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名文化之七十二:路

 江山携手 2019-05-19


   路与道是同义词。道,作为行政区域与行政机构历代常用,用“路”也同于用“道”,常常与“道”间出。

宋代分天下为若干“路”。“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东东、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东、西,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西。”

路之名已经已经接近现代省名,部分省名从路来。二十三路全称如下:

1、 京东东路。

2、 京东西路。

3、 京西南路。

4、 京西北路。

5、 河北东路。

6、 河北西路。

7、 永兴路。

8、 秦凤路。

9、 河东路。

10、           淮南东路。

11、           淮南西路。

12、           两浙路。

13、           江南东路。

14、           江南西路。

15、           荆湖南路。

16、           荆湖北路。

17、           成都路。

18、           梓州路。

19、           利州路。

20、           夔州路。

21、           福建路。

22、           广南东路。

23、           广南西路。

   二十三路加上京畿合计二十四路。最多的时候,共二十六路。路之下,辖府、州、军、县等。

   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大小基本接近。而与明清相比,则一路可以抵若干“道”。

   元代地域辽阔,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即今天的省的由来。全国共有十一个省,185个“路”。这时的路、府、州、县,以路最高,府与州可领县,也可直属于行省,路可以领府、州,也可能仅仅下辖一个县。

   “宋淳熙二年,诏扬州、庐州、荆南、襄阳、金州、兴元、兴州分为七路。”辛弃疾的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二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关于路的争议不休,一说是道路之路,一说是行政区域之路。辛词作于1205年,而淳熙二年则是1175年。明明辛弃疾已经说了,《宋史》业已证明,为什么不是地名意义上的“路”。

   由此也知:读书地名意义之难。知道些地名知识毕竟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