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因为这些事情我们已经不做了!

 wdzsshy 2017-01-28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作者:辣笔小尖椒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辣笔小尖椒(ID: wentushe)


今早醒来,还在被窝里挣扎着玩手机,我妈推门进来问我:


明天大年三十了,你想吃什么?


恍恍惚惚的我突然意识到,明天居然就大年三十了!为什么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没了?除了又老了一岁,好像我和平时放假回来的状态没什么区别啊?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年是怎么过的吗?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奶奶还没去世的时候,每年只要孩子一放寒假,我们整个家族的人都回了老家。一大家庭几十个人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春节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可却更怀念那时为过年的辛苦劳动

大人们从年前一个多星期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蒸各种陷的包子、馒头、蒸糯米糍,炸肉丸子、酥肉等等,那时候才是真的“每逢佳节胖三斤”,因为一直在不停的吃吃吃吃。


而现在,过年已经不聚在一起,有的时候妈妈还会自己蒸包子,嫌麻烦就直接委托给门口的包子铺了。但想一想,我这一代人,估计也没多少人会做包子蒸包子的,再往下算几代,估计也就没人会自己做了。


而年夜饭,以前都要忙一整天,盘子叠盘子的放上一整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往往都要持续好几个小时。而现在,为了图方便,图干净,很多家庭都选择在酒店订年夜饭了。吃完散场,各回各家。


没有什么比的上自熬的浆糊粘春联粘的更牢靠的了

小的时候的春联大多都是手写的,一位长辈每年都要为好多家人写春联,那时候春联都可以作为新年礼物相赠。每次写春联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拿着毛笔乱画着学。到后来慢慢的也能写出一手好字。那时摸完春联手上还会残留着红色的印记。那时粘春联都是用自己家现熬的米糊,粘一年都不会掉,粘之前都要费好大劲的将前一年的铲掉。


而现在,一到春节外面到处地摊上都是卖春联的。春联的样式花纹图案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但不知怎么的,突然间开始怀念起小时候那种纯红纸黑字的了。而现在,自熬的浆糊已经被方便的透明胶带代替了。


少了烟花鞭炮,总觉得过年少了点什么

其实小朋友喜欢过年,最大的一个原因可能不是红包,而是终于可以放烟花放过瘾了!


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还没有雾霾的定义,年节回家的时候,烟花可以放上十几天。每天都盼着天黑,不敢点火,捂着耳朵在一旁看着烟火在天上炸开。


虽然那时的烟火棒跟现在的相比差的不止一大截,但现在的再好看,也因为雾霾无法肆意的放了。


那时候每到零点满城都是炮竹的声音,而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禁止燃放。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可环境越来越差了。


以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吃花生瓜子聊天。而现在春晚已经越来越不好看,沦为了大家玩手机的背景。


以前的压岁钱都是塞在红包里,小辈给长辈拜年才亲手拿到,而现在,大家都致力于在微信里抢红包。


以前大家都一起熬夜守岁,初一一大早起来挨家挨户的拜年讨糖。而现在,睡得越来越早,起的越来越迟。


以前都要提前好多天的屯年货以防商店关门,而现在全年无休的超市让你什么时候都能买到东西。


等等等等

其实我想了想,这些改变,证明的是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过得好了,还是会怀念以前的生活?


是因为在这个变好的过程中,属于春节的“仪式感”我们慢慢的丢了。


以前为了春节要做的一二三四五六件事情,现在都可以简化省略替换。在方便了我们的同时,那份过春节的喜悦也随着这些被简化的事情消散了。


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小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再激起兴趣了。


少了这些“仪式感”的春节越来越没了味道,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更像的是一个稍微长一点的周末了。


我有时会想,会不会再过个几十年上百年,过节这件事情就完全消失了?变成了只能从历史书上了解的事情。


想到这,突然觉得,能被七大姑八大姨唠叨着催婚,都已经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了呢。(哈哈哈,我咋这么贱呢!)


最后,祝大家能够过一个“仪式感”爆棚的春节!!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读史开眼界 | ID:dushikaiyanjie 

历史·人文·生活·哲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