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大师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文 |周英杰 关于莫扎特,要说的实在太多。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莫扎特,我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所谓“天才”,同时也不会体验到“崇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然而,因为有了莫扎特,一切便有了完全不同的区别。
如果要赞美莫扎特的话,我相信我不会吝惜我能够掌握的这个世界上所有最美丽的词汇。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引用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房龙先生在《房龙论人》一书中对于莫扎特音乐的充满感情的描述: “莫扎特的音乐就像喷泉中涌出的水,它发源于周围孤寂的崇山峻岭中,经过山边的森林和草地,然后流到人们的心中。它温顺,有形有状,给人类带来了祝福,是永久的欢乐和鼓舞的源泉,使人们不会忘记孩提时代那单纯的笑声和幸福的生活。” 当然,如果这部《莫扎特》的编导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也是怀着和我一样的仰慕的视角,立意要把这部电影拍摄成一首纯粹的赞美诗的话,那将注定是一部平淡无奇的作品。 我要说的是,《莫扎特》之所以进入了我所喜欢的电影的行列,恰恰并不是因为它对于这位天才的惊叹和颂扬,而是由于它通过莫扎特短暂人生经历,对人性中最为普遍的嫉妒心理这一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极为深刻地探讨。 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莫扎特》乃是一部研究庸才对于天才的嫉妒心理的发生机制,以及嫉妒这颗毒瘤是如何毁掉了人类最优秀的文明之花、同时也最终毁掉了嫉妒者本身的杰作。
宫廷乐师萨列里在莫扎特还没有出现在维也纳的宫廷里之前,被附庸风雅的上层社会认为是“天才”的象征,是代表着当时宫廷里最高水平的“大师”级的人物。他热爱音乐,整天在上帝面前祈祷,唯一的希望就是盼望着上帝赐给他创作的灵感。他也的确创作出了一批为当时宫廷里的达官贵人所欢迎的作品。 但是,当莫扎特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之后,一向自信的萨列里立刻完全崩溃了。他原本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是“天才”,却突然发现,在莫扎特这座音乐的巨峰面前,自己不过就是一堆可怜的小土包! 更加可悲的是,上帝虽然没有给予他创作伟大作品的能力,但却给了他识别天才的眼力。正是这种对于莫扎特价值的超强感知能力,令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平庸。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天才的强烈的毁坏欲望。此后,他充分了利用了一切可以诋毁和伤害莫扎特的机会,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加速了莫扎特离开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的速度,成了杀害莫扎特的一个潜在的凶手。 问题在于,萨列里成功了吗? 当然没有。 实际上,他的那些因为嫉妒而做出的疯狂的举动注定是永远不会成功的。萨列里迫害莫扎特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试图通过消灭天才的办法,让自己这样的庸才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一个位置。但是,当莫扎特被人们草草地葬在了乱葬岗若干年后,他的美妙的音乐不仅没有和他的躯体一样死亡,却反而日渐流传开来,在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心底扎了根,并且盛开为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一朵最绚丽的花朵。
但是,宫廷乐师萨列里呢?他的最大的悲剧在于,在他的躯体还没有死去的时候,他就亲眼见证了自己的音乐是怎样先于他的躯体而死掉了的现实。扬名立万的幻想,早早地像肥皂泡一样消失了。而他本人也只能背负着杀害天才的梦魇,承受着人们与日俱增的对于莫扎特的赞美而带来的巨大的精神折磨,过着生不如死的无聊而又痛苦的日子。 通过《莫扎特》当中的这个萨列里的艺术形象,我们看到的正是普天下所有的像萨列里一样的庸才的嘴脸。难怪在影片里他要对着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精神病人们说:“我代表全世界所有的庸才们讲话,我是他们的捍卫者,我是他们的保护神。世界上到处都是庸才,庸才们,我宽恕你们。” 其实,世界上嫉贤妒能的庸才又何止只有萨列里一个?对于天才的叶公好龙式的心理或许正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上帝赐给人间很多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但大部分都在这种丑恶心理的联合绞杀下,无一例外地被早早地排挤出了这个嫉贤妒能的世界。我们不能不说,这个世界的确从来就是庸才的乐土,天才的坟场!谓予不信,不妨想想电影中那处草草埋葬了莫扎特的乱坟坑,那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
|
来自: 昵称31728201 > 《俗世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