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土家语地名看土家文化

 老刘tdrhg 2017-01-29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由于与汉族杂居,汉族语言逐渐成为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工具。特别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大量汉人入迁土家族地区,进一步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民间社会互动频率加大,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掌握汉语的土家人越来越多。现在土家族语言已逐渐消失,以湖北恩施地区为例,目前土家语仅在来凤卯洞区的河东乡、宣恩沙道沟的苦溪、鹤峰太平区的马头村等地还有残存。但在这些地方除少数老年人还能用土家语通话外,大多数人都是在说汉语中夹杂一些土家语生活用语语汇。
  土家语逐渐消失了,土家语地名仍还保留着,这一部分地名在图志中很难找到,全部分布在由地缘关系和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凝聚而成的自然村落中。这些村落十分分散,有的一户一寨,相隔三五里不等,枕壑倚峦,伐山而居,交通阻隔,几乎与世隔绝。长期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这些地名得以稳固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土家族历史踪迹和民族文化难得的见证。
  
  1 图腾地名
  
  土家族以虎为图腾。这是源于土家族氏族先祖之一的廪君。《后汉书》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故廪君又称“虎君”,其氏族便以虎为其图腾标志,立“白虎庙”或“白虎堂”,世代祭祀之。今清江流域、酉水流域皆保存有白帝天王庙、向王庙、土王庙、摆手堂等,传说都是历史上为敬奉廪君而建,这种现象遍及湘、鄂、川、黔各省的土家族地区。廪君作为“毕兹卡”(土家人的自称)原始宗教的中心对象,是土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的主线,反映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故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山冈、村寨、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常以“虎”来命名。
  土家语称“虎”为“1i”。早在两千多年前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有记载,该书卷八云:“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湘鄂西包含有“虎(李,利)”的地名很多,例如利川、李巴沟、李虎坡等。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从一些地名和民俗可以看出,有些土家人是怕虎、忌虎、恨虎、杀虎的。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的土家族人眼里,视老虎为灾星甚至驱除和擒杀。永顺县回龙乡的“千斤塔”村,其得名就是源于该地曾安装“千斤塌”捕杀过老虎。车坪乡的“绝烈坡”村,原名“决利坡”,“利”为土家语“虎”,“决利坡”意为要把坡上的老虎坚决套尽杀绝。龙山县红岩镇的“套虎溪”村,塔泥乡的“猎虎沟”村,都是得名于该地曾套、杀、猎过老虎。又如宣恩县的“猫儿庄”,“猫子坪”,“猫儿堡”等村名,并非是野猫居住之地,都是当地人忌讳“虎”字而改为“猫”的称谓。龙山县有一个地方,名叫“利蒿”。土家语“利”为虎,“蒿”为山坳上的大坪,“利蒿”即常有老虎出没的“虎坪”。古丈县有个名叫“利吉冲”的寨子。土家语称“虎”为“利”,称“脚”为“吉”,“利吉”就是“虎脚(印)”,全意为“这里虎脚印多是有老虎的地方”,提示人们注意。
  为什么同是土家族,有的视虎为祖先而立庙敬奉,有的视如灾星而恨虎、杀虎?据史志记载,土家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黑赤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繁、陈、郑三姓生于黑穴。赤穴头人廪为君,出之黑穴三姓为臣。后来,各自朝不同地区发展迁徙,其中迁至酉水流域的一支出自黑穴,其先祖“秦昭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重募国中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忌、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有作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滇羔,尽搏煞群虎,大勾而死。秦王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故世号白虎夷,一日板木盾蛮。”这几段史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土家族有廪君蛮和板木盾蛮之分。廪君死后化为白虎,故其氏族敬而奉之;板木盾蛮先祖以射杀白虎为事,有利于秦、汉百姓。所以说,敬白虎是敬先祖,射白虎也是尊先祖,都是在一个虎图腾下分支繁衍发展,最后异途同归于祖先崇拜。
  
  2 地理地名
  
  地名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对其所认识的地理事物的命名,它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存在与特征等。
  
  2.1 反映居住条件
  土家族聚居地区大多群山密布,山多谷多。一部分土家村寨就不可避免地落脚于山谷之间,土家地名也明显地印记了这种居住特点。如“梭西湖”村,土家语意思指住在有雾的山谷;“沙(杉)枯里”,(“枯”标记土家词义“山”)即住在长满杉树的尖山上;“他苦且列”指住在像一口倒扑的锅子的高山上;“铺塔溪”,意为住在铺满树叶的大山上。
  
  2.2 反映近水
  土家语称“水”为“车”,“车”是土家语河溪之意,现以“车”为名的地方大多在溪流边。如来凤的革勒车乡、讨火车、涅车坪、车洞河、车坝、车路坝、车落洞等。
  
  2.3 反映物产
  例如宣恩有个地方叫苦溪,“苦”土家语义是斑鸠,“溪”并不是溪流、溪沟之义。从地理位置、地形来看,很多用“溪”作地名的地方附近并无小溪或者河流,因为在土家语中,“溪”有“大”“山坡”“地方”的意思,“苦溪”就是出斑鸠的山坡。“树溪科”,土家语板栗山的意思,显然这里盛产板栗。土家人把蜂称作“马”,“马石沟”即产蜂的山沟。“托带福”,这里的“福”即“湖”,标记土家词义“山沟”“山谷”“谷底”,“托带福”即有蕨的深谷。“统士湾”,“统”在土家语里是“土”的音变,土家语称“蘑菇”为“土(统)士”,“统士湾”就是蘑菇多的山湾。“木格洞”是“团鱼”(汉语中的“鳖”)多的村;“列士车”即梨子多的地方;“拍拖坡”意为黄花菜多的地方;“杂谷圳”即产茶叶的地方。
  
  2.4 反映出没的动物
  土家语中有许多以出没的动物而命名的地名。例如“插旗垭”,土家人称金鸡(即红腹锦鸡)为“插旗”,可见过去常常有锦鸡在这里活动。又如土家地名“舍儿岗”,“舍”是汉语中的“猴子”,“舍儿岗”即“猴儿岗”,是以往这里猴子多或者养猴子的多而得名的。“皮家河”,“皮家”是“皮嘎”的音误,土家语称苍蝇为“皮嘎”,故“皮家河”就是“苍蝇河”,因过去此地苍蝇多而得名。“纸棚河”,“河”是“湖”的变音,土家语称山间谷地为“湖”,“纸”是土家语“猪”“野猪”之义,“棚”是土家语“车棚”的简化,而“车棚”是深水潭之义,因此连起来可见“纸棚河”的土家语义是野猪滚澡的谷地,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是野猪成群为害的地方。
  
  3 历史地名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封建王朝用以赠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来统治该地人民的一种典型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制度。历代王朝曾通过多种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制与教化,早在唐代,封建统治者就在湘、鄂、川、黔边设羁縻县,对表示归顺的土家族首领委以官职,由王朝敕封为刺使,治理其地,称世袭“土官”,准其世代承袭。元朝时按各首领势力大小,依次设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委以相应的官职——“土司”。龙山县有个村名叫“大喇寺”,曾是土司时期“大喇巡检司”的司所驻地。据《龙山县志》记载:“大喇司旧历为保靖司两江口地,今隶龙山县。先是明正德十四年,可直系彭惠搜两江口土舍,因与保靖宣慰使彭九霄不睦,前后讦奏八十余章。御使吴廷举奏请大江之右五寨为保靖,大江之左二寨属辰州,设大喇巡检司,流官一员主之。”显然,“大喇寺”就是“大喇巡检司”的简称,这个村就是以土司的行政建制来命名的。
  石门北方泥沙区在元代是麻寮长官司旧地,而长官司衙门就设在云阳寨(湖北鹤峰县的所坪),所街元代设台宜长官司,衙署在今天的所街铜峰山东(今瓦寨头),称台宜寨。后台宜寨迁到铜峰山西(今喻家台),如今喻家台还残留土城遗迹。今所街寨坪的“寨”就是台宜寨的意思。明代土司长官司又参照卫所制度设置官衙,如鹤峰县与石门交界的地方,麻寮长官司称麻寮所。石门茅岗长官司通过兼并建立添平千户所,南乡安福寨长官司设安福千户所,因此,今所街,所坪的“所”就是指千户所。
  
  4 民俗地名
  
  土家族敬奉先祖,最具民族特色的是“踏歌摆手”祭祖。这种祭祖活动留在地名上的印记,就是一些以“摆手”取名的寨子。如龙山县三元乡的“摆手寨”村、桶车乡的“摆手堂”村,永顺县石堤镇的“摆手场”村和西米乡的“摆氽”村(土家语“摆氽”即摆手)。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最崇拜的先人是“八部大王”向王天子。因此在过去许多大寨子都建有“八部大王”神庙,其庙堂供奉“八部大王”牌位,庙院子或庙前地坪就是村人踏歌摆手场所。昔日,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或以村寨为单位,或数村数乡人集中在庙前坪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幼“踏歌摆手”,娱神祭祖,最为虔诚。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是这样描绘土司城跳摆手舞盛况的: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清代文人唐仁汇也有竹枝词描述当年土民“摆手”的情景,词曰:
  千年铜柱立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
  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5 姓氏地名
  
  土家人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许多地名都是当地土家人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土家人由原来散居山林不断向以姓氏家族为主的村寨聚居,人们便以某个家族的姓氏作村寨名。如咸池有马家湾,胡家坳,宣恩有覃家坪,著名的土家村落彭家寨,贡茶产地伍家台等等。
  通过上面对土家语地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土家语地名不仅是土家族语言的记载,更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折射途径。我们对土家语地名的研究,不仅对土家文化本身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为土家族当代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