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风”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7-01-29



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著作中提到了“风”。


 一 


《尚书》中的“风”字,从原意来讲皆为描述自然天象的风。


《尚书·尧典》里面的一句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中的“风”之意指的是自然界的刮风下雨。参考《辞源》一书“大麓”一词,释为“谓林属于山曰麓”。[1]


此处由来是尧考验舜,入林麓之中,遭大风雨而不迷。为了考验舜的意志和能力,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尧让舜进入森林庇护,看他能否顺利回到自己的身边。舜靠着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经受住了考验,于是尧帝将王位传给了舜。


见《淮南子·傣族》注,背后延伸之意是,在大的问题以及原则问题上,一定要“纳于大麓”,处理事情一定要将大的方向把握住,就不会出现大问题,也就能烈风雷雨弗迷,意思是能够接受任何困难的考验而不迷惘。


此处记载“风”的原意,是对天象风雨交加之时一种状态描述。


 二 


战国时期《周礼·春官宗伯》中掌观象制历有官职记载,即冯相氏保章氏


原文如下: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保章氏”在《周礼·春官》负责观星象占星的工作,记载如下:“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兇、水旱降、丰荒之景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2]


可以看出,冯相氏的工作主要是观象制厉,测度岁星运行、二十八宿位置、十二月纪时、十二辰纪年、十干支纪日、日月星辰的运行会合以及四季的时刻,这是保章氏工作的基础。


保章氏在冯相氏的配合下,记载日月星辰的异常变动,据此占测天下的事变,判断事变的吉凶。并用分野之说,观察星象,预测事变。


又主持望气,判断风角的工作也就是利用周人发明的术数根据所来时的方位,十有二风之说,判断各种事物的性质与依据学说,搭配星象之占术数。


这都是为了预测国家大运的一种方法手段,属于王家重要职责之一。


清·孙治让认为《周礼·春官》的十二风即十二辰之风,与十二音律有对应关系,孙治让的这个注解,符合保章氏五种术数活动的特点。不过他是以后世的立场上,用意贯通干支、律吕与十二风的多种术数体系的融通。


十二辰就是以十二地支时辰,用以配属十二位,从而把“风”按照方向分为十二种,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谈及“八风定律”的说法,故孙治让以为这些具有“十二”的术数体系皆是同一道理。


但是,正如前人所言“,十二风”的占法具体内容已经失轶,后人所注多无实据,臆测及穿凿附会之说较多,并非原意史料记载考证,得知可信度相对较低。


保章氏作为官职,为周代国家礼制的体现,必不虚妄“十二风”之说自然有其相应的术数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但是“十二风”的具体内容现在无从详考,这种占卜风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周代官方的术数之学。


可见周朝时已把“风”的内容逐渐应用术数方面,这个思想就间接影响到后世的“九宫八风”之说。


 三 


在先秦文献中,风都尚未与医学有关。汉代经学大师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到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风”字训诂也与先秦《春秋·考异邮》原意的观点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释是基于对先秦两汉文学成果的总结。


他对“风”字是这样解释的:“风,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風之屬皆从風。”[3]


《说文解字》书影:


其中,,古文为風。


 四 


纬书《春秋纬·考异邮》记载:“八风杀生以节翱翔,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达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者,迎惠也;四十五日清明风至,精芒挫收;四十五日景风至,景者强也,强以成之;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者,寒以闭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大收也;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满也。风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于凡中者为风。”[4]


此处主要论不同时节会有不同名称的风,不同的感受并且有不同的自然景象,指导当下应该种植何种农作物的知识蕴藏。


《春秋纬·考异邮·八风》内容最终合理解释,定型于汉《班固·白虎通义》以及《说文解字》。当时汉学士对八风论各有歧义,见仁见智,很需要统一说法。


《白虎通·卷七·论八风节候及王者顺承之政》解释八风为最符合当下时代的《春秋纬·考异邮》原意。


曰:风者何谓也?风之为言萌也,养物成功……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者,迎众也。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者,青芒也。四十五日景风至;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四十五日凉风至;凉,寒也,阴气行也。四十五日昌盍风至;昌盍者,戒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阴阳未合化也。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故曰:条风至地煖,明庶风至万物产,清明风至物形乾,景风至棘造实,凉风至黍和乾,阊阖风至生荠麦,不周风至蛰虫匿,广莫风至则万物伏。[5]  


1. 条风:风调雨顺之象,万物条达之风。

2. 明庶风:照达庶物之风。

3. 清明风:明清洁之风。

4. 景风:长大万物之风。

5. 凉风:含有寒气之风。

6. 阊阖风:藏物之风。昌盍:亦作阊阖(chang he昌河)。

7. 不周风:周达万物不及时之风。

8. 广莫风:精大满之风。


然其名称为“论八风节候”,显然就是论“八节气候”的不同;八风为什么这样命名,其实是与季节气候直接紧密联系的,所以亦名“八节气”,即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自然界万物都有影响包含农作物的生长情形,日月寒暑的转移,亦即阴阳的更替,万物得以生长化物收藏也的一种高度概括。


 五 


但是,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所记载又是一大冲突:“夫虫,风气所生,仓颉知之,故凡虫为风之字,取气于风,故八日而化。”[6]


王充一样用八风之说来解释“风”字。他认为风字与“虫”有高度关系,结合汝阴候墓葬出土的九宫式盘和《灵枢·九宫八风》的论述,知道汉代当时“八风”之说非常盛行。但综合起来“风”字本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虫,声旁为凡。


也就是《说文》里的“从虫凡声”王充解字错把“风”当成会意字解释,此为汉代人解字失误之处。


其实“八风”和“虫”八日而化,不存在任何的关系,因为不是所有虫类的化生八日皆准,这只能说当时汉代人对当时流行以“八风”学说的一个错解,穿凿附会罢了。


结合风的古体字和甲骨文写法,这种解释实则恰当,应把多数认为当时出现的“八风”认知来解释更早之前出现的“风”字意涵,才会符合原意。


此外,以虫为部首的风,的确含藏着一定的意涵。说明古人对于“风”的看法,和我们今天有所不同。


古汉语中的“虫”字,类似于我们今天“动物”或“生命”的意义,以“风归此类”,说明古人把“风”看作是有富有生命的物质,具有变化的、具有化生万物的能力,故“夫虫,风气所生”之额外引申之意。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辞源修订组[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9.上册379

[2]朱安群,等.十三经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2册.390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677

[4]宋·高似孙.纬略.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2下册.275

[5]向晋卫·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9

[6]黄晖·衡论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0.3册.7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