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吕姓 源出南阳——伯夷及古吕国遗址和吕姓播迁考证

 梁园处士 2017-01-28

今年8月,市文物保护单位“吕侯墓”在王村乡董营村立碑 资料图片

  “天下吕姓,源出南阳”为吕姓众多家谱所记载,各界公认伯夷为吕姓得姓始祖,古吕国遗址在南阳董营。但长期以来,对吕姓始祖伯夷缺乏深入研究,对古吕国遗址考证不够全面系统,始祖吕侯伯夷墓地在哪里、吕姓从南阳古吕国向外播迁的轨迹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吕天强 吕德民

  南阳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华姓氏根源之一。吕姓众多家谱记载“天下吕姓,源出南阳”。我们经过长期科学研究考证,依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实地考察、勘探,深入研究吕姓始祖伯夷生平事迹,力求对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为古吕国中心的材料进一步系统化,更加缜密梳理吕姓主脉从古吕国向北、向西,而后向南并向世界多地播迁的历史轨迹。

伯夷

生平事迹及祭拜

  吕氏先祖伯夷,不是商朝灭亡以后“不食周粟”的那个伯夷,也不是被禹定为接班人而后与启争夺王位被杀的伯益。吕氏先祖伯夷,尧舜时期人,官任大岳、侯伯、秩宗。许多《吕氏族谱》记载,伯夷是炎帝的第15世孙,吕姓始祖,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尧时伯夷掌四岳,称大岳或太岳,为分管一方部落首领,同时也在部落联盟中担任官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公式、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即虽分掌四岳,但未分管某方面具体事务。四岳,官名,主四岳之祭,为四方诸侯之长。《国语》记载尧封伯夷“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南阳县志》亦记载了伯夷受封之事:“南阳申吕之国也,昔在唐虞,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帝尧嘉之,封于有吕……”以此可见,四岳为四方诸侯长,伯夷为四岳之首,即春官,可以统领百官,佐王治国,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舜封伯夷为秩宗。汉刘向《说苑君道》云:“当尧之时,伯夷为秩宗。”秩宗,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职。《国语·郑语》云:“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夷以其清明谨慎、熟习礼法可与神明沟通的才能辅佐尧,位居秩宗,即是神权的掌管者。秩宗依然为百官之首。

  伯夷薨后,按照夏朝葬礼,葬于古吕国中心。考古印证了古吕国属夏朝疆域。古吕国所在地,即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一带,包含在夏朝疆域之内。而按照夏朝葬礼,诸侯贵族葬在权力中心。2002年春天,考古工作队首次在宫殿区发现了成组的贵族墓。伯夷为古吕国的得姓始祖,且主管祭祀,为精神引领者、贵族、侯伯,薨逝后墓地必在其封地的权力中心,其祭祀也在吕国的权力中心举行,即董营。在中国古代,尽管存在庙祭制度,但庙祭始终不能完全取代陵墓之祭。古代庙祭一道重要的程序,就是需要事先把被祭祀者的灵魂引进庙,后世进一步把寝建在陵园,庙建在陵园附近,以方便祭祀。因此,对伯夷始祖的祭祀,不管是庙,还是墓,都定在董营。

  伯夷薨后,历夏商周,均受本部落(诸侯国)的祭祀。《南阳县志》记载:“虞夏之际,又封之于申,历夏商及周世为诸侯,以奉大岳之祀。”西汉时期吕姓祭拜伯夷。吕忿,系西汉皇后吕雉族侄孙,于公元前183年被吕雉封为吕城侯,吕城为其采邑地,公元前180年,被刘氏所杀。《南阳市地名志》卧龙区王村乡篇记载,汉初,吕后封其族侄孙吕忿为吕城侯于此,意在继奉先祖之祀。吕城侯为祭拜祖先,按汉时形制重修伯夷墓。

  现今对始祖伯夷的纪念。如今,时有吕姓后人寻根南阳祭拜始祖伯夷。董营东南的墓地,许多老人讲,听祖上人传说是伯夷吕侯墓。我们会同南阳市文物局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发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东南部农田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10度49分、北纬 31度 53分,实地勘探面积约300平方米。地面考察分析,可见不同规格青砖残块,发现有多次盗墓痕迹。经2000多年的风蚀水刷,还保留如此规模,可见当年之恢宏。2016年8月,卧龙区人民政府立“吕侯墓”墓碑,以期纪念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古吕国

遗址在南阳董营

  考证古吕国遗址,我们从史籍记载、地理志、地方志,以及对当地人文考察,确认古吕国遗址在今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

  史籍记载古吕国(吕城)在南阳董营。《左传》:“楚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左传·成公七年》还记载“南有荆蛮、申吕”。可见,申、吕均在汉水上游,即今天的南阳一带,且相邻。经查阅史籍,在北魏郦道元著述的历史地理书籍《水经注》中引用晋朝徐广著《史记音义》曰“吕在南阳宛县西”。(东汉)王符《潜夫论·三十五卷·志氏姓》记载:“宛西三十里有吕城。”唐朝学者记载较多且明确,如《括地志》:“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南宋王应麟著作《通鉴地理考及通释》曰:“故吕城在南阳西三十里。”在其《诗地理考》中又引《括地志》曰:“故吕城在南阳西三十里。”元代《元一统志》云:“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明代《明一统志》云:“吕城在府(南阳)西三十里,虞夏时封吕望先祖于此,今名董吕村。”清代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3卷一记载:“《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也’,今南阳府西三十里有吕城。”清代《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六说:“吕城,在南阳县西南三十里,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今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历代学者的著述均认可古吕国中心在南阳县西三十里董吕村。地方志及工具书籍也记载了古吕国中心在南阳董营。《南阳市地名志》记载:“三皇之时吕侯为四岳,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尧舜视为脊膂之臣,封国称吕,其地在今卧龙区西部(吕城址在今王村乡董营)。”

  地方人文遗迹进一步印证古吕国中心在南阳董营。董营村东南部有传说中的吕侯墓。村东南3里处,还残存一座三间庙宇,名为“双氏庙”,意为吕姓、董姓村民和睦相处,庙里还敬奉有姜子牙像。董营许多老人讲,曾看到旧时村东有三通元代石碑,即“古吕城遗址”碑、“董吕村”碑、“吕尚故里”碑,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石碑被砸毁,不知所终。该村周围分布有吕岗、吕林、吕桥、吕湾、子牙溪等遗迹。当地村民讲,源出吕岗的沐垢河,就是因吕城居民沐浴洗垢而得名的。可见,卧龙区王村乡董营为夏商周时期吕国的遗址中心,历史记载清楚、连续,人文佐证可考。

天下吕姓

源出南阳古吕国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姓氏寻源》)。众多族谱记载“天下吕姓,源出南阳”。然“悠悠华夏,泱泱吕氏,渊源远矣”(吕才亮),许多吕姓族谱上推至明代尚清晰,但再往前代记载已欠清晰。为此,我们从繁乱的史籍、谱牒记载中,理清吕氏历史播迁脉络,进一步丰富“天下吕姓,源出南阳”的内涵。

  吕姓的确立。吕氏来源于伯夷受封,但伯夷时吕只是氏,而非姓。吕由氏发展为姓开始于商朝末年,确立于西周初年,吕姓的确立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关系重大,他就是姜子牙。《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一句话是“太公望吕尚者”,故正史多称其为吕尚。吕尚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是吕姓的确立者,与炎帝、共工、伯夷同称为吕姓始祖。

  吕姓从南阳古吕国开始向外播迁。吕姓氏族在历史上因其诸侯国灭亡,或因朝廷人口布局调整政策等经历了几次大的人口分流迁徙。同时,或因战乱,或因自然灾害,或因地理环境变化,或因政治争斗,或因任职,或因婚姻继承,或因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原因,吕姓族人或举家分散或率领部分族人迁徙。春秋初期,南阳吕国灭亡后,吕国公族遂举国东迁,在新蔡一带重新建立吕国,以继其祀,史称“东吕国”。东吕国后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楚国。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为“新蔡”。伯夷吕侯30世孙吕尚建立的齐国灭亡后,齐国吕姓分散外迁秦、楚、韩、魏(宋 《吕氏世系谱序》)等地。经历这一系列战争,吕族人国破家亡,散居河南省南部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山西等地。

  吕姓主脉再次播迁轨迹。按照吕姓主脉迁移的轨迹考证,秦汉时期,吕姓族人由于国破地位不再显赫,族人被迫不断播迁,其播迁轨迹主要是向北,而后向南播迁,迁至台湾等地。

  吕姓主脉向北方播迁。秦汉时期,吕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并主要向北、向西播迁,在山西西南部一带形成望族。这时的吕氏以吕公家族为代表,他的女儿便是汉朝第一位皇后吕雉,这支吕氏家族在汉初盛极一时。西汉末年,吕尚的一支后裔迁居琅琊郡(今山东日照一带);东汉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一支吕氏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当时著名的猛将吕布,便是这支吕氏家族的后裔。而北方吕氏则以南北朝时期的吕光为代表。他建立的后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吕姓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后凉在历史上存在了48年,开发了当时的西部地区。

  吕姓主脉南下播迁。吕氏由北方再次南迁始于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吕氏族人聚居,虽然在南阳吕国被楚吞并后已有部分吕姓族人迁往蕲春,但总体看人数尚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吕氏开始大量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以后,迁徙规模就更大了。这一时期,南方北方都出现了不少十分有名的吕氏族人。《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吕蒙在孙权当政时受到重用,“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与他有关。而同时期的吕岱、吕范两人,也同是孙权帐下的重臣、大将,他们的功劳与吕蒙相比不遑多让。三吕同在一朝,可见当时吕氏在南方已经发展兴盛。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吕姓政治家、思想家,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世四人”的吕蒙正家族。此外,在宋朝有名的吕氏家族还有以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为代表的蓝田吕氏,以宰相吕惠卿为代表的泉州吕氏,以及以名相吕颐浩为代表的齐州吕氏等,可见吕氏家族在宋朝人才辈出,并且多出名相。

  吕姓部分族人移民台湾。据统计,如今的吕姓人约有7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4%,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43。而在台湾省,吕姓则是排名第26位的大姓。据多种《吕氏族谱》和相关史料记载,吕公著有子名叫吕希哲,与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是好友,是著名的教育家,时人称之为“荥阳先生”。吕希哲之子名叫吕好问,因金灭南宋从安徽迁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建炎年间官居兵部尚书。吕好问在道学上造诣很深,是当时的学界权威。他的长子名叫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在道学上继承父亲衣钵,名重当时;吕本中的弟弟名叫吕公式中,吕公式中的孙子,便是被台湾吕姓人尊为共祖的吕祖谦。吕祖谦的一支后裔,先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又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迁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后来,吕阿四、吕阿南兄弟俩迁居台湾台北县莺歌镇,后来又从这里迁居到台湾各地。1895年日本占据中国台湾,曾强迫吕姓人改姓宫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如今,台湾吕姓人主要分布在台北县、嘉义县等地。清康熙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一部分吕姓人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从而远徙海外,分布于今天的东南亚、北美等地区,著名人物有出生于越南的影星吕良伟等。

  吕姓部分族人分散迁移。需要说明的是,在吕姓主脉播迁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也有少部分吕姓族人举家分散迁移。如今,吕姓已播散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并远居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

  现今,“天下吕姓,源出南阳”受到众多吕姓口口相传和族谱记载。各地吕氏宗亲会均认同南阳古吕国为吕姓根源地,伯夷为得姓始祖,并寻根于南阳,甚至一些海外吕姓华人也不远万里回到南阳寻根,这体现了姓氏宗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挖掘和展现姓氏家族历史上的家规家训、名门望族、名人逸事等,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和强烈共鸣,对凝聚众人之力,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来源:南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