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好了明理 2017-01-27

作者:冷兵器吧函人

提起元朝,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往往是腥膻刺鼻、暴戾不堪。关于元朝最知名的传说之一就是“庶民不得取名”。该谣言通过著名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创造了惊人的影响力,替元朝拉了不少仇恨。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该作者为朱元璋列了一份档案。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作者就名字解释道:“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该书作者还新颖地为朱元璋新创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朱八八。”

这结论乍一看很有道理——正常人家谁会取名这么随意?我们如今给后代取名,哪家不得翻烂一本新华字典?思来想去,自然归咎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人百姓丧失儿孙的命名权。

但如果我们深究朱氏的总体命名情况,立刻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朱元璋出生于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根据朱元璋为他们家族所刻的碑文《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可知,朱元璋的父母在他出生时分别为四十八岁和四十三岁。那么朱元璋如果以《明朝那些事儿》的逻辑取名,应该叫朱九一才对。而且朱元璋家人丁兴旺,他的三个同胞兄弟分别叫做重四、重六、重七、莫非其父母有强迫症,非掐着双数日子生娃?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亲撰碑文,叙述他的家庭、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和他参加起义军,直到统一全国的过程。)

事实上,朱重八这个名字,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行辈次序。朱元璋属重字辈,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加上三个亲兄重四、重五、重六、重七。某书作者根据朱元璋家族的命名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甚至还为朱元璋取了个诨名。

百姓不能取名的出处

其实该书作者的观点也是拾人牙慧,“元朝不得百姓取名”的确有古籍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春在堂随笔》)。”

但是,《春在堂随笔》这本书是清代人俞樾的著作,两者相差400多年,几百年间没有其他史料可资佐证。况且,同书后还附有这么一段文字:“此于《元史》无征(证)。然证以明高皇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于(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也就是说,俞樾自己都承认,所谓的“元制”是清代人依据朱元璋家族的脑补。

用数字取名其实是中国固有传统

其实,用数字取名本非元朝专利。早在唐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就对数字取名表现出非凡的喜好和推崇,从唐诗中我们就可以窥探一二。

如李白诗中提到的人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赠武十七谔》、《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等。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李白自己也以数字为名,称之为李十二)

杜甫的诗中提到的人名:《赠苏四徯》、《送杨六判使西蕃》、《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送张十二残军赴蜀州》、《酬郭十五受判官》、《送王十六判官》等。

由上述唐诗我们可以看出,文人墨客大多都爱以数字或数字连带官职(或正名)称呼对方,这成了唐朝士大夫阶层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唐代,妇女也多以数字为名,文学作品里诸多的“‘数字’娘”就大量出现于唐代。杜甫曾作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朝坊间也流传着黄四娘,荆十三娘的故事。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荆十三娘是流传于五代时期的故事,是一个武艺高强,急公好义的女子。)

唐人用数字起名还仅止于文人墨客,宋代则开始流传于寻常百姓当中。在宋朝,平民百姓以排行序数作名比比皆是。这一趋势想必是文人墨客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民间百姓也开始附庸风雅。宋代小说《夷坚志》就记载了这类林林总总的数字姓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李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春在堂随笔》引《夷坚志》)。”

元朝依旧有大量百姓存在正名

其实,所谓的“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一些可靠的事例反而能证明元朝民间仍存在大量正名。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元朝禁止汉人取名?一段贻笑大方的妄言

(以上资料出自《中国历代合同汇编考释》)

这些人有些是商人,有些是农民。如果元朝政府明文严禁庶人不得取名,那么这些名字绝不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合同上了。

总而论之,以数字取名只不过是元人延续了自唐宋以来民间附庸风雅的趋势而已,和蒙古人故意打压汉人并没有什么卵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