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泗水:古水名,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源于山东泗水县,西南、东南流,经江苏省徐州市、淮安市入淮河。金代后徐州以下河道为黄河所夺。元代以后仅称今山东省济宁市南鲁镇以上河段为泗水。 [山东]泗河:源于新泰市。因其源头“四泉(响水泉、趵突泉、洗钵泉、红石泉)并发”,故名。 [古地名]泗川郡:战国秦置四川郡(见于出土秦印、秦封泥;因“川”、“水”篆、隶字形相近,《初学记》讹为四水郡——笔者注),治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因境内四水(后作泗水)而得名(或云因其境内有淮、沂、濉、泗四水而得名,误——笔者注);《史记》、《汉书》、《续汉书》等作泗川郡(有的文献因“川”、“水”篆、隶字形相近,讹为泗水郡——笔者注),汉初改名沛郡。 [浙江省]嵊泗县、嵊泗列岛、泗礁山(岛):泗礁山,本名四礁山,因岛北海域有四块大礁石而得名;与嵊山(岛)等合称“嵊泗列岛”;以列岛设县后命名为嵊泗县。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因有纳刷、沂潭、潘内三条溪水与桑江在此汇合,故名。 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泗庄(集镇,原泗庄镇驻地):该村由前街、罗家行、刘场、沟北四片组成,武家沟从村中流过,“四”加“水”为“泗”,故名。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明代有汝仇湖第四水门,故名“第四门”,后演变为“泗门”。 陕西省镇安县杨泗镇:因道教水神杨泗而得名。杨泗,本名杨太,又叫杨幺,因排行第四,人称杨四。 陕西省平利县三阳镇泗王庙(集镇):清乾隆间建四郎庙,后讹为泗王庙,村以庙名。四郎,本名杨太,又叫杨幺,因排行第四,人称杨四郎,被道教奉为水神。 江苏省泗阳县:因古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而得名。 江苏省泗洪县:1949年置县,取古泗州、洪泽湖首字命名。古泗州,因古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而得名。 安徽省泗县:北周置泗州(治宿预县,在今江苏省宿迁市东南;唐代移治临淮县,在今江苏省洪泽县西),因古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而得名。清康熙间州城为洪泽湖水所淹,寄治盱眙县(今属江苏省),乾隆间迁治虹县(即今泗县)。 山东省泗水县:以古泗水为名。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 山东省泗水县泗水镇:以泗水得名。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 广东省高州市泗水镇:因驻地有四条小河交汇而得名。 广东省平远县泗水镇:因境内有田坑、大神坝、木联坑、斗米石四条溪水流入石窟河而得名。 甘肃省古浪县泗水镇: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筑堡,以泗水命名。 山西省夏县泗交镇:因处四条河流交汇处而得名。 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原名“四安”,以其保障吴兴(即今长兴县)、宜兴、广德、安吉四县,故名。后至湖、杭、苏等地多经水路,改今名。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镇:因境内铁水四分,又称泗汾河,镇以河名。 广东省罗定市泗纶镇:清乾隆年间成圩。因四条溪汇合,水流如纶而得名。 广西融安县泗顶镇:因处马鞍山、白面山、蜡烛山、元宝山之顶,故名。镇以驻地得名。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因泗泾塘(河)而得名。泗泾塘(河),因其上游接纳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水,故名。 安徽省泗县泗城镇:因旧为泗州州城而得名。泗州,因古泗水(原作四水,“其源四道,因以为名”。)而得名。 广西凌云县泗城镇:因朝里河、澄碧河等四水汇于城下而得名。 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以地当四溪汇合处,故名。 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元末明初成圩,以地处湖溪、池溪、洋溪、淋溪之中而得名。 湖南省耒阳市泗门洲镇:相传昔时境内是一片河滩,被河水冲积成四个沙洲,名泗门洲。镇以洲名。 浙江省象山县泗洲头镇:地处诸溪汇合处,滨港环水,故名。 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以此地昔为洞庭湖水域,四面皆湖,故名。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相传唐代吕洞宾(后神化为八仙之一)曾四次云游此地,当地居民为表纪念,命名为吕四。一作“吕泗港”。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大泗镇:因古有四条小河交汇于此而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