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是先贤仲子故里,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时期,今泗水之域是鲁国辖区,孔子讲学论道的足迹遍及泗水的山山水水,在泗水地名上留下了众多的孔子师徒元素。可以说,这些地名的背后蕴藏着一则则动人的故事,或者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折射出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生不息的民间记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师徒是大仁大智之人,为泗水秀美山水增添了文化气息。尼山是孔子发祥之地,在隋、唐、北宋、金时期归属泗水县,《隋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金史》均有记载。北宋皇祐二年秋九月,仁宗“封尼山神为毓圣侯”,敕曰:“兖州泗水县尼邱山崇冈秀阜,云雨所出,储丕佑于商后,孕金气于孔族,挺毓睿哲,为万代师。当崇五等之封,俾均四渎之秩,列于祀典,以表神像。攸司奉书往申昭告,宜特封毓圣侯。”后来,建有毓圣侯祠,奉祀尼山山神,又称尼山神庙。元及元以后,尼山长期归属邹县。尼山孔庙东南崖下的夫子洞,又名坤灵洞,是孔子诞生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夫子洞村从邹县划归泗水县。尼山、夫子洞在离别近600年之后,回归泗水县。六十年代初,尼山水库建设,需要安置移民,尼山、夫子洞、夫子洞村划归曲阜县。 ![]() 毓圣侯祠 由夫子洞东行1.3公里,来到了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古泗水流域是东夷族聚居之地,又是儒家文化的渊源,儒家五圣生长活动在这里。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人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泗水(河流)则有了“圣源泗水”美誉。2008年10月,尼山圣源书院揭牌成立,举办了一系列的高端学术会议,开展了理论研究、培训普及和文化交流,被定为“世界文明论坛”永久举办地。特别是2012年底率先开展“乡村儒学”活动,随之在全县推广,该活动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年度创新典型案例,“乡村儒学”模式被省文化厅在全省推广。 ![]() 泗水尼山圣源书院 从尼山圣源书院东南行500米左右,有两个古老村庄——圣水峪镇南东野、北东野。周公旦长子伯禽之幼子“鱼”,食采邑于东野,遂以地名为氏,姓“东野”。清康熙二十三年,授元圣周公七十三世孙东野沛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主祀周公。衍圣公负责五经博士世袭的题奏、关防图记的颁给,与其师生相称;五经博士见衍圣公行师生礼,每遇朝廷大典随其入京行礼,曲阜孔庙春秋大祭以束脩助奠。 离开东野村,一路东北行3公里,在圣水峪镇连家庄东北侧有“小红山”,距离尼山仅4公里左右,海拔280米,因山体岩石裸露呈红色而得名。相传孔子诞生之后,尼山成为圣山,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除了小红山,一夜之间皆朝向尼山,当地称为“众山朝尼”。惟独它纹丝不动,依然背对尼山。当地称呼性格倔强者为“二拧”,意为认准的事,决不改变,八头牛拉不回,这座山又名“二拧山”。 在小红山正北方向15公里,是泗水县新城区的圣源湖、圣源湖景区,附近有圣源湖社区,均得名于“圣源泗水”。圣源湖景区有“孔子泗水之滨讲学劝勉”“子路负米孝亲”等主题雕塑景观,昭显悠久的儒家文化底蕴。继续东行,来到儒家文化水系公园——兴儒公园,从规划主体上分为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近代国学。一期近代国学公园建成,从东至西空间分为理学之末、国学兴起、国学复兴和国学热,体现出“碧水葱林映泗水,国学华章润四方”的主题。 东行不远,就是古虚朾(今泗水县旧城)。继续东行,来到了济河西岸,有仲子“百里负米”休息之处。《孔子家语·致思》云:“子路见于孔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相传,仲母爱吃陬邑(今曲阜市息陬镇)所产的稻米,仲子经常往返百里为母负米。每次负米回卞,常在济河西畔休息。后人在此处立一通石碑,即“仲子负米息肩处”,以褒其孝。乾隆《兖州府志》载:“百里台,在郭外东南仲子庙侧。相传子路负米养亲处也,碑刻剥落,尚存基址。” “仲子负米息肩处”西侧建有泗水仲庙。明万历十九年知县尤应鲁始建,三年之后在庙东建有“仲子故里坊”。清乾隆元年重修仲庙,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为棂星门、正大门、升堂门(又名高明门)和高明殿。“正大”语出朱熹“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 “升堂”语出孔子“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高明殿建在高1米的石砌台基上,为歇山式建筑,大殿周围由24根石柱支撑,门前一对透雕滚龙石柱,大殿正中为仲子冕服九旒九章彩色塑像,上悬雍正题写“圣道干城”雕龙匾额。后因年久不治,加以战乱,人为破坏,日渐颓废。“文革”期间,高明殿被拆除,院内古树悉数砍伐,只剩下大殿台基、石柱。建国后,曾为泗水县委办公场所。2009年,辟为泗水仲庙遗址公园。庙西为南北走向的街道——仲子街,附近村庄因此得名“仲子街”,现为仲子街社区。目前,该县结合仲子街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泗水仲庙修缮项目。 ![]() 泗水仲子庙遗址 在仲庙东南约13公里,有苗馆镇故安水库,西岸有西故安村。相传孔子弟子闵子骞留恋此处美景,曾居于此。明朝天启三年《创修故安桥记》碑载,春秋时期闵子骞曾经在此居住,后人称故骞庄,后演化为故安庄。清朝中叶,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居住,以方位称东故安,该村始称西故安。 转而南行,直线距离七公里左右,来到千年古刹——今泗张镇安山寺。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内有两株银杏树,一雄一雌,当地称为“夫妻树”。西侧为雄树,树高21.5米,胸围7.9米,树冠400平方米。东侧为雌树,树高17.5米,同根两干,北干胸围2.19米,南干胸围1.19米,树冠260平方米。风雨沧桑,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雄树下有石碑,上有“孔子手植树”红字。相传此树系孔子周游列国时所植,树龄约2500年。 继续南行,转而东南行,从泗南山区走过,位于今泗张镇东北的圣公山与孔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山整体形状宛如一尊坐南向北的大佛,端庄雄伟。嘉靖《山东通志》载:“俗传山顶上有孔子晒书台遗址。”当地《重修圣公庙记碑》载,春秋时期,孔子曾住在此山著书,有晒书台遗址。为纪念孔子,名“圣公山”,建“圣公庙”。每年曲阜庙会期间,附近村民纷纷到圣公庙参拜孔子像,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相传,孔子在此期间,每日清晨眺望北边3公里许的龟山,做操锻炼,名曰“龟山操”。 转而东北行,下一站是今泉林镇。泉林镇是仲子故里。这里曾有仲子父母墓,康熙《泗水县志》载“仲子父母墓,在卞桥东十里”,乾隆《兖州府志》载:“仲子父母墓,在(泗水县)县东六十里。地近泉林寺”。孔子曾来到泉林泉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概叹。乾隆为泉林行宫八景命名,解释“子在在川处”(简称“在川处”)命名原因为:“川为泗水之源,旧传即子在川上处。原泉混混,黙喻化机,想见至人会心不远。”如今,在陪尾山西南麓有“子在川上处”碑,背面镌有乾隆二十七年《至泉林叠旧作韵二首》诗之一,外有重檐翘角圆形碑亭。 在今泉林镇东北部的青龙山一带,流传着“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故事。盗泉,古泉名,位于青龙山之阴,原属泗水县,今属新泰市。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渴,但因泉名“盗泉”,遂忍渴不饮。此后,“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成为警示格言。 走过了泗水南、东部的山山水水,继续一路西行。星村镇仲家的在历史上是泗水仲庙祭田的所在地,官府召民租种,叶、相、陶等姓相继迁来,逐渐形成村落。因属仲庙所有,故得名仲家庄,现分为东、西仲家庄。官府《明史》载:“万历十五年诏以仲子五十九代孙吕为奉祀……崇祯十六年以衍圣公孔荫植言,诏授于陛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赐泗水县、济宁州田六十余顷,庙户三十一,以奉其祭祀焉。” 转而西南行,今高峪镇却庄村因景仰孔子而得名,该村原名邱庄,明朝万历年间演化为丘庄。清朝乾隆年间,孔姓迁来,避“圣人名讳”,遂以孔子故里“阙里”更名为阙庄,民国期间演化为却庄。 西行到今柘沟镇尚庄,相传孔子后裔孔尚任曾在凤仙山写作《桃花扇》,晚年隐居在尚庄。孔尚任担任过孔氏族长,有族长藤杖。此杖由明太祖朱元璋赐予曲阜孔氏第一任族长,代代传递。1959年春,藤杖在尚庄村孔尚任后裔家中发现,现收存于孔府。 ![]() 琴柏村的古柏树 转而东南行,来到杨柳镇前琴柏村。相传,这里是孔子弟子、“和圣”柳下惠(字子禽)故里,原名禽埠。村中有一株古柏,传为子禽亲手所植,世代称为“禽柏”。明末,该村以古柏更名为禽柏村,清代演变为琴柏村。后来,人丁繁衍,形成了西、中、东琴柏村。 跨过泗河,南行来到戈山,村因山得名“戈山厂”,曾为曲阜孔府“十八官庄”之一。《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般“东山”认为是蒙山,但是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康熙《曲阜县志》、乾隆《曲阜县志》、光绪《山东通志》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戈山。”戈山位于今金庄镇西南部,当地方言称为“guo山”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是戈山的重要性略见一斑。 在戈山东南11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庠厂,地处尼山北麓。据该村流传的《孔氏家谱》记载,此村在明代是孔府所辖官庄的佃户村,因孔子曾在此设“庠”教书,故名庠厂。《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代,五百户为党,设在党中的学校称“庠”。 庠厂东边有夫子河自北向南流过,绕过尼山东侧流入尼山水库。尼山脚下有孔子出生地——夫子洞,起名夫子河倒也名副其实(该河曲阜段称夫子洞河)。既然沾了孔夫子的灵气,这条河就与众不同了,中游淤沙较厚,河水流至芦沟村南渗入沙层,形成暗流,平日只见干沙,又名干沙河。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