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溯源记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2-13 发布于山东

吕姓出自姜姓,系以国为氏,始祖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吕氏春秋》说他是颛顼之师,《史记·五帝本纪》说帝舜任命他为“秩宗”  (掌宗庙礼仪的官),后又辅佐禹治水有功,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膂:脊梁骨;股,大腿;肱,手臂。股肱,比喻辅佐的大臣。于此可见,“吕”不仅是个地名,还有赞誉褒奖之义。吕国历夏、商,世有国土,至西周穆王时,吕侯入朝任司寇,周宣王时又称吕为“甫”。《诗经·大雅·嵩高》有“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之句,其中的“甫",指的就是吕侯。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9公里董吕庄(古吕城)一带,延续至春秋初期,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唐宋时期的姓氏书,除《元和姓纂》注“吕"为“今南阳宛县西吕亭”外,《新唐书》、《通志》、《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说吕地为“蔡州新蔡”。据学者考证,周代确实还有一个吕国,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史称东吕,春秋初为宋国所并(一说被蔡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

    见于文献最早的吕姓人物是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吕尚,一说字子牙,因周文王得之渭滨,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后以辅佐周武卫灭商之功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因此说齐姓出自吕姓。齐国第二代国君是吕尚之子吕仅,以后世代相传,至1 9世康公贷,于公元前39 1年被田和迁于海上,齐国正式由田氏专政。

    南阳吕国、新蔡吕国于春秋初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与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此外,据《姓氏寻源》、《魏书·官氏志》等书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椅、吕相,本魏氏所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叱吕氏改为吕氏。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后周,将三家姓俟吕陵氏改为吕氏。凡此种种,均为吕姓增加了新的属员。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今河南、山东境)。齐康公7世孙吕礼,于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自齐奔秦,任柱国、少宰,封北平侯,其子孙主要在今陕西、甘肃境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今河南光山)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吕蒙移居今江苏。三国时,蜀汉有不韦(今云南保山县东北)人吕凯;魏有吕虔,为任城(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人,其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唐代,吕氏郡望主要有东平(今属山东)、京兆(今陕西西安)、冯翊(今陕西大荔)、河东等。张朝桅主编的《中华姓氏源流堂号考据》称,吕氏的堂号为“著存"。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清康熙二十三年(1 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县、总兵等官,有吕阿四、吕阿南兄弟自大陆移居台北。此后,闽、粤吕氏陆续有人渡海入台开垦。现在,吕姓是台湾第29大姓。为了进一步求发展,吕氏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战国末年有卫国濮阳(今属河南)人吕不韦,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后被任为秦相国,攻取周、赵、魏的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曾命令门下宾客编著《吕氏春秋》。秦末有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西汉有高祖皇后吕雉,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曾掌握政权1 6年。东汉未有名将吕布,为五原丸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三国时吴有名将吕蒙。西晋有文学家吕忱,音韵学家吕静。十六国时,氐族略阳(治今甘肃庄浪西南)人吕光,于386年建立后凉,历4王、1 7年。唐代有哲学家吕才,俗济济,有宰相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大臣吕大防、吕惠卿,学者吕大临;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吕氏宗族文化现象,就是产生了《吕氏乡约》。这个“乡约",系北宋吕大钧兄弟在家乡蓝田(今属陕西)所制订,规定同约人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有诗人吕本中,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明代有画家吕纪,学者吕坤,戏曲理论家、作家吕天成。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吕留成。近现代有史学家吕思勉,建筑师吕彦直。于此可见,吕氏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活跃于香港、澳门的吕志和,拥有财富约11.7亿美元。被称为“香港贸易巨擘”的吕辛,拥有财富超过50亿港元。侨居菲律宾的华人吕希宗,拥有财富超过一亿美元。他们均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这说明在港、澳吕姓同胞及海外吕姓华人中,也有一些杰出的人才。

    吕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4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分布较广,以河南、山东居多,这两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的3 1%。吕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提到的由叱吕氏和俟吕陵氏改成的吕氏外,还有出自汉代武都白马之后的略阳吕氏、系氐族;出自清代满洲人的吕氏;以及黎、彝、回、土、满、仫佬、蒙古、土家、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中的吕氏。此外,台湾吕氏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直至l 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原来的吕姓。

————————

​         吕氏的起源与迁移路线

吕氏的天下吕姓,源出南阳。然而,不少《吕氏族谱》虽然标明“源出南阳”,但其世系却上溯至明朝,再往前并无记载,只是比较模糊地写着一段话,大意是吕姓起源在今河南南阳一带的吕国。《左传》、《史记》等多种史籍中,均有吕国的相关记载,吕国位于今南阳境内也无争议。但吕国到底位于南阳哪个位置,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说法。

     唐朝地理学权威著作《括地志》记载:“古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文中描述的位置,经确认是在今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一带。因此,南阳古吕国姜子牙文化研究筹委会2005年召开的一次“文化研讨会”认定,这里就是古吕国国都所在地,也是姜子牙(即吕尚)的故里。

      吕姓始祖,伯夷曾婉拒尧帝禅让

      不少《吕氏族谱》记载,伯夷是炎帝的第15世孙。《史记·五帝本纪》则记载:“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据此记载可以断定,伯夷与禹、皋陶、契、后稷一样,都是尧帝时期的重臣。舜帝即位后,他们被召回重新分配官职。伯夷被任命为“秩宗”,负责掌管三礼,舜帝称赞他“伯夷主礼,上下咸让”。

     据记载,伯夷曾帮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政绩突出,尧帝曾想过将帝位禅让给他,而被伯夷拒绝,并推荐舜继承帝位。伯夷辅佐尧帝,又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视为“心吕之臣”,所以封地名称为吕。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庄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均记述了大禹、伯夷治理洪水的事迹。

      与吕同源,吕、齐、尚、望四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后,他本人被封于齐地建立齐国。齐国逐渐发展壮大,其后裔齐桓公更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蔡国,齐国疆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东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尽属齐国。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家族的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原本的姜姓吕氏王族成为平民,他们为了纪念曾经的显赫,便以先祖所立国号“齐”为氏,这便是姜姓齐氏。这支齐姓人,多尊吕尚为得姓始祖。《元和姓纂》记载,吕尚字子牙,在周朝为官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的名字为氏,称“尚氏”,史称“尚氏正宗”,他们也尊吕尚为得姓始祖。

      吕尚又称“太公望”,其后人中也有人以其称号为氏,称“望氏”,世代沿用至今,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如今,望姓在河南省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商丘市、洛阳市等地,在湖北、四川、山东、安徽等地也均有分布。


      秦汉时,吕氏主要在北方迁徙

      据记载,春秋初年,吕国的邻居申国被楚文王攻灭。吕国公族害怕强楚也来攻打他们,遂举国东迁,在新蔡一带重新建立吕国,史称“东吕国”。然而没过多久,当时较为强大的宋国举兵攻打东吕。人单势孤的东吕很快被消灭,吕氏家族四散逃亡,来到郑、晋、齐、鲁、卫等国居住,从此不再显赫。

      在宗法制盛行的先秦时代,家族地位一旦丧失,族人很难重整旗鼓,吕氏也似乎从此销声匿迹。史籍记载中,“吕氏”的称号直到战国晚期才重新出现,这就是卫国人吕不韦。吕氏家族潦倒到什么地步?看看吕不韦的商人出身就知道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在当时是“下等人”,比一般平民的身份还差两级。

      秦汉时期,吕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并主要向北、向西播迁,在山西西南部一带形成望族。这时的吕氏以吕公家族为代表,他的女儿便是汉朝第一位皇后吕雉,这支吕氏家族在汉初盛极一时。

      西汉末年,吕尚的一支后裔迁居琅琊郡(今山东日照一带);东汉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一支吕氏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当时著名的猛将吕布,便是这支吕氏家族的后裔。


     吕氏南下,曾因战乱大规模南迁

吕氏南迁始于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有吕氏族人聚居,但人数尚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吕氏开始大量南迁,尤其是永嘉之乱以后,迁徙规模就更大了。这一时期,南方北方都出现了不少十分有名的吕氏族人。

吕蒙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吕蒙在孙权当政时受到重用,他曾计擒郝普、勇斗张辽、击败关羽、智取三郡,不仅功勋卓著,在当时还是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的好榜样,“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与他有关。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发作。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诊治护理。公元220年,吕蒙在内殿中去世,死时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缩食减眠以示哀悼。

同一时期的吕岱、吕范两人,也是孙权帐下的重臣、大将,他们的功劳与吕蒙相比不遑多让。三吕同在一朝,可见当时吕氏在南方已经发展兴盛。而北方吕氏则以南北朝时期的吕光为代表,他建立的后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吕姓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后凉在历史上存在了48年,开发了当时的西部地区。


    两宋时期,“三世四人”的吕氏家族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吕姓政治家、思想家,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世四人”的吕蒙正家族,因此他们是代表的东莱吕氏家族。

《宋史》记载,后晋年间,吕蒙正出生于洛阳一个官宦家庭,但幼时和生母被赶出家门,寄居在洛阳郊区的寺庙里。他在一座山洞里苦读十年,并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考中状元。11年后,他被宋太宗任命为相。不过,他多次直言上谏触怒皇帝,并因此三次遭贬,三次复任宰相。吕蒙正有七个儿子,均在朝为官,宋真宗有心提拔他们,而吕蒙正却称“诸子皆不可用”,只有侄子吕夷简是“宰相才”。他“荐侄不荐子”的做法,在当时被推为公正无私的典范。

宋真宗死后,继位的宋仁宗年幼,刘太后临朝称制。身为宰相的吕夷简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约束刚愎自用的刘太后,另一方面还要辅佐教导年幼的宋仁宗,并在这种情况下使“朝中无事、四海晏然”,可谓鞠躬尽瘁。吕公著是吕夷简的长子,在宋哲宗年间官居宰相,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他辅政期间四海升平。

吕公弼是吕夷简的次子,与长兄吕公著同朝为官,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部长。此外,吕公弼的书法也著称于世,《子安贴》等流传至今。此外,在宋朝有名的吕氏家族还有以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为代表的蓝田吕氏,以宰相吕惠卿为代表的泉州吕氏,以及以名相吕颐浩为代表的齐州吕氏等,可见吕氏家族在宋朝人才辈出,并且多出名相。

——————

             北宋吕蒙正家族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他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吕蒙正一门三相,传为千古佳话。 吕蒙正在任太子(后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时,太子骄纵,蛮横无理;吕蒙正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千古名篇《寒谣赋》,让太子羞愧难当,痛改前非。 这首诗是吕蒙正自述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天道循环的人生思想,所涉及名人之多,命运之跌宕,世所罕见。 有人说:“《寒谣赋》是状元宰相吕蒙正的历史观、人生观总结,秒杀当今世界的一切鸡汤。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 《寒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据说,这是宋代宰相吕蒙正所作的《破窑赋》中开篇之句。当年,为了给时任太子的宋真宗“磨磨性子”,吕蒙正将历代名人的经历杂糅入这篇经典的长文中,向太子展示天道无常,协助太子参破人生义理。

现实中,这两句话,不仅深刻地阐明了人生的发展规律,更是宰相吕蒙正一生的写照。

吕蒙正早年出身于洛阳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吕龟图为五代时期后周政权里专门为皇帝“写日记”的起居郎。家庭还算有点显赫,但其父持家无道,除吕蒙正生母刘氏外,吕龟图还养了几房小妾,并与刘氏关系不睦。故而,没享受几年公子哥儿生活的吕蒙正很快就随母亲一起,被父亲吕龟图赶出了家门,并一度沦为街头小乞丐。

虽然后来曾得洛阳城内一家寺院的老和尚收留,靠着寺院中免费伙食度日,但吕蒙正一家仍旧过得不如一般穷人。

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当时在洛阳城外的伊河边曾有人卖瓜,小小年纪的吕蒙正也想吃一块,但奈何两手空空,只能等着瓜掉地上,趁着没人注意,捡起来啃食。

不过,生活的困苦终究没有让吕蒙正意志消沉。依靠洛阳城内佛寺的救济,寒窗苦读多年的吕蒙正最终还是熬过了命运中的种种不幸,等来了人生的转折。

公元976年的年底,宋朝完成一次皇权更迭,宋太祖之弟赵光义登基,史称宋太宗。与每一次新皇登基一样,宋太宗也亟需培养一批亲信大臣。因此,在登基的第二年,宋太宗特地降下圣旨,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年,贫如乞丐的吕蒙正34岁。此前已经历过多次科举失败,临行前,他也未能料到自己将是这次考试成绩最好的举子。

虽说在宋代,经历了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古时代留下的世家门阀早已消亡殆尽。但对于毫无背景可言的吕蒙正来说,即便科举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要考中的概率仍旧相当低。据记载,此次参加殿试的举子超过了5300人,规模尤胜前代。而最终录取为进士者虽也前所未有,但亦不过区区190人。因此,考中者除了能说明运气好,也确实是才学渊博,而身为状元郎的吕蒙正更是如此。

得命运眷顾的吕蒙正,因状元的身份颇受宋太宗青睐。在赏钱封官之后,宋太宗特别准许他“越级上报”,如遇政事不懂,可派人快马回京禀告,交由皇帝处理。

凭借着状元的身份外加皇帝的信任,以吕蒙正为首的一个文人世家“东莱吕氏”,从此活跃于宋朝政坛之上。在两宋300多年的时间中,这个家族出过至少8位宰辅级高官,被后世盛赞“赵家天子吕家相”。

之所以被称作“东莱吕氏”,源于吕蒙正的祖父吕梦奇。此人早年间生活在掖县(今山东莱州)。汉朝时,掖县所在地即东莱郡郡治,故出身于此处的吕梦奇及其后裔便自称“东莱吕氏”。

但吕梦奇很早便离开了家乡,在风云变幻的五代时期历任后唐的工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要职。至此之后,吕家再无一人重返掖县定居。

有意思的是,在这支举世闻名的“东莱吕氏”之下,吕梦奇的两个儿子吕龟图和吕龟祥兄弟,又创造出两支不同籍贯的吕氏族人。吕蒙正即属于“东莱吕氏”长房洛阳支下的传人。

与其父吕龟图“宠妾灭妻”的行径不同,成名后的吕蒙正并没有立即忙于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是选择筹钱盖房子,不计前嫌,将父母接来同住,奉养两位终老,极尽人子之道。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历任地方有功的吕蒙正被授予左补阙、知制诰等官职,留在宋太宗身边起草诏令,顾问政事。

当时,由于北方战事不断,宋太宗曾希望派人出使朔方,促成和谈,以减少宋军作战的损失。但在人选上宋太宗却一时不知如何选择,于是便传旨中书省,让大臣们遴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合适人选。

为此,吕蒙正特别为宋太宗推荐了一人,但他遴选出来的人选并非宋太宗心目中最合适的那一个。因此,宋太宗之后又多次询问吕蒙正出使人选的意见,但吕蒙正每次的回答都与头次一样。

三番两次之后,宋太宗勃然大怒,认为吕蒙正为人固执,不懂变通。但吕蒙正却没有被皇帝的怒火吓到,反而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表示,之所以选择此人出使,没有其他原因,仅因为他是满朝文武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没有之一。您老说我固执,其实是您不懂我。总之,我不是那种蛊惑圣上、蒙蔽圣听的奸臣。

眼见吕蒙正拍着胸脯保证,宋太宗也不愿过分为难这位亲信状元。于是便依了他的请求,按他推荐的人选安排使节活动,果然获得圆满成功。

由于吕蒙正始终以正道自持,外加慧眼识才,所以在仕途上晋升得极快,没几年便爬升到参知政事的职位上,成为朝政要员,地位仅次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随着官位的水涨船高,见风使舵的人自然也会过来阿谀奉承这位平民出身的朝廷新贵。有人给吕蒙正送了一块古镜,并宣称此镜能照见方圆两百里的各类东西。来人原以为能通过这种方式,巴结贿赂吕蒙正,便可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

但早年便识得人间冷暖的吕蒙正,又岂能被这种小把戏所蒙骗。于是便笑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莱州吕氏家族

吕姓系出炎帝,神农氏居姜水,始有姜姓。姜姓羌人有四支胞族,吕是其中一支。其首领在夏朝被封为吕侯,子孙以国为氏。有吕尚,又称姜尚,辅佐文王、武王灭商,以大功封于齐国,卒谥太公,即姜太公。齐国吕氏于康公失国前,散居齐、鲁、韩、魏之间。
  吕氏为掖县土著旧族,早在后唐时,户部侍郎吕梦奇即已占籍城北军寨址村。北宋中期,其子孙先后外迁洛阳、寿县等地,在外的子孙中出了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位宰相,皆有所作为。而两宋320年间,祖孙三世为相者仅有两例(另一例是南宋的史弥远、史浩、史嵩之)。南宋著名学者吕本中、吕祖谦,也自称“东莱先生”,以示不忘祖居,君子之泽,惠及十世,宇内罕见。清人毛贽《识小录》记载:“城北二十余里军寨子村后有古冢一区,高大嵯峨,相传为五代时吕公梦奇祖墓也。”这些古冢至今尚存3个。
  《东莱吕氏家谱序》提到:“念掖人来四川者十有八九,惟我吕氏系东莱故家,五代周户部侍郎梦奇公墓在城北军寨,且旧碑有'蒙正故里’四字,是其古迹也。后丁男益众,分出各社甲者约三五支,洪武二年我始祖彦刚公与城中王缔姻,因置城中大街房一处,北流地百亩,佥东北隅五甲,是为居城始祖。”经查,自明初军寨址吕氏族人吕嵓甫之子吕彦刚一支徙居掖城后,子孙又陆续散居西北障、朱石、朱桥、曹郭庄、原家、梁郭、水南、北流等村庄,莱阳、平度等县也有分布。
  掖城这支吕氏人才济济:进士有吕延庆,历任知县、知府、道员等职务。举人有吕孔良、吕宗武、吕烜、吕升堂、吕海寰、吕箴等。不仅如此,吕氏家族的武功也赫赫有名,出了吕联芳、吕治国、吕鼎铉、吕铎、吕铭、吕廷瑛、吕瀚、吕济、吕龙腾、吕炤等众多参将、游击、守备、千总。
  当然,在掖城吕氏家族众多英才中,最著名者当属吕海寰,他曾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办理通商大臣、兵部尚书、正黄旗蒙古都统、外务部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建威将军等要职,官至一品,授光禄大夫衔,是晚清重臣,光绪皇帝曾赐予他紫禁城骑马的特权,荣耀无比。吕海寰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为中国红十会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
  程皓


寿州吕氏渊源籍里

(一)吕氏先祖

吕氏源自远古伯夷时的吕国。吕氏宗族人才辈出,周代有吕尚,封候齐国;秦相国吕不韦;汉有高皇后吕雉;三国时有吕布、吕濛;北魏有万年候吕虔,南北朝时有吕光建立了后凉政权。到了宋朝,吕氏家族更加辉煌。据吕氏谱记载,寿州吕氏是吕不韦的后裔。


(二)寿州吕氏祖籍地

吕龟祥及其子孙寿州吕氏、吕龟图及其子孙洛阳吕氏,其祖籍地为山东莱州。

《明一统志·卷二十五》与明万历三十二年《莱州府志》载:“五代唐吕梦奇,莱州人,仕唐累官户部侍郎,崇祀乡贤祠。子龟图,周起居郎,徙家河南。龟图弟龟祥,宋殿中丞,知寿州,因家焉。龟图子蒙正,进士第一,为宰相,有重望,遇事敢言;蒙休举进士,官至中丞。龟祥子蒙亨举进士,累官大理寺丞;蒙巽虞部员外郎;蒙周进士及第。蒙亨子(吕夷简)为宰相。”

明清两朝《莱州府志》记载的吕梦奇、吕龟图、吕龟祥、吕蒙正、吕蒙休、吕蒙亨、吕蒙巽、吕蒙周、吕夷简都是莱州人。吕蒙正、吕夷简出生于莱州城北二十里军寨址。

莱州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渤海南岸,为边防重地。隋唐时征高丽,皆是从莱州太平湾发兵渡海。此后,朝廷在莱州、登州各驻兵一千,屯田戍边,称为“守捉”,也叫“团结营”。按照规定,戍边的将士本应按期轮换,但唐末至五代,战乱不已,朝廷更换频繁,无暇过问边防之事,故边防将士久戍不归。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居住在今莱州城北二十里的军寨址,也叫“军坊”。

清光绪十九年《掖县全志》载:“城北十里曰郎子埠,再十里曰军寨址,或古用兵处,无考,而实吕公梦奇故里也。村后古冢传为吕氏祖墓云。”明万历年《东莱吕氏宗谱序》载:“五代周户部侍郎梦奇公墓在城北军寨址,且旧碑有'蒙正故里’四字,是其古迹也。”

军寨址是吕蒙正高祖吕项、曾祖吕韬、祖父吕梦奇、父吕龟图、叔吕龟祥的故居,也是他和弟蒙休、堂弟蒙亨、蒙巽、蒙周及侄夷简的出生地。因此,宋真宗封吕蒙正为莱国公。南宋高宗封吕夷简的曾孙吕好问为东莱郡侯。吕夷简的玄孙吕本中、六世孙吕祖谦皆号东莱先生。吕祖谦崇祀莱州乡贤祠,称东莱伯。吕蒙正、吕好问、吕祖谦的封爵皆载入《莱州府志》《掖县全志》。


(三)寿州吕氏籍贯辨析

寿州吕氏家族在大宋时可谓辉煌煊赫一时。但如今,大宋吕氏家族在寿州早已无后人,加上年代久远,所以,在谈及寿州吕氏家族籍贯时,到底属于寿县还是凤台,往往纠缠不清。我们只能依据现有史籍记载和有关遗迹加以辨别。

据明嘉靖《寿州志》记载:“吕龟祥,其先河南人(亦为山东莱州人),父梦奇,户部侍郎,生二子,长龟图,次龟祥。宋太平兴国二年,龟祥登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舍去,遂家焉。长子蒙亨,举进士;次子蒙巽,虞部员外郎;三子蒙周,进士及第。其后子孙皆至显官。”吕龟祥去世后葬于寿州。光绪《寿州志·舆地志·冢墓》载:“吕龟祥墓在城北凤台县境,”清光绪《寿州志》又载:“山形如龟,墓在龟鼻下,龟鼻左右两砂抱如双环。旧有'吕公墓’三字碑碣,数十年前被邑人某姓葬墓时削损,墓冢碑碣已毁,同治年间署巡抚吴坤修立碑于墓前。”清寿州知府兼凤台县令李兆洛的《凤台县志》中又有这样的载述:“吕公墓在城北八里,宋殿中丞吕龟祥墓也。”

李兆洛《凤台县志·卷八·人物志》记载:“吕氏世居城北门外,为今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吕氏籍贯属于凤台。但是,寿州吕氏始迁祖任职寿州知州,死后葬于寿县北山,吕蒙正读书的寒窑遗址也在寿县北山,从有关史书记载和习惯上讲,吕氏籍贯为寿州人。

两种说法有时令人费解。究其原因,缘于寿县与凤台历史渊源关系。自古就有“寿凤不分家”之说,二者同饮淮河水,地相连,人相亲,风俗情民相同,历史上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以分割。

据《凤台县志》记载:“宋代,北宋下蔡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寿州升为府,名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府废。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寿县志》“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1162)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1167)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开禧二年(1206)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志书中将两宋时期今寿县、凤台之间的关系阐述的较为清楚。因寿州与寿县在历史上并不统一,故后世对二者地域概念易混淆。

吕龟祥的儿子、孙子吕夷简和吕公著父子同为宰相,分别以真宗时、熙宁初知开封府,据载,父子去世后都葬在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所以,寿州吕氏后人北宋时期多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两地及附近区域任职,两宋之交,因战乱又迁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寿州遂无吕氏后人居住。落籍外地的寿州吕氏,以后也就以落居地为籍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