司令部司令,沈克任副总司令。总部设7大处和阜阳、立煌2个办事处,并先后建立干部训练团(团长蒋介石、副团长汤恩伯、团附何柱国和陈大庆)、特别干部训练班(主任汤恩伯、教育长周麟祥)、党政工作总队和中美合作所技术人员训练班临泉第十一分班(主任戴笠,副主任周麟祥)。秘书、副官、军医3个处驻于老庄,军法处驻临泉于寨,军需处驻临泉朱楼,党政处(后改政治部)驻临泉孟寨;干训团驻临泉县城南关,特训班本部驻临泉县城东北王大湾,工作总队于民国32年(1943年)从太和迁驻临泉王大湾,临训班本部驻临泉周庄。民国33年(1944年)改为第一战区临泉指挥所,洛阳沦陷后,改为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均由汤恩伯兼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徐州。
  4、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训班
  民国29年(1940年)秋,鲁干班1000余人随九十二军从重庆开往山东,因受日军所阻,暂驻临泉吕寨及其周围任庄、姜寨、李楼、周庄、韦庄、李营、吕老庄、李老庄、陈庄、戴寨、高寨、高老庄、高小庄、王香铺等地。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兼主任,易谦、傅立平先后为副主任。民国33年(1944年)并入驻湖南省均州草店的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5、其他国民党军队
  民国26年(1937年),新五十一师(颛孙子瑜部)驻亳县。民国27年(1938年)5月6日,二十一集团军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率一O三三团两千多名两广官兵进抵蒙城设防,激烈抵抗日军第十三师团进攻。9日,除21人幸存外,均壮烈牺牲。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主力进入亳县,接替义门集汤恩伯部防务,阻击日军,掩护国军主力向豫皖边境突围,军部驻扎城东于庄,后迁城南程庄。民国29年(1940年),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驻防阜阳县,军部先驻阜阳城南郭寨,后迁驻三塔集(现属阜南县),所属一O一师、一O二师驻三塔一带。一O一师于民国34年驻临泉鲖城、姜寨一带,民国35年调走;第十二军一一一师(师长于一凡)驻阜阳县朱寨一带(现属阜南县),民国31年移驻黄岗寺(现阜南县境内),半年内移驻插花庙,翌年撤离;第三十八军莫德惠部从立煌进驻阜阳。民国30年(1941年),二十九集团军(高树勋部)驻太和;10月,三十三集团军驻太和,后去临泉。民国31年(1942年),暂编第三十一师驻临泉谢集,民国33年开走;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驻太和,民国33年移驻临泉吕寨,抗日战争胜利后调走;第十一军五十六师驻防阜阳城;五十五师(师长李守正)进驻蒙城县城。民国32年(1943年),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秘书长陈圣岚率警卫营驻阜阳公桥西李寨(今阜南县方集李寨村),其二十七军军部驻李寨附近20多个村庄,所属两个残师约1.5万人散驻在南临洪河、北抵谷河、西至方集、东近地里城一带,民国34年(1945年)撤返江苏;八十九军(军长顾锡九)残部住阜阳整编。民国33年(1944年),暂一军(后改为九十七军,军长王敏文)、三O一师(师长洪显成)进驻蚌阜公路一线;暂一军于民国34年(1945年)进驻临泉老集、谢集一带;三十三师(师长段海洲)驻蒙城县城以北。
  6、国民豫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
  民国29年(1940年)冬,豫鲁苏皖边区第十一游击纵队1000余人驻蒙城县城,第十四游击纵队1000余人驻蒙城双涧至马沟一带。民国32年(1943年),四省边区挺进军第十五纵队驻亳县三叉口、师店子、油河集、韩桥、铁佛寺一带,司令部驻龙德寺西李寨;第十一游击纵队陈纯一部于12月驻亳县油河、大杨集。民国34年(1945年)9月驻亳县阎庄、十九里一带,12月移驻亳县枣集、十字河一带。民国33年(1944年),第十游击纵队(司令魏振铎)驻蒙城小涧,后移驻三义。民国34年(1945年)春,第十战区第六游击纵队(司令兼宿涡蒙联防指挥部指挥官蒋新纯)驻蒙城李公祠和三报司街,冬调出。
  7、反正的汪伪军
  民国29年(1940年)5月汪伪军第二师团长蒋聚五率部500余人反正,驻亳县仁和集和王桥。同年6月29日,汪伪军第一师师长曹大中率3000余人反正,编为新七军二十五师,驻亳县龙德寺一带,次年10月移驻太和;民国34年(1945年)10月,汪伪张岚峰部投降,收编为第三路军第一军十六师一团和第八军七十四师,一团驻亳县五马、颜集一带,十四师驻亳县张集、泗合寺一带。
  8、新四军四师
  民国27年(1938年)9月2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由河南竹沟挥师东进,开辟豫皖边抗日根据地。民国28年(1939年)1月进入亳县,7月进军淮上,并于9月6日进驻涡北新兴集(今涡阳县境内)。此时,支队有3个主力团,6个简编团,连同地方武装共12000余人,司令部设于新兴集。11月,奉命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以新兴集为中心,全面开展了抗日根据地建设。民国29年(1940年)6月2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三四四旅及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12000余人及教导队500余名干部抵达新兴集,与六支队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为政委。司令部仍驻新兴集,第四旅(旅长刘震)驻蒙城立仓、罗集一带,五旅(旅长滕海清)驻蒙城龙亢到涡阳曹市集一线。9月,纵队司令部和特务团(团长程志远)进驻蒙城移村。1941年1月25日,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下辖十、十一、十二3个旅,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5月,撤至津浦路东。1944年8月15日,回师津浦路西,很快恢复了豫皖边抗日根据地。
  附:日伪军
  侵华日军:民国27年(1938年)5月31日,亳县沦陷,日军在城内设警备司令部,司令山田,翻译万周,宣抚班头子田尻,宪兵队长龟泽高。民国28年(1939年)4月26日,亳县第二次沦陷,日军泽田部千光氏率步骑炮兵200余人侵驻县城。宪兵队司令部设于姜家祠堂。民国30年(1941年)侵驻亳县城内的骑兵第4旅团高原联队山田部于10月8日开赴商丘,新侵驻日军300余人。
  汪伪军:民国27年(1938年),豫皖苏剿共第一路崔华部驻亳县芦庙集,次年,豫皖剿共第一师师长曹大中部驻亳县城。民国30年至34年(1941—1945年),陆军十六师王新民部驻亳县,师部设于蒋家馆,六十一团驻白庙集,六十二团驻东门里,六十三团驻十河。民国32年至34年(1943—1945年)第二集团军第一军十六师驻亳县五马沟、十字河、张集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