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南京,这座山环水抱、钟灵毓秀的古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已经写下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赢得了与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齐名的美誉,成为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南京丰富多彩的称谓中,人们约略可以看出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金陵——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南京属于江南地域;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南京则属古“九州”中的扬州。 西周时代,南京所在的江南,时为吴伯周章的封地。公元前495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市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 吴越之争以吴国灭亡而告终。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这是在南京地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它为“越城”。南京城的历史由此开始。越城兴建之时,正值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群雄剧烈兼并的战国时期。战国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置江东郡。今南京地区,当时就在江东郡的辖区之内。 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333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令四望山)建城,置金陵邑。从这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这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东汉未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 秦时的秣陵县和汉时的丹杨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金陵地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部下,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公元前202年,西楚故地中的会稽、东阳、郭郡、泅水、薛郡、郯郡等六郡成了楚王韩信的封地。刘邦建汉后,因秦郡过大,故重分为62郡,其时南京地区仍属鄣郡袜陵县。后改为丹杨郡。 从东吴的“建业”到南朝的“建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割据。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孙权把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往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大业之意。同年,在建业修造石头城,营建江防设施,开始以建业为中心,积极为吴国的确立和巩固创造条件。孙权称帝,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 南京城的兴盛是从东吴开始的。孙权称帝后就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重筑建业县城。在建业建都以后,又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以及金城、白马城等几座小城堡。由这些城邑组成的东吴首都建业,呈现出一派气象恢宏的壮丽景象。 265年,司马炎称帝(武帝),建立晋朝。280年,司马炎大举伐吴。吴主孙皓“面缚舆榇”,出石头城投降。至此,吴国灭亡。司马炎平吴后,改建业为秣陵,属丹杨郡。 晋武帝死后,“八王之乱”又引起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以王、谢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313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8年春在建康称帝(元帝),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皇朝。 此后的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城作为都城。 从隋唐郡县治所“江宁”、“自下”、“上元”到南庸国都“江宁府” 隋文帝灭亡了南朝的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其后继者唐朝继续实行压抑金陵的政策,使得该地区城市建设没有多大发展。唐武德三年(620年)称扬州,改江宁为归化县。七年改杨州为蒋州,八年再改杨州,九年州治移江都(今杨州市),改归化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635年)改白下复称江宁县。至德二年(757年)升为江宁郡,次年(乾元元年)改升州。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名上元,并废升州,至光启三年(887年)复置。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先为杨吴的军事重镇,后为南唐国都。杨吴和南唐的统治者,为了在动乱局面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曾经在这个山川形胜的古都扩大城邑,营建官室官署。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这时又开始兴旺发达,进入了复兴时期。 宋时的建康府与元时的集庆路 975年,宋攻灭南唐,降江宁府为异州。1018年,又改升州为江宁府。 北宋皇朝的统治,对内因循保守,对外妥协苟安,终至灭亡。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高宗),南宋开始。1129年5月,高宗迫于形势,由杭州进驻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亦称“东都”。 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后,乃于建康府治开省,设建康宣抚司。1277年罢宣抚司,立建康路,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皆隶之。1329年冬,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宋元时期,南京的城邑基本上保持了南唐的规模,没有新的发展。县的建置方面,也没有变化。 明初定都南京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置江南行中书省,置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作为根据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从1366年起,改筑应天府城,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分留存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都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定国号为明,建都应天。同年八月,改应天为南京,这是金陵称为南京的开始。应天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1376年于六合浦子口新置江浦县,亦隶应天府。1390年,又以扬州府之六合县改属应天府。 明太祖正式定都南京,曾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和争议,直到1378年才把南京改名为京师。明王朝建立后,南京第一次作为拥有全国版图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都城。明初营建的城垣官室、官署廨字乃至酒楼街市,其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南京的城邑建设,至明初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南京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初奠定的。 朱元璋死后,其子燕王朱棣夺了皇位,为便于自己的统治,1421年,明成祖朱棣改京师为南京,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府部犹存。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朱明皇朝。6月,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但这个在风雨飘摇中匆匆拼凑起来的朝廷在清军的进攻下不堪一击。清军占领南京后,改南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六合、高淳、句容、漂阳八县,隶江南省。 清朝前期的江宁府 清初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其管辖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当时,江苏省治在苏州。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仍在江宁府。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的矛盾迅速加剧,终于酿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举起义旗,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于1853年3月19日攻占江宁府城(南京)。太平天国将这座古城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朝统治阶级立即在南京恢复了原来的统治机构,南京仍为江宁府治,下属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亦继续设在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12月2日,南京光复。尔后,参加商讨筹建中央政府会议的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江宁府为国都,改江宁府为南京府。 但很快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1914年~1927年置金陵道。 国民党政府1927年建都南京,始置南京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1928年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装点“首都”的门面,国民党政府搞了一些市政建设,使明清以来的南京古城面貌开始改观。1927年制定了《首都建设计划》,这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 新中国的南京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领导。1958年~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南京市;1958年~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浦口、栖霞、下关十一区和高淳、溧水两县。 PS:资料来源,图骥网 出处,金陵文脉 http://www.nanjing.gov.cn/culture/njc/200704/t20070413_210493.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