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大利亚英语中俗俚语及地名文化特征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任静明

   1.前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既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沉淀, 又高度抽象和浓缩了该语言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审美观, 乃至感情价值。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与梅·恩伯夫妇就文化和语言相互作用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出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者词汇上。”[1]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而词汇中的俗语、俚语及地名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从澳大利亚英语中俚语和地名的演变过程中, 可以清晰地看出澳洲大陆社会文化生活各个侧面的发展轨迹。从欧洲殖民地开始, 历经罪犯流放、淘金时代、内陆地区的游牧生活、城市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繁荣等各时期, 反映出了澳洲民族文化的发展史。探讨其起源和内涵, 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画册, 能够真正地从语言中学习文化, 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2]陈望道先生曾说过: “实例是很主要的, 它是归纳的依据, 它有证实或驳倒成说的实力。”[3]本文将以翔实的例证从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的几个侧面去讨论澳大利亚英语中俗俚语和地名的文化内涵。

   2.澳大利亚英语中的俗语和俚语

   2.1 何为俗语(colloquialism), 依据Longman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所给的定义:“an expression used in, or suitable for, ordinary,familiar, or informal conversation.”[4]就是一种大众常用的、比较随意的口语形式, 在非正式的言语交际场合里使用那些通俗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一般来说, 日常口语由于谈话题材多为家常琐事, 通常使用常用的、熟悉的、口语化的词语, 一般不大运用高雅、艰深、冷僻的词汇。[5]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是kangaroo (袋鼠),bandicoot(袋狸),这是两个标准的书面词汇。但是当它们转变为动词时, 就演变成了非常口语化的俗语词。根据kangaroo 跳跃行走的特点, 转为动词后的意义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的动作”,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kangaroo 的生理特征。而bandicoot是指澳大利亚一种食虫或食草有袋哺乳动物, 转为动词后指“不破坏土地表层而巧妙地钻入地下去偷吃土豆”。另外还有kangaroo court 尤指监狱内囚犯或工会主义者私设的、非正规的法庭; 不公正、无法制的伪法庭。emu parade 这一俗语来自澳洲大鸟鸸鹋走路的姿势, 特指弯腰和直腰的动作,既可以指士兵们战后打扫战场, 又可以指学生们捡拾地上的杂物。

   澳大利亚以其大片的原始森林而著名, 这就出现了许多与澳洲丛林(bush)密切相关的俗语。澳洲丛林实则为澳洲乡村的代名词, 其内涵具有“质朴、实际、自然的特征”。Bushie、bushy、bushman, 丛林居民、乡下人; bush tucker, 乡下人的粗茶淡饭;家常便饭, bushed, 迷失在丛林中的、不知所措的、迷惘的。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俗语Aussie 指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或澳大利亚军人, 它是来自Australia、Australian 的俗语, 该词现在已经正式被收入了词典。虽然是个俗语, 但是最初是俚语, 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特指“澳大利亚士兵、受重伤须送回国的士兵”。

   2.2 俚语(slang), 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Contemporary English 所给的定义: “language thatis not usu. acceptable in serious speech or writing,including words, expressions, etc., regarded as veryinformal or not polite, and those used among particulargroups of people.”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 如北京话里的“撒丫子”( 放开步子跑) , “开瓢儿”( 打破头) 。俚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形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可以发现其踪迹。澳大利亚英语中的俚语极具其鲜明的特色, 散发着澳洲大陆特有的本土气息。俚语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 是真实生活的再现。它补充和丰富了该语言, 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即仅使用在较窄的非正式场合。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英国政府把大批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 所以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的俚语。如“流放的罪犯”就有多种说法: transport, legitimate, governmentman, pioneers, patriots, builders, first family 等等,其中或是反语, 或是嘲讽, 或是委婉。从19 世纪30年代起,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 此时期出现的俚语如outback( 内陆地区) , station; sheeprun、cattle- run( 牧场) , pastoralists; station- hands( 牧场工人) , Ned Kelly ( 丛林土匪或无法无天的人或事情) 。在19 世纪中期的淘金时代里, 又出现了许多与淘金相关的词语, 如digger ( 淘金工人) ,cradler(冲洗矿石的淘金工人) , dryblower ( 风吹沙石的淘金工人) , wash dirt ( 金沙) , prospect (淘金盘) , prospector( 探金矿的人) 。在经济繁荣的畜牧业时期, 也就是在19 世纪末期, 出现了一些具有本时期代表性的词语, 如larrikin( 街头恶棍; 无赖;小流氓) , 这个词现在已经正式被收入词典中成为了一个澳洲特色词。另一个特色形容词是dinkum( 真正的; 真实的) , 现在也已经以澳洲口语词的面目出现在词典中, dinkum oil ( 真相; 真实情况) , afair dinkum offer of help ( 真诚而主动的帮助) ,dinkum Aussie( 真正的澳大利亚人) , dinkum article( 名副其实的好文章) 。另外还有: guyver ( 装模作样; 花言巧语; 胡说八道) , hoot( 钱; 酬金) , barrack( 起哄; 喝倒彩)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更是出现了很多俚语, 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词语, 如: iodine king( 团部军医) , rissole king( 陆军伙夫) , sinshifter ( 随军牧师) , chocolate soldier( 一战中作战能力低下的志愿军; 二战中新入伍的士兵) , corset ( 子弹袋) ,death adder( 机枪) , smoke stick( 步枪) 。从战后的经济发展期一直到20 世纪末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澳洲俚语仍然以其固有的规律产生、发展或消亡。如: log ( 呆滞、懒动的足球运动员) , flog ( 愚蠢的人) , fantabulous( 妙极了; 顶呱呱) , chick( 女孩子) ,wheels( 小汽车) , bread( 钱) 。从语域角度看, 俚语属于非正式或超非正式语体, 远在标准语体以下。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 也是一种语言的情景变体。使用俚语可以使谈话气氛活跃起来, 使交际双方产生一种亲密感。[6]

   3.澳大利亚地名的文化历史内涵

   世界各国的地名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色彩, 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所在地人们的古老的传说、风俗习惯、地理地貌、宗教信仰、历史语言学、政权或政治的变化、民族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澳大利亚的地名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它三分之一的地名来自于原住居民的土著语言, 另外三分之二的地名是欧洲人来了以后命名的。[7]

   3.1 以英国政府官员或者探险家的姓名来命名Sydney( 悉尼市) 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 它是以当时( 1790) 英国内务大臣Sydney Cove 的名字命名。Brisbane( 布里斯班市) 地处澳大利亚的东部, 是澳洲第三大城市, 它是以南威尔士州州长Thomas M·Brisbane( 1821)爵士命名的。Melbourne( 墨尔本市) 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是以当时( 1837) 英国首相Melbourne 勋爵的名字命名的。( 塔斯马尼亚) 澳大利亚最南端的一个州, 是以一位荷兰探险家Tasman 的名字命名的。Dirk HantogIsland ( 德克·哈托格岛) 是纪念荷兰探险家DirkHantog 首次登上此岛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3.2 以英国王室成员的姓名命名 Queensland( 昆士兰州) 地处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意为女王的领土。Victoria( 维多利亚州) 是以英国女王Victoria 名字命名的。在布里斯班市有很多此类名称的街道, 如:Mary Street( 历史上的英国女王名1689- 1694) , Ann Street ( 历史上的英国女王名1702- 1714) , William Street( 历史上多位同名的英国国王名) , Edward Street( 历史上多位同名的英国国王名) , Albert Street( 英国女王Victoria 的丈夫名) 。

   3.3 以土著语言和地理地貌命名

   在新南威尔士州有许多以土著语言命名的地名, 这些土著语言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如: Toowoomba ( 沼泽地) , Wollumb ( 流水交汇点) , Beebari ( 棕色巨蛇的栖息地) , Balagorang( 袋鼠吃草的地方) , Whyalla( 深水区) , Illawarra (美丽的海滨) , Codlibah( 水边的树木) 等等。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三种类型以外, 另外还有一些诸如德国和北欧来的移民们所带来的民族特色的地名, 如:Mount Bismark ( 俾斯麦山) , Bredbo ( 伯莱德堡) ,Germantown( 德国城) , Fryerstown (弗莱亚城) 等等。

   4.结句

   澳大利亚英语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俚俗语言词汇和表达形式。它们是澳大利亚人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为了实现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通俗、随便的语言表达, 带有明显的澳大利亚本土的特色, 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澳大利亚地名的讨论再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几个侧面, 反映了其地名内涵特色及其历史的独特性, 文化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卡·恩伯, 梅·恩伯.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胡文仲.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6

[4]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Z].Harlowand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78

[5]侯维瑞. 英语语体[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6]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杜学增. 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文章发表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PS:文章是在中国知网下载的,格式进行了转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