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到底有多少人口?

 殷商遗民937 2017-01-29

  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半壁。以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市为界,约94%的中国人生活在右侧。

  实际上,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人口普查,并且是全世界首个普查人口的国度。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这份户口本正源于当年的人口普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发动了一次对中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

  这种“户口帖”上印着“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各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比中国现在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分类还要细。

  这场“摸家底”调查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为此惊叹:。“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其实,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

  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总人口。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未统一。

  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中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2000年年时安徽省的总人口。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秦国宰相商鞅将该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13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经此调查,国君明国情,知国力,秦国从而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古人还想出了很多办法,防止“人口普查”中出现瞒报和伪报现象。

  隋初,官方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当时,官方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地方政府就必须老老实实地上报人口数目。

  相对而言,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数清朝时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且以后即使人口增加了也永不加赋。

  在这个制度的鼓励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再加上“康干盛世”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中国人口总数在乾隆6年(1741年)达到14341万人,第一次突破1亿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唯一有着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2200年,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国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数万民”即统计人口,当时统计人口总数为1355万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国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国土面积也有所扩大,人口增长较快。

  至西汉元始二年,记录在籍的人口达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人,这可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减少。当时的在籍人口约有4000万,而战乱中人口南迁,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势。

  唐代前期政治安定,生产发展,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记录在籍的人口为5292万人,户数则不过900万,每户平均五六人,以后大体如此。

  隋统一中国后,虽然经济恢复较快,但由于政权更迭,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记录在籍人口约为4602万。

  宋朝政治上虽弱,但经济上却有较大发展,南方生产繁盛,农业,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记录在籍人口此时达1亿以上,其增长速度在当时的全球看来亦属少见。

  按元丰三年的户数,北方人约占37.3%,而南方人约占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

  宋朝末期,由于战乱频繁,中国人口又一次剧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记录在籍的人口数下降至5985万,比宋代人口高峰时减少40%以上。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国记录在籍人口为6055万人,永乐元年增至6660万人。这是由于明代垦田增加,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清朝初期施行编审制。人口以丁(16岁至60岁的男性)计算,但丁数多有隐漏。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中国记录在籍人口1403万。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清廷颁布“新增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后,申报人口数大增。至康熙五十三年,中国记录在籍人口为2462万丁,按丁数占人口的20%计,约有1.23亿人。

  乾隆时期,人口统计改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中国记录在籍人口达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更超过3亿。

  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达到4.13亿,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高峰。

  整个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一直在清末的4亿人左右徘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