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1----10

 雪斌158 2017-01-29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一)

第一节.空间医学病因病理

一.空间医学病因

《内经》中讲:聚则成形,散则成风,高度概括了人体得病原因。聚已成形的疾病,是由无形的气血瘀积成的,治疗时要把有形的积聚疏散成无形的气血。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得病病因是水,聚则成形,也是水的积聚,空间能量的积聚是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从大自然看,潮湿积聚,雾、云、雨,从人体空间看,潮湿积聚,雾、云、雨,都会对局部周围细胞产生影响,产生细胞内部病变。

人的疾病是由渐变逐渐到突变,量的积聚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人之疾病一开始是人体空间在某一个点上有了淤积了,当这点淤积与人的脏腑融为一体了,就形成了疾病,当脏腑结合空间没有溶为一体的时候仅是有症状无病名,如果溶合在一起了,就也有症状也有病名。空间医学治理则是在还没有形成症状,还没有结合在一起的阶段,就将其解决了。

二.空间医学病理

人生于水,活于水,病于水,死于水,都与水有关系。人生在子宫胞内,是生在水中;人活,是以水为主;人病,是水的不均;人死,是水的阻塞。所以,空间医学用一个“水”字总结病理。水是人体致病的原因,这跟传统医学大不一样。传统医学讲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外伤)。现在的科学病因更多,各种病毒及病菌等,所以病因更多。但是即使是病毒、病菌,他们离开水都不能生存。传统中医有湿热生菌的说法,也是就生菌的条件必须是潮湿,必须是水路不畅通的情况下才生病菌和病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气血是什么物质?是水在人体内以气态和液态存在的两种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它们能畅通无阻,人就不会生病。如果医者能把水路畅通,把水分布均衡,疾病就能得道解决。

生于水,如果子宫内部很干燥,没有羊水,胎儿是不能活。活于水,人的生命依靠水,人体的70%是水,“活”字就是三点水一个舌字。舌抵上颚,似顶非顶,是天一生水---人体的津津玉液。病于水,水干枯、凝结、分布不均就会生病。水在人体内的凝结叫栓,凝结在不同部位,就有不同部位的栓形成,比方说凝结在心血管,就叫心梗;凝结在脑血管,脑血栓;凝结在肺血管,叫肺栓塞;凝结在动脉管,叫动脉管血栓闭塞;凝结在静脉管,叫静脉血栓闭塞;凝结在肠系膜,叫肠系膜血栓闭塞。在空间,水汽凝在一起了还能移动叫痞,所以张仲景《伤寒论》里头有五痞汤专门治痞;凝结在睾丸处,叫疝气;水凝结在细胞内不动了,叫瘤;水凝结在细胞周围,使细胞内的物质不能辐射,叫癌。皮肤干燥了,缺水;下部太潮湿,下注关节引起关节炎;背沉背紧,是肌肉缺乏水气,叫痉挛,这一系列的病都是水引起的。水阻碍肺部细胞运动,就叫肺癌;水阻碍胰头细胞运动,就叫胰头癌;水阻碍肝细胞运动,就叫肝癌;水阻碍肾脏细胞运动,就叫肾癌。水排出体外就是汗液,水分在鼻内凝结就是鼻涕,胸部气机不利,咳痰是水凝结变痰了,所以任何部位都是水在作怪,因此在治病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水。死于水,绝大部分的临危病重患者产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公转不能正常运动,肺部的水液不能及时疏布而形成痰,最后痰阻塞致死。

人体内部,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公转是人体动力的循环系统,连结了外焦运行力,及下、中、上三焦生化功能力的动力体系。是“行”撞击“化”;“化”推动“行”。“行”、“化”;“化”、“行”是因果关系,有相互影响。因此,人体致病的关键,行、化力不足引起。其中,又以外焦的运行力不足,引发了下、中、上三焦生化功能失调所致。其中以水的淤滞为关键,水的淤滞、分布不均,将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因,逐渐发展为气淤、血淤等不同程度的病理现象。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二)

第一节.空间医学病因病理

三.生理与病理的联系

正常生理,是一相互刺激、推动之连锁效应动力体系,上焦(心、肺、头)→→两肩胛→→外焦撞击(背部太阳区域)→→命门动力→→→尾闾撞击→→会阴动力→→下焦(两肾、膀胱、大小肠等)→→中焦(肝、脾、胃)→→膈膜动力→→膻中动力→→上焦(心、肺)

人体的连锁效应动力体系,包括了细胞开合、阴阳、经络等各种不同的气(如营气、卫气、元气、宗气等)及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动变化。也就是说,生理现象,概括了各种不同能量的运动变化,进而形成周而复始的能量运行。

整体而言,能量运行是一大面积、及规律性的流动不息。通过微观,从整体能量运行深入各区域部位时,发现体内分布许多粗细不等、颜色不一能量运行的路径线。路径与路径在纵横交错时,又相互形成了连结点,不仅联系了各路径线,并推动各路径线能量的运行。

再深入微观会发现,五脏六腑、皮、脉、筋、骨、肉、血液等,均是由不同细胞群组合而成,细胞开合、吞吐下,产生人体的动力,并推动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是动力来源。换言之,从细胞开合运动、阴阳变化,到经络传疏及五行能量的运动变化,是为人体点、线、面的动力来源,推动、刺激了三焦空间区域能量的运行。人体的外焦,则是三焦空间区域能量运行的大河道。外焦与三焦的关系,是为百川入海归源。

病理现象,则是体内水的湿浊,导致动力体系无法循生理功能活动力,因而超越出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力,所引发出的疾病。换言之,病理致生出病因,病因引发了病理现象。因此,治疗疾病时,首先恢复人体正常生理的功能作用力,尤其是确保公转的畅通。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三)

(一).病理现象


所谓的病理现象,是指症状而言。郭氏发现,疾病往往不是出现单一的症状,所有的疾病彼此间,也都有共同的症状。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要打开出入大通道,为所有疾病找到出口。例如:肝部的病变,首先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换言之,肝病往往出现肺部不适的病理症状。而肺部的不适,则显示出背部出现沉、紧或冷的病理症状。在治疗时,采取逆向推动能量的方式,即从背部着手,调整背部的能量,为所有疾病找到出口。如图所示,也是病理转为正常生理的过程。

肝病→→肺→→背的开口,是治疗肝病的出口;

肾病→→肝→→肺的宣否,是治疗肾病的出口;

脊背→→肾→→腹的治疗,是治疗脊椎病的出口;

头部→→胸→→大椎,是治疗头部的出口。

相反,则是正常生理变为病理现象。

罹患肝病的关键→→背部开口→→肺→→肝病;

罹患肾病的关键→→肺的宣否→→肝→→肾病;

罹患脊椎病关键→→腹的治疗→→肾→→脊背;

头部所有的病变→→大椎通道→→胸→→头部。

从动力体系循环路径线发现了,上焦能量的出口,在于外焦;外焦能量出口,在于下焦;下焦能量出口,在于中焦;中焦能量出口,在于上焦。能量循正常途径运行,是为正常生理现象。超越常轨的路径,是为病理现象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四

                                       1.上焦

上焦能量出口受阻,无法顺利越肩过背,除积聚于上焦部位,或者超越正常生理动力,另寻其它路径的出口,如五行之”相乘”,是其能量出口的路径线。能量聚集于上焦部位,将引发下列不适症状:

A、 上焦气血循环不顺畅,是以形成两肩胛、颈椎、夹脊、背部,沉、紧及酸痛等。

B、 能量聚集于心区,将影响心脏区域功能活动力,如心火旺盛,引发心烦、睡眠不安,或体现于口舌、血脉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疾病。

C、 能量聚集于膻中部位,将引发思维情绪的混乱,影响了上下能量的运行。

D、 能量聚集于肺部,造成肺部瘀热,易受到风邪之气侵入,得伤风感冒等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当能量长期积聚于上焦,将从原本的病症引发出其它的病症来。例如:

侵入肺部的能量,过多能量将造成肺(金)乘肝(木),肝受到肺部的压制下,只好侵入我克空间区域,是为木乘土;也有可能积结于肝、胆部位。肝在肺过度的克制下,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换言之,肺部位能量过多形成淤滞时,首先影响肝胆功能活动力。

侵入心区的能量,过多能量将造成心(火)乘肺(金),肺受到心藏过多能量的压制下,只好侵入我克空间区域,是为金乘木,也有可能积结于肺部。肺在心过度的克制下,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换言之,心脏部位能量过多形成淤滞时,首先影响两肺功能活动力。

膻中动力牵系着膈膜以下生理功能活动力。膻中能量的聚结,不但影响公转的畅通,还能影响头部能量的回流,造成头部的内压增高。

传统医学有云:上焦如“雾”,雾乃空间之湿气。湿与空气相交,而越膈从外焦下之,气化生焉。也就是说,人体空间通道的出口,是指上焦能量顺利通达于外焦而言。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五)

                                        2. 中焦

积聚于中焦部位,将引发下列不适症状:

A、 能量积聚于中焦,造成中焦消化系统循环不顺畅,是以形成消化不良,胀气,及两肋的不适等。

B、 能量聚于肝胆部位,将引发肝胆部位能量的过胜,体现于目、筋、易怒等。

C、 能量聚于脾胃部位,将影响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活动力,体现于口、肌肉等。

D、 能量淤滞于中焦,将影响膈膜动力向上推动膻中,进而影响上焦能量通达于外焦。

当能量长期积聚于中焦,将从原本的病症引发出其它的病症来。例如:

能量聚于肝胆部位的能量,过多能量将造成肝(木)乘脾胃(土),脾胃受到肝脏部位的压制下,只好侵入我克空间区域,是为土乘水;也有可能积结于脾胃部位。

积聚于脾胃部位的能量,过多能量将造成脾胃(土)乘肾(水),肾脏受到脾胃部位的压制下,只好侵入我克空间区域,是为水乘火;也有可能积结于肾脏部位。肾脏在脾胃过度的克制下,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换言之,脾胃部位能量过多形成淤滞时,首先影响两肾功能活动力。

传统医学云:”中焦如腐,腐者腐熟之意。”郭氏体悟到,中焦之腐,必借助细胞撞击之力,上部有可宣之空,下部有可动之力,中部才能腐熟焉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六)

                                           3.下焦

当能量积聚于下焦部位,将引发下列不适症状。

A、 能量聚于两肾部位,将引发两肾部位能量的过胜,或体现于耳、骨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B、 能量聚于会阴部位,将引发下腹部的胀满、不适,或各种男科、妇科疾病等。

能量聚于两肾部位的能量,过多能量将造成肾(水)乘心脏(火),心脏受到肾脏部位的压制下,只好侵入我克空间区域,是为火乘金;也有可能积结于心脏部位。心脏在肾脏过度的克制下,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换言之,两肾部位能量过多形成淤滞时,首先影响心脏功能活动力。也就是说,心脏能量的出口,在于两肾部位。

传统医学云:下焦为“渎”,是物质与能量调节之地。,肛门是物质排出之口,是腹前调节之门,解三焦之实。小便是能量调节之地,是背部空间调节之门,是肺(金)与肾(水)的调节。故为“渎”。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七)

                                          4.外焦

传统医学讲任督二脉,提出”任脉统诸阴经,督脉统诸阳经”的论点。《人体空间医学》讲公转畅通,则健康矣。公转将任督二脉相贯穿在一起,可称之为阴阳一气也。换言之,将任督二脉相贯穿在一起,公转畅通也。

任督二脉相交点,在口腔与会阴。任脉与督脉交叉于口腔的空间,因此,古修炼家将舌抵上颚做为养生法则,便是掌握了能量运行的过程中,任脉的压力一定要高于督脉的压力,才能正常的达到阴与阳交,如此一来,才能使任脉的能量,运行至督脉达到阴阳一气。

督脉与任脉的相交,在会阴区域的空间。因此古修炼家通过提会阴,紧缩谷道的方法,其目的是松弛会阴区域的空间,帮助督脉之能量顺利的越过会阴部位空间,转运到任脉的能量。

郭氏不仅认识到任、督二脉相贯穿的要领,同时四焦在运行的过程中,减少会阴部位的压力,并增强尾闾部的压力,任、督二脉才能相贯穿,公转才能畅通。增强尾闾部位压力,便是增加外焦区域能量的运行,行有助于化,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公转的畅通。增加外焦区域能量的运行,除增强尾闾部位压力外,上焦能量是否顺利越肩过背下行之,是为关键。

郭氏发现到,右肩胛与尾闾部位,是三焦入出外焦的门户,也就是说,右肩胛扮演了入海归源的枢纽,三焦能量的出口,在于右肩胛,因此,应降低右肩胛压力,才有利于三焦能量注入于外焦。尾闾部位则是外焦出入三焦的门户,所谓的百川同源同出一脉,百川入海归源,将各细胞群体所辐射的能量物质,通过两肩胛注入太阳区域空间,并在公转的带动下,通过尾闾注入到会阴,回到生发能量的源头,是以能量周流不息。

传统医学云:下焦如渎,中焦如腐,上焦如雾。《人体空间医学》还提出了:“外焦如化”之论点,唯有“下焦如渎,中焦如腐,上焦如雾,外焦如化”才是人体之正常功能。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八)

    

(二).生理与病理的关系

生理与病理是一相互转化的关系。生理变为病理现象,是症症相加的关系。病理转为正常生理,则是症症相减的关系性。

症症相加,是指从单一症状逐渐累及、出现多重不同程度及部位症状。症症相减,是为多重不同程度及部位症状,逐渐减轻到单一症状。治疗疾病,是将病理转变为正常生理。疾病逐渐痊愈的过程中,首先是症状逐一的减缓,是症状与症状的相互减少。

换言之,生理转变为病理的过程,是症症相加;病理转为正常生理,是症症相减。

症症相加或症症相减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因素所致,而是相互累积下,造就的。症症相加,有一路径可循,一般而言,从“我克”开始侮之。例如:心→两肾→脾胃→肝→肺→心。

由此观之,生理与病理相互转化关系,在于能量运行的出口上。正常生理现象,是一条相互刺激、推动动力体系循环路径线。当动力体系未循正常生理途径运行时,是为病理现象,能量侵入积聚区域,将造成该区域部位不适的症状,是为疾病。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浊废物的清除排放,身体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是为退病现象,是为正常病理变化,应正确面对此一病理转为正常生理的过渡时期。

症症相减,有如抽丝剥茧般,将致生疾病的因素,逐一解开。症症相减过程,是能量出口路径的回到正常生理运行的轨道。改道过程中,因能量的转化及转移,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理现象,是为退病现象。公转运行过程中,高能量在能量运行速度下,高、低不同浓度压力的能量,将相互参与其中,进行能量的混化、异化,因能量的相互均衡,及高速的运行下,高能量因而自然得到消散。过多不被应用的能量,将通过不同途径排除体外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九)

                                           第二节.空间医学治疗原则



治病十六字箴言

空间医学讲病因是水,就是水积水少的原因,治疗过程也是一个调解水的过程,调合均匀水在体内的重新分布,因此提出治病总原则,治病十六字箴言: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公转畅通。

1
清除污染

清除污染,所谓污染可存在于细胞内部或细胞外的空间,无论是细胞内还是细胞外,一切的污染都源于体内水的污染。科学研究证实,人在诞生之前的受精卵状态,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水;胎儿状态,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分是水;成人之后,水会降到百分之七十;据推测,临死前水应该会降至百分之五十。可以说,人是由水构成的。只有人体内部的水净洁、流通转化正常,人才能拥有健康。

体内的水污染与否也会直接体现在舌质与舌苔上,当体内空间的水没有被污染的时候,舌苔是一层薄白苔,这层薄苔不但是有胃气的象征,更是有卫气的象征。因为空间净洁的水捍卫细胞的开合,促进细胞的消化吸收。当空间“水”的浓度太浓,压力太大的时候,必定影响水在空间的流动,影响清升浊降。清升浊降是水在流动时进行自我过滤的过程,它提供各脏腑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保证脏腑空间的湿润程度,保证人体津液的留存。

舌质有裂纹且干说明细胞缺乏水分,物质不运动,物质不动则细胞内就向石头一样硬,没有弹性,细胞的开合消化功能就自然减弱了,细胞内的物质就难以转化成空间的能量,这就是临床上所看到的重病后期的镜面舌,传统讲因胃气不足而导致。当细胞内的水分渐渐浑浊而且在减少的时候,胞内的物质因缺乏动力使得细胞丧失了活力,即使重新注入水分,想要恢复细胞的功能就和把一台破旧的机器重新启动一样难。

有了污染的空间,如同流水中有了杂草一样,要想使水流不畅,水流的方向也就是能量运行的方向,能量所过之处,需要空间的清洁,否则容易在受阻处产生瘀滞,久之形成积患,因此空间医学在治疗总原则上首选清除污染,就是要清理能量运行的环境和空间,只有给能量提供良好的运行空间,才能顺利的完成接下来的一系列最后完成公转畅通。给治疗疾病提供了条件,因此,要想得到健康,就必须治理细胞生存的环境,只有洁净的空间,才有利于细胞的吞吐功能正常。

空间医学把人体比喻成一条河,舌也可以看作一条河,舌质代表河水,舌苔代表河流上方的水气,舌根是河水的发源地,河中是河水的流经地,舌尖是河水的入海口。舌中线代表公转的任脉段,两侧中线分别代表两肋的水气运行的路线,舌中线为主,舌两侧中线为辅,舌就好比倒立的人体,舌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不同部位相对应,有六个基准点,以这六个点为基础寻找人体部位的对应点,这六个点是舌中线与舌上焦的交叉点,膻中,左右中线与上焦交叉点,分别是左乳和右乳,舌中线与中焦的交叉点是肚脐,左右中线的交叉点分别昌左右天枢,通过观察舌象就可以对这条河的运行状况作出分析和判断。在具体观舌过程中河道要无障碍,河流畅通无障碍,河水清洁见底,水气畅行无阻,不存在污染。也就是舌质分布要均匀,不存在明显的突起和凹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如果不符合这一标准就要进行治理。所以舌是空间医学诊断的依据,是治疗的依据,是分析病因病果的依据。

空间医学讲病因是水,就是水聚水少的问题,治疗疾病需要疏通水道,在清除污染的基础上,空间中的积聚受阻之处就显露出来,在一个河道中去除了杂草,就能看见河底成块的瘀泥了一样,再将这个瘀泥想办法运走,顺着河流的方向,也就是公转的路线。                                   

空间医学小方治大病(十)

                                         疏通河道

疏通河道,人体的河道不单纯指人体的经脉,还包括指细胞内部、血管、微循环以及人体的大小空间。疏通河道就是清理河道上的障碍物---沉淀瘀滞,是胞内之水的沉淀,是胞内物质的沉淀。正常的情况下,舌质平坦,三山不高,平原不多,颜色淡红。但经临床观察,很多患者可能舌质凸凹不平,局部隆起或凹陷严重,或者看似平坦,暗藏点状突起,或者颜色暗紫等,这些情况都说明细胞内部存在水的沉淀,要加以疏通。治疗时,解决物质淤滞,要从能量入手,要寻找淤滞部位的前端,是前端不疏通,才造成后端淤滞。癌症之聚,往往聚于成病的前方处,并非成病之处。人体的病和病因往往并不在一处。例如咳嗽,其病在肺,其因在外焦,在太阳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去管什么病,把前端挖低、让水一冲而过,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在临床过程中的总结。

另外,在疏通过程中,不可直接化淤,要以行为主,要活水不去水,应用水自身的冲刷力化解淤滞,要借助水的力量。要大量补充胞内水分,这和治理自然界的河流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疏通河道,一定要有适当的水,如果水干枯了,就很难解决问题,水源充足,淤滞才能化解,河道才能疏通。临床中还有发现一种情况,即血沉于水,很多患者舌质淡白,呈缺血状,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败血症患者,舌质淡白,看似缺血,往往采取补血的方法,事实上,败血症并不缺血,而是血不能够充分运转流通,形成淤滞,血瘀又被水掩盖了。在治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去水,但又不能完全撤掉,如果完全撤掉,就很难去除淤血,只有借助水的推动力,才能解决,所以说水行则化。一方面要把沉在水底的血瘀化解开。应用佩兰,可以治水,如若不是腹泻, 佩兰2克足矣。沉在水中的血瘀化不开,还要应用当归,传统本草认为当归有生血、化血、活血的作用,实质就是当归能够解决沉在水底的瘀滞,用量2克为宜。癌症患者往往会出现“血沉于水”的情况,所以空间医学得出“清除水底之淤是治癌之妙法”。

河道的畅通无阻,势必给能量的通行打下了基础,提供了运行的空间,人类生存的关键就在行流动和畅通,是以日月星辰在天空上演着每一天,为的是反复照耀地球,以求得交相互映,这就是畅通的结果,否则天有乌云,挡住了空间,必然使日不现天,造成天昏地暗,人类生存在这样的环境可想而知。天人合一,人是小宇宙,人体内如果有乌云密集,也如同河道淤泥淤积,则能量阻滞,引起疾病。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流动的畅通的空间,才能利于人体健康。细胞也要生存环境流通,方使细胞的消化吸收正常运转。所以必须要清除河道中的不通之处,以便给能量搬家和公转畅通提供顺畅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