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 罗马共和:看时令的战争

 牛人的尾巴 2017-01-27

罗马共和:看时令的战争

   2009-03-22 12:48 星期日
  
  罗马人写历史是学希腊人的。希腊人最早的历史写于约公元前五世纪,罗马的第一部历史则要等到约公元前200年,那时罗马共和已经有三百年了。他们最喜欢的体裁有两类,一类是描述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说一场战争;另一类则是描述一个城邦从创立到发展到作者写作的时代。这样的写作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要么是赞美自己的城邦,要么是扬善抑恶,教育读者。而为了让作品生动有趣,作者常常会提供一些生动、戏剧化的场面。故事的重点则放在某几个英雄人物身上,记下他们的壮举,还有他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除了那些远古时代的传说,这些历史对基本的事实还是有一定的尊重,没有的战争自然不可以编出来,战争之中谁输谁赢也该如实记载。但是于此之外,英雄人物的具体事迹,其中的目的动机,还有相随的豪言壮语,则多半是文学而不是历史。这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最为详尽的,是生活在基督时期(公元前59年至公元17年)的Livy。虽然Livy的作品流传了下来,他所直接引用的其他资料却已经失传,而他的具体描述之中则有许多细节并不可信。现代的考古所挖掘的石碑、遗迹可以提供不少佐证,但毕竟补充不了描述上的空白。因而,当代的史学界对罗马王政时期与共和早期的许多事情,只有一个框架性的大致图像,其中有些细节则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题目。
  
  古罗马的“Consul”在中文里通常译为“执政官”。这个位置的主要职责,是带兵外出打仗,因而很有几分“将军”的味道。在一个面积不算大的意大利,有许多小小的城邦,在政治上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打打杀杀是家常便饭。战争在城邦的政治与宗教制度中占着中心的位置,而带兵打仗的执政官则自然是罗马的最高官员。战事的起因,有的是抵御外族入侵,包括深山老林里生活更为艰苦的原始部落,甚至更远的也有意大利北部波河地区或是法国南部的塞尔特部落(这两地当时都称为高卢)。更多的则是与周边城邦为了土地与资源所发生的各类争夺。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以后,罗马几乎每年都要派兵四处讨伐,其征战之频繁与进取,在意大利的城邦之中无人能出其左右。
  
  ===============
  
  

  
  
  图2.6:十八世纪的名画,Horatii兄弟举手宣誓。故事讲的是王政时期的古罗马与另一城邦Alba Longa之间的冲突。据传说,古罗马的创始人Romulus原本来自Alba Longa,当时的国王正是Romulus的外祖父。到后来,罗马与Alba Longa之间也打了起来。Horatii三兄弟代表罗马与Alba Longa的Curiatti兄弟决战。画中伤心不已的女人,一个是Horatii家的妹妹,原本要嫁入Curiatti家。另一个是Curiatti家的女孩,已经嫁入Horatti家为媳。可是为了城邦的荣誉,Horatii三兄弟举起右手,在手拿宝剑的父亲主持下,宣誓愿为国家而牺牲自家。这一幅画出自法国革命时期的著名画家Jacques-Luis David之手,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幅画中所想像出来的罗马举手礼,不但为法国革命者采用,也在二十世纪为意大利法西斯、德国纳粹所采用,因而在二次大战之后,被西方人所回避。但是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官员宣誓就职时,仍然用的是举手礼。
  
  ===============
  
  在公元前六世纪之前,意大利半岛上的战争还比较原始,没有什么像模像样的两军对垒,大多不过是某个部落首领,组织一帮弟兄,外出捞一把,抢得一些粮食、生畜或是财宝。到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候,战争的组织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但依然是以农耕季节做规划。以当时的条件,要想攻城掠池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较为常见的,是选择好进攻时节,去干扰敌方的耕作与收获。一年之际在于春,罗马新选出的执政官通常在三月上任,之后就一方面挑选精壮男丁进行训练,组成队伍,另一方面祭天拜祖,求得神灵的护佑,为出征做准备。进攻的日期则选在五月底到六月初,地里的谷物已经快成熟,却还没有收割的时候。这在进攻的一方倒是可以取得战略优势,一方面将士们的粮草可以就地解决,另一方面,也让守方无法出来收割自己的果实。如果守方也是兵强力壮,那双方不可避免地要大干一仗。如果守方比较弱势,那就只能躲在城堡里,等入侵者走了,再做打算。不管是哪种情形,战役的时间都不长,只有几个星期而已,最多不过几个月。到战役结束后,将士们也就解甲归田,回到家中在自己的地里忙活。打了胜仗,自然会有不少好处,抢得不少战利品。只是这些战争的结果多半都不长久,今年战败投降的一方,苦撑一年,明年又卷土重来。或是另结同盟,前来报仇雪恨。因而这种战争,几乎年年都有得打。
  
  从战场上的架势来说,罗马军团采用的是与希腊人类似的方阵。士兵们列成几排,组成一个长方形。每个士兵都拿着盾牌和长矛,披盔带甲。站在最前排的士兵们用盾牌筑起一道盾墙,掩护后排的战友们拿着两米多长的长矛去攻击前方的敌人,看过去就像一片长矛林子一般,向敌人刺过去。
  
  ===============
  
  

  
  图2.7:电脑游戏之中所想像出来的两个长矛方阵相遇时的情形。
  
  ================
  
  人们常说,西方人注重的是个人主义,而我们中国人注重的是集体主义。但是在对古代战争的理解上,我们中国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各位英雄好汉都有各自拿手的兵器,各有各的绝招。两军交战最先上场的也是两位战将之间先打上几个回合,由此孕育出来的是千里走单骑、长坂坡这样单枪匹马个人英雄的故事。我们也有一个使长矛的英雄,黑脸张飞。按照京戏《甘露寺》里的唱词,他使的是“丈八蛇矛惯取咽喉”,而他的厉害程度更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
  
  罗马军团的征战却完全是以集体为单位的,内中由不得多少个人逞能的空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中说,公元前340年,军团在执政官Titus Manlius Torquatus的率领下外出征战。安营扎寨之后,执政官明令各营坚守岗位,等待命令之后集体行动。可是他的儿子却禁不住敌营一名战将的挑战,独自出营与敌将来了一场一对一的比武厮杀。一番打斗之后,敌将被杀,执政官的儿子按当时的习惯,剥下敌将身上的盔甲,回大营请功。却不料执政官见后勃然变色,下令将自己这个不守纪律的儿子绑下,当着全体将士的面,推出去斩首示众!
  
  有人计算过,希腊式的方阵之中每位披盔带甲的士兵,全身的负重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十多斤。也就是说,如是某个士兵单独行动的话,这一身笨重的披挂,一定使他行动极为不便,呆若“木鸡”,是别人的活靶子。但是当这一大群“木鸡”站在一起,形成一个进攻集体的时候,一大片长矛林子横扫出去,力量就相当可观了。当然,前提是方阵的队形整齐,绝不可以乱了阵脚,其中最重要的是前排的盾墙不可以出现缺口。方阵弱点在于笨重,两侧比较脆弱,敌军进攻侧翼时方阵要及时调整方向,需要阵内所有士兵们步调一致。站在前排的士兵要相互掩护,站在后排的要随时准备替下前排受伤的战友。方阵排列时,往往是把出自同一村子里的亲朋好友排在近处,为的是他们会拼死互助。只有山寨大小的城邦,还养不起职业军人。军团的兵士是来自各个村镇里的农民,只能算是民兵。方阵式的打法,并不需要他们精通十八般武艺,需要的是体格强壮,守纪律,有集体精神。最忌讳的是新兵蛋子临阵怯场,打乱了整体的部署。而指挥这种方阵冲锋陷阵的执政官,也不需要是什么特别的将帅之才。他的最大功用是站在阵内,起一个不怕死的表率作用。打胜仗的关键在集体,不在个人。所以,尽管罗马几乎年年都有征战,却可以每年换两个执政官,不像京戏之中的关羽、张飞、赵子龙,换下来就没什么戏可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