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锋
地名是社会发展的无形“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特征。安徽省地跨我国南北方,是一个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的省份,在地名特征的某些方面,如地名的类型、沿革、分布等,这种地域差异也有表现。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现有市名和县名的语源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区域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地名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探讨地名与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联系。
1
安徽区域划分
区域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合理的区域划分,且其划分方式要有利于问题的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襟江带淮,南北纵长,无论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上还是人口密度、农业生产、开发历史等人文特征上都有鲜明的过渡性。这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尤为明显,皖南和皖北区域差异显著。常见的省内分区方案主要有以地貌为主导因素的五分法和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以江淮为界的三分法,主要都是南北方向的划分。由于地名来源的广泛性,涉及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本文采用后者。
淮河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长江与淮河之间)和江南三个区域。
(1)淮北地区。现有5市16县,面积3.6万km2(平方千米),占全省25.9%。地势低平,坦荡辽阔,是华北平原一部分,历史上受黄河摆动的影响,微地形与河流水系稳定性差,地物多有变化。因毗邻中原文化摇篮,开发较早,文明久远,安徽境内早期的方国、郡县以此范围内最多,但历史时期政局和政区的变化频繁复杂。
(2)江淮地区。现有10市23县,面积6.7万km2,占全省48.O%。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势起伏,以丘陵为主。江淮地区北接华北,南邻江南,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历来都是我国南北方之间典型的过渡区。
(3)江南地区。现有7市17县,面积3.7万km2,占全省26.1%。大部分地区是山地丘陵,区内河流纵横,山川交错,地物鲜明。此地古为偏远之地,开发较晚,人文后启,不但缺乏氏族方国,而且在实行郡县制后也长期县数不多。但远离动荡的北方政治中心,社会文化相对比较稳定。
2
安徽市县名的语源类型
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安徽境内出现的古今县名和市名有280余个[1]。实际不止此数,其中许多古旧县名已经失考。按照2004年的行政区划,安徽省计有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共78个市县。其中重名的芜湖市与芜湖县、铜陵市与铜陵县均各作一个地名对待,不重复市县名为76个,皆可考。这是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对象。
地名语源即地名的渊源解释,指地名得名的由来及其含义。地名语源的解释由来已久,类型的划分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依据和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首先将其分为源于自然因素和源于人文因素的两大类,然后再做二级划分。如华林甫将唐代《元和郡县志》中作了渊源解释的931处地名分为自然地理地名和人文地理地名两类,再分别析成8类或16类[2];熊树梅将地名起源和含义归结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大类,又在各大类中分出具体的类型[3]。
本文在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大类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市县名来源的具体特点和比较研究的需要,从社会历史因素中将与开发历史密切相关的历史地名因素单独分出,其余的保留为
社会政治因素,从而将现今78个市县名按语源类型分为3类。见表1。


(1)以自然要素命名。包括4类:以山名、水名、地理方位、特殊地貌与物产命名。
(2)以历史地名命名。也包括4类:以古国古都名、州郡府军名、旧县名、集镇乡村名命名。
(3)以历史上的社会政治因素命名。包括3类:以祥瑞字意、旧代人事命名和侨置县名。
前两类分别与当地的地理因素和开发历史相联系,第一类反映地名的环境映照,第二类反映地名的历史继承。第三类或出自帝王愿望,或属于外来地名,与地方性因素缺乏关联。本文的目的是地名与区域因素相关性的对比分析,主要针对前两类地名进行。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这些市县名不再做具体的语言学研究,即对地名语源不做追踪分析而直接引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是《中国地名语源词典》[4]、《皖志述略》[5]和《安徽史志综述》[6]
3
安徽市县名语源类型的分布
各类市县名在三个地区市县名数中各占不同的比重,表明了地名语源类型的区域差异。见表2。
3.1 以自然要素命名的类型
以自然要素命名是安徽县市命名的主要类型。这类市县名共有37个,占总数的48.7%。其分布偏于淮河以南,江南有13个,占当地市县名数59.1%,江淮16个,也接近当地市县名数之半。但淮北只有8个,仅占总数的38.1%。山地作为突出地物常成为某一地域的重要标志,河流具有水源和交通条件,对地域的经济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城镇多沿河而建,故与自然要素有关的市县名又大多源出山川。安徽境内市县以山水为名者28个,其中23个集中于江淮和江南。所以,安徽中南部市县名与自然因素特别是与山水的关系非常明显。如合肥得名于河流,芜湖得名于湖泊,霍山县位霍山之侧,青阳县居青山之阳。此外如马鞍山、嘉山、潜山、巢湖、贵池、郎溪等市县也都是典型的以山水为名。这是皖境淮河以南地区地理特征在地名上的反映。江南与江淮地区山地丘陵广布,河网如织,山川交会,以山水定名能表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市县命名的
基本方式。
以地理方位命名的6个市县都在长江以北。在安徽,此类属于民国以后时期采用较多的命名类型。如1949年析原合肥县东西两部分置新县,分别称为肥东县和肥西县。江南地区行政区划较为稳定,这一时期市县的析置很少,没有此类市县名。因物产或特征地貌命名的市县为数不多,只有灵壁等3个。此类地名因数量少,统计学意义上看不出区域性的分布特点。
3.2 以历史地名命名的类型
以历史地名命名的市县名有28个,反映着古代政区设置和聚落发展的历史遗迹。其分布偏于长江以北,其中淮北11个,占当地市县名52.4%,是淮北地区主要地名语源类型。江淮地区14个,占当地市县名42.4%。而江南地区只有3个,比重很低,仅13.6%。这种状况与安徽境内历史开发过程有关,可以此类中源自古国古都的地名为代表来说明。我国早期的古国和城邑在分布上北密南疏,安徽境内先秦时期的方国、侯国及名都大邑多位于淮北,其次是江淮之间,绝少越过江南者。如淮北平原的萧、宿,江淮地区的六、舒等古国;皖北的南亳,淮滨的寿春等都邑。这些古名后来便成为萧县、宿州、六安、舒城、亳州、寿县的地名渊源。江南地区缺乏此类地名源流。
除古国古都外,往日各级行政单位或聚落名称都有为市县名所袭用的。以古代州、郡、府、军等高级政区名命名的市县,一般是先作为其治所,后因其名。历史上安徽境内县以上政区在淮北及江淮一带设置较密,治所亦多,故这类市县名分布也以长江以北为主。如庐江县隋为庐江郡治,安庆市南宋为安庆军所在,等等。县名承改旧县名的,全省保留下来的不多,但以集镇乡村等县属聚落命名的市县不少,同样集中在长江以北。这种语源类型与以地理方位命名的类型相似,民国以后出现较多。如1947年在淮浦商埠蚌埠集设蚌埠市,市因集名。而近代皖南市县行政区划较为稳定,缺乏此类市县名。
3.3以社会政治因素命名的类型
安徽省以社会政治因素命名的市名有11个,在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地区皆不成主要类型。其中多为取祥瑞字义或因旧代历史事件而得名的,二者又往往相互联系。如唐置天长县,既是吉语,又与唐玄宗的生辰节日所谓“天长地久节”有关。这一类的市县名多反映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常虚拟而成,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没有关联,显示不出区域性的分布规律。
侨置县名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江南曾盛极一时,是当时北方民族动乱,汉族百姓和地方政权南下图存的产物。如今仅存3个,是江南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地名类型。作为一种外来的地名,侨置县名也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没有关联,实际上仅是民族迁徒的历史遗迹。
4 结语
有如上述,安徽境内市县名的语源类型表现出南北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市县名中以自然要素为语源的比重北部低、南部高,由北向南递增,淮北占38.1%,江淮之间占48.5%,江南增至59.1%。其中,以山水为名的最有代表性,是江南地区基本的命名方式,但在淮北数量很小。而以历史地名为语源的正好相反,其比重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递减,淮北占52.4%,江淮之间占42.4%,江南仅有13.6%。其中,以古国古都和集镇乡村名为名的最有代表性,是淮北地区基本的命名方式,而江南阙如。以州郡府军为名者也相仿佛,只是江淮地区的比重更大一些。
这种地名语源的南北差异反映了地名命名规律上区域性的因素制约性。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大类地名来源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相关度。安徽淮北地区是省内文化发育较早的的区域,历史沿革源远流长,地名有许多古代遗留可资借用。而地理环境尤其是平原地形平缓单调,河流游徒不定,对地名命名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在开发较早的平原地区,社会历史因素更容易成为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反映出地名的历史继承性。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晚于北部,而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山川秀丽,地物突出。在这样的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常能成为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反映出客观的自然实体对地名的影响力。对于江淮地区这样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都有明显过渡性的地区,地名也常常各种类型兼备,语源广泛,区域性因素不突出,带有过渡性特征。
[参 考 文 献]
[1]俞顶贤.中国地名语源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2]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熊树梅.谈谈中国地名的起源和演变[A].邱洪章主编.地名学研究(第一集)[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史为乐主编.中国地名语源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5]周始.皖志述略.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
[6]史州.安徽史志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学锋,男,合肥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jyxyxb200503034.aspx
PS:文章是在万方数据下载的,转换格式时出现了乱码,打印后对照进行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