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另两个是青霉素和安定)距今已有将近120年的历史。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该药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自那以后,阿司匹林被发掘出越来越多的作用。 解热镇痛。疼痛发生时,局部将产生并释放某些致痛的化学因子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和释放的还有前列腺素。阿司匹林镇痛就是因为它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弱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信号。它可以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预防心脑血管病。作为经典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一直都用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二级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栓带来的心梗、卒中等风险。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更新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声明,建议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 有助预防结直肠癌。关于阿司匹林与癌症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2012年《柳叶刀》杂志刊登了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减低胰腺癌发病率。但也有一些研究持中立意见,认为服用阿司匹林与癌症的发生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有研究显示,每隔1天服用阿司匹林加维生素E并未对黑色素瘤或其他癌症的发生率产生影响。直到2016年4月美国《内科学年鉴》上发布的“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用药的指南”,有了初步定论。该年鉴推荐,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结直肠癌。 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种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血糖本身密切相关外,还与很多其他机制,如凝血异常有关。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纠正血小板功能,保护血管内皮,从而有效预防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视网膜病变;防止白内障形成;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辅助调节血糖。 一般来说,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4个问题。1.服药时间,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大多数发生在清晨和上午。口服阿司匹林直至发挥作用需3~4小时以上,睡前服用可在清晨进入血药浓度高峰期从而更有效。2.预防消化道损伤。服药期间,有时需要使用抑制胃酸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来预防阿司匹林所引起的消化道损伤。一般建议有消化道溃疡及其并发症病史、消化道出血史、同时使用其他抗凝药治疗,3项中至少1项者;有年龄≥65岁、使用糖皮质激素、消化不良 或胃食管反流病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2项者需预防性使用PPI。3.长期服用注意监测,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监测粪便颜色,及时发现柏油样便。保证每1~3个月定期检查便隐血及血常规,出现异常及时诊治。5.别盲目跟风,有些老年人听到关于阿司匹林种种作用的宣传,看到周围很多老人在吃,自己也跟风服用。健康人或没准确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擅自长期滥用,很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还有一些应当服药的患者,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其实如果剂量、疗程合理,风险很低。因此,是否能吃、怎么吃,一定要咨询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