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历史漫步丨淮南路与淮南西路

 快乐英平 2018-01-13

周世宗柴荣是个有为君主,在位期间平北汉,征南唐,国力日益强盛。特别是两次亲征南唐到达淮南,表现出亲力亲为的果敢与勇气。他所倚重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能征善战,开疆拓土,一时称雄。然而,由于长年征战,亲冒矢石,身披创伤,极大地损害了周世宗的健康,以至于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显德六年(959年),年仅39岁的柴荣驾崩,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辅政的虽是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但执掌兵权长达6年的赵匡胤则是最有实力的权臣。

由于赵匡胤出身行伍,平时重义轻财,深受将士拥戴,面对年幼的后周皇帝柴宗训,遂萌生取而代之的想法。当然,他的想法很快就被部下所窥知。国丧期间,幼主初立,辅政大臣对调动军队十分敏感,赵匡胤难以直接武力篡位。平时与赵匡胤关系很铁的将军们便为他谋划出一条计策,这就是以边关警讯为由调动军队。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一,镇州、定州刺史送来紧急军情,称契丹南犯。辅政大臣不知此为赵匡胤篡位计谋,便急命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率禁军前往御敌。结果,赵匡胤兵至陈桥驿,石守信等一帮将士一拥而上,将事先准备好的皇袍穿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赵匡胤浩浩荡荡还师汴京,逼迫周恭帝退位。这就是所谓“黄袍加身”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登位,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统帅自己的部队荡平南方的荆湘、后蜀、南汉、南唐,结束唐朝灭亡以后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赵匡胤不想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重演,等到天下初定,便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以义字感动武官,从而夺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得到优厚封赏的石守信等人安享太平去了,宋太祖则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直接后果是,战火很快得到平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和平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为了修复战争创伤,北宋朝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一批兵士转业开荒屯垦,加上人心思治,经济得到发展,北宋初期出现了繁荣发展局面。

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就是人口增长,物产丰富,贸易兴起。都城汴京一派繁华,各大都市也都出现商品丰富、琳琅满目的景象,向汴京运送贡赋的船只络绎不绝。

北宋朝廷采取强化税收的手段以增加中央的收入,通过强化漕运管理以方便物资的交流,强化行政管理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在区划管理上也采取相应措施。至道三年(997年),在唐朝“道”的基础上划全国为十五“路”,以加强对府州县的管理。江淮间设置淮南路,统辖“东至于海,西抵濉涣,南滨大江,北界清淮”(《宋史·地理志》)的大片地区,拥有扬、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寿、庐、蕲、和、舒、濠、光、黄等18个府州。地跨今天的江苏、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和湖北东北部。这一地区,“土壤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人性轻扬,善商贾,廛里饶富,多高赀之家。扬、寿皆为巨镇”(《宋史·地理志》)。的确如此,寿州与扬州都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繁荣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州县。今淮南市境所在的淮西地区物产丰饶,兼得交通优势,南北寿春(寿春、下蔡)同时经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都很突出,是京师以南的重要城市。

所谓南北寿春,是后周及宋代的特有现象。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积极谋取南唐,以图天下一统。周世宗两次亲征,“潜邸”于下蔡(今凤台县),把下蔡作为为北周的“寿州”,随后又升格为寿春府。与此同时,南唐的寿春府也存在。北宋继承后周政权,在下蔡建寿春府。下蔡、寿春近在咫尺,城郭相倚,故在宋代有“南北寿春”之称。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将淮南路一分为二,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治所设在寿春府,辖庐州、蕲州、和州、舒州、濠州、光州、黄州,另有六安军、无为军,辖33县。其中,寿春府,辖下蔡县、安丰县、霍丘(今霍邱,下同)县、寿春县和六安军,其中六安军辖六安县;庐州,辖合肥县、舒城县、慎县;蕲州,辖蕲春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县、罗田县;和州,辖历阳县、含山县、乌江县;舒州,辖怀宁县、桐城县、宿松县、望江县、太湖县和同安监;濠州,辖钟离县、定远县;光州,辖定城县、固始县、光山县、仙居县;黄州,辖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无为军,辖无为县、巢县、庐江县。淮南西路辖地西越大别山至汉水流域,东界定远,南至长江,北越淮水,地跨今皖中、皖西、皖西南及鄂东北。

淮南路的分置是北宋朝廷加强地方统治的需要,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举措。宋神宗元年(1067年),拜王安石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宋神宗即位时年方20岁,一心有所作为,十分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振兴王朝。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是一场影响很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行政区划变小,朝廷可以摆脱尾大不掉之弊,也便于地方管理的精细化,更好地发展生产,振兴财政,做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此时,北宋北部边关持续吃紧,国家的粮食税赋主要依靠南方各州县,淮南地区有水陆交通便利,淮南西路多膏腴之地,既是北宋朝廷的粮仓,也是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淮南西路的漕司、宪司、仓司、监司、兵司均驻在寿州。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区划的分置则保持了下来。淮南西路的建置,也使得“淮西”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得到延续。

淮南西路分置后,仅过了35年,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汴京沦陷。高宗南渡,在临安建都,史称南宋。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达成“宋金和议”,正式以淮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向金国纳贡称臣,以此维持淮河以南半壁江山。此时,淮南西路变为宋金对峙的前沿,特别是寿春,既是府城,又是边关要隘,地位十分紧要。为了加强江淮之间的经营,南宋朝廷升舒州为安庆府,在寿州增建安丰军、怀远军,以加强淮河一线防御。在江淮之间依托巢湖建镇巢军,淮南西路下辖2府:寿春府、安庆府;6州:庐州、蕲州、和州、濠州、光州、黄州;4军:安丰军、镇巢军、怀远军、六安军。

宋代设置路的初始阶段,主要在于统领赋税粮食调运事务,路的最高长官称之为转运使,转运使衙门为转运司。它属于朝廷的派出机构,填补了藩镇消除后朝廷对州、县监管的空缺,成为一路长官和藩镇的替代机构,由于路转运司属于朝廷委派,“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又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俾之分路而治矣。”(《文献通考·职官考》)事实上,转运使逐步成为大区的主官。宋王室十分清楚唐末节度使坐大的历史教训,为了侵削转运使权力,随后设置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平常司,分别职掌不同领域。安抚使主管兵工民事,称作帅司;转运使主管财赋,称作漕司;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称作宪司;提举常平使主管管救恤,称作仓司。各司分职行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南宋时期,由于淮南地区位于宋金对峙的前沿,战事不断,淮南西路各司衙门经常分设在寿春、庐州两地。

(作者:姚尚书)【整理编辑: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