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淮重镇合肥·

 zqbxi 2018-06-09

合肥,古称庐州、合淝,江淮重镇,全省地理正中心,现为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虽然头顶光环,但是几十年前合肥还只是个小县城,交通、经济、人口在安徽都不占优势,如今能有如今的光环也是让人刮目相看。

​ (安徽政区图)

提到合肥的名字,多数人都会想到那句有名的歇后语“两个胖子,打一城市--合肥” ,虽然合肥的名字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合肥名称的由来历史悠久,并不为现如今许多人想象中的那般随意。提到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合肥人的母亲河“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但后人在传承中把“淝”字简化,变味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合肥。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这也是合肥古代商业辉煌的时刻。

史记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东南地区只有寿春(安徽寿县)、吴(苏州)、番禺(广州)和合肥。当时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现为逍遥津公园),曹操练兵的教弩台(现在淮河路内),数兵的斛兵塘(现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区内),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这些名称都代表着合肥作为江淮重镇曾经的荣光。

​ (流经合肥市区的南淝河)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现阜阳市),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虽然后人提议,要求改合肥为庐州。但庐州之名远不及合肥之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来的深厚。而四川泸州市也于庐州同音,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之名了。但合肥今日作为安徽省内的领头城市,其经济、交通都在全国有着亮眼的成绩,更曾是全国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与北京市、合肥市、珠海市同时荣获,虽然之后有众多的城市都入选,但是合肥市却是第一个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日韩围棋三国赛的永久举办地。截至2015年,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国家实验室3所,国家重大科学装置4座,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能够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学发展,争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 (合肥夜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