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藏的编纂体例

 願隨身 2017-01-28
道藏的编纂体例 (2007-03-31 23:58:46)

《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
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说在东晋时已经萌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
(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
《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
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
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
    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①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
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
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②但
是按三洞分类法,并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
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的出现。“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
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
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③《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
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太平部
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
包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朝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
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
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谱录类,指记
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威仪类,指斋醮仪
法及科仪制度著作;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众术类,指外丹
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赞颂类,指赞咏
歌颂圣真的词章;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十二类分类法,大约
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其时已有《三十六部尊经目》的出现,就是证明。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组织众经,标志着道教经书已被集结成
“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大量传播。《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反
映了隋代前后道经作“藏”的情况:“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
    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
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
    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
藏》,五音《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
别,若次安之。”
    同书还记载了经函、经帙等规制。帙是盛装经书的丝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
长卷经书则分在几个帙中,短卷经书则数部为一帙。若干帙合为一函。此外,从敦煌遗
书中,可看到唐代的写经格式,先写经名,空一行书写经文,经文毕,再空行复写经名,
每一行为十七字。现存《正统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