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定国
南极洲这个神秘的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为此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相继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站,从事有关学科领域的科学考察活动。目前,全世界有2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约为50多个。只是多数国家的考察站都建立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中国
长城站(Changcheng或Great
Wall) 62°12′59″S,58°57′52″W。位于乔治王岛法尔兹半岛的东侧。建于1985年2月20日。现有永久性建筑物2400多平方米。该站从事电离层、地磁、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地震等的常年观测,同时开展地质、冰川、地貌、生物、人体医学等学科的研究。考察站以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命名。
中山站(Zhongshan) 69°22′16″S,76°23′13″E。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于1989年2月20日。现有各类建筑8栋,2400平方米。是中国建在南极大陆的常年科考站和前沿基地。从事电离层、冰川、气象、地磁、高空大气物理、环境等学科的常年观测。中国人民出于对孙中山先生伟大品德和为中华民族早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景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也有利于团结港、澳、台在内的海内外炎黄子孙。
昆仑站(Kunlun) 80°25′01″S,77°06′58″E。立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距“冰穹A”西南方向7.3千米。2009年1月27日完成建站。首期236平方千米主体建筑已完工,近期目标是座能满足15至20人从事考察的夏季考察站,5至10年后,再视条件逐步升级扩建为越冬的常年站。本站名“昆仑”意味着高山,象征着该站建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冰盖之巅(4093米)”,是经全国性网络征集而入选的名字。该站可开展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全球气候变化、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昆仑站还有可能是地球表面温度最低的地方以及地球上最佳天文观测点。
阿根廷
奥尔卡达斯站(Orcadas) 60°44′20″S,44°44′17″W。位于南奥克尼群岛苏里岛的斯科舍湾畔。1902年有布鲁斯(Bruce)领导的苏格兰考察队,首先在南奥克尼群岛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布鲁斯于1904年把观测站转给了阿根廷政府。阿根廷于1904年2月22日在此建站。奥尔卡达斯是英语奥克尼(Orkney)的西班牙语拼写。南奥克尼群岛为英国和阿根廷的争议地区,因此阿根廷在此建站采取西班牙语的站名,以表示对该岛拥有主权。
埃斯佩兰萨站(Esperanza) 63°23′42″S,56°59′46″W。位于特里尼蒂半岛的霍普湾畔。1952年12月阿根廷建。有无线电通讯设备。此站的名称西班牙语意为“希望”,据说早在1901年,瑞典三位南极探险家被暴风雨围困于此,希望有人援救,后来果然得救,“希望”变成了现实。由此阿根廷把此站命名为埃斯佩兰萨。
彼得雷尔(Petrel) 63°28′S,56°17′W。位于茹安维尔群岛的邓迪岛上。阿根廷于1967年2月在此建站。有飞机跑道。Petrel西班牙语意为“海燕”,因考察站周围有众多的海燕栖居而得名。
布朗海军上将站(Almirante
Brown) 64°53′S,62°53′W。位于南极半岛西海岸帕拉代斯港内。阿根廷建于1951年。以阿根廷著名的海军上将布朗命名。
马兰比奥海军准将站(Vicecomodoro
Marambio) 64°12′42″S,56°39′25″W。位于西摩岛上。1969年10月阿根廷建。以20世纪从事南极探险活动的阿根廷海军准将马兰比奥的姓氏命名。
贝尔格拉诺将军2号站(General Belgrano
Ⅱ) 77°52′29″S,34°37′37″W。位于菲尔希纳冰架上(Fitcher Ice
Shelf)。1955年1月阿根廷建。以阿根廷独立战争期间军事领导人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将军姓氏命名。
马蒂恩索中尉站(Teniente
Matienzo) 64°58′S,60°04′W。位于南极半岛东海岸。1961年3月阿根廷建,设有飞机跑道。以阿根廷南极考察队员马蒂恩索中尉的姓氏命名。
澳大利亚
马夸里岛站(Macquarie
Island) 54°29′58″S,158°56′09″E。位于南太平洋的马夸里岛上,澳大利亚建于1948年。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以所在岛屿的名称命名。马夸里岛得名于英国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总督Lach
Macquarie,(1762-1824)陆军中校的姓氏。
莫森站(Mawson) 67°36′17″S,62°52′15″E。位于莫森海岸的霍尔姆湾畔。澳大利亚建于1954年。该站有两条飞机跑道和无线电通讯设备。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表彰澳大利亚探险队队长道格拉斯·莫森博士在南极探险的功绩,封他为爵士,并将所建的考察站以其姓氏命名。
凯西站(Casey) 66°17′00″S,110°31′11″E。位于维尔克斯岛。此站原是美国1957年2月18日所建。称威尔克斯站。后于1959年2月24日转给澳大利亚使用。为纪念澳大利亚联邦总督洛德·凯西对南极探险活动的支持,将此考察站以其姓氏命名。
戴维斯站(Davis) 68°34′38″S,77°58′21″E。位于南极大陆普利兹湾。澳大利亚建于1957年。1965-1989年曾一度关闭。以参加1911-1914年澳大利亚南极探险队“曙光”号探险船船长丁·戴维斯的姓氏命名。
智利
阿·普拉特船长站(Capitan Arturo
Prat) 62°30′00″S,59°41′00″W。位于南极洲设得兰群岛的格林威治岛上。智利建于1947年。考察站名取自智利阿图罗·普拉特船长的姓名。
贝尔纳多·奥伊金斯将军站(General Bernado
O’Higgins) 63°19′15″S,57°54′01″W。位于南极大陆的南极半岛西海岸,1948年2月智利建。以智利革命领袖,国家元首贝尔纳多·奥伊金斯将军的姓氏命名。
马尔什站(Marsh) 62°12′S,58°55′W。位于南极洲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1969年智利建。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若干军事设施。以智利的南极考察队员马尔什中尉的姓氏命名。
法国
迪蒙·迪维尔站(Dumont
d’Urville) 66°39′46″S,140°01′E。位于南极洲阿黛利地。1956年法国建。该站现已实现了全面的自动化观测。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为纪念法国航海家和海洋学家迪蒙·迪维尔以他的姓氏命名。此人于1837-1840年率领考察队考察南极大陆,发现了茹安维尔岛和阿黛利地。
此外,法国还在南大洋的克罗泽群岛上建立阿尔弗雷德·富尔站(Alfred
Faure),46°25′48″S,51°59′30″E;在凯尔凯郎群岛上建立法兰西港站(Port-aux-Francais),49°21′05″S,70°14′E;在阿姆斯特丹岛建立马丹-德维维耶斯站(Martin
de Vivies),37°49′48″S,77°40′E。
波兰
阿克托夫斯基站(Arctowski) 62°09′34″S,58°28′15″W。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
波兰在前苏联和阿根廷的协助下于1978年建立此站。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和直升机机场。以波兰极地探险家亨利克·阿克托夫斯基的姓氏命名。此人于1897-1899年参加了比利时探险家德热尔拉什率领的南极探险队的考察活动。
巴西
费拉兹指挥官站(Comandante
Ferraz) 62°05′00″S,58°24′00″W。位于乔治王岛科林斯冰盖一侧。建于1989年。为巴西南极考察队的中心基地和常年科考站。以巴西南极考察队指挥官费拉兹的姓氏命名。
西班牙
胡安·卡洛斯一世站(Juan Carlos
1) 62°40′S,62°20′E。1988年1月建,位于西南极洲乔治王岛南面的芬斯敦岛上,该站有五座集装箱式建筑,每座面积2.4米×5米。它是西班牙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在站上进行高层大气物理、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的科学考察,1990年扩建成常年科学考察站。以西班牙现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1938-)的姓氏命名。
秘鲁
马丘比丘站(Machu
Picchu) 62°52′S,58°29′30″W。位于乔治王岛,距巴西费拉兹站约4公里,1989年2月26日落成,共有三座预制建筑,有可容纳30名考察队员的宿舍、餐厅、有两台发电机的机房和维修房,有汽车库、气象室。以位于秘鲁境内著名的古印加遗址马丘比丘命名。马丘比丘在克丘亚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
特拉诺瓦湾站(Baia Terra Nova) 74°40′42″S,164°07′23″W。
位于特拉诺瓦湾畔,1986年设站,可容纳48人。主建筑占地630平方米,包括卧室、餐厅、储藏室、医务室和实验室。1987-1988年在站上设置了废热利用装置、污水处理装置、高温焚烧炉、废物压缩机以及海事卫星通信装置。1989年,该站进行了大修,扩充了生物科学设备,增设了水族馆,扩大了主实验室面积,还增加了两个室内光学和生化实验室。该站以所在的不冻海湾名特拉诺瓦湾命名。特拉诺瓦来源于英国南极探险队的“特拉诺瓦”号救援船名。Terra
Nova拉丁文意为“新(发现)地”。
德国
菲尔希纳站(Filchner) 77°09′S,50°38′W。位于南极大陆菲尔希纳冰架上。联邦德国建于1980年1月。考察站和同名的冰架名称是以德国1911-1912年从事南极探险的领导人威廉·菲尔希纳的姓氏命名。
格·冯·诺伊迈尔站(G·V on
Neum ayes) 70°38′00″S,08°15′48″S。位于毛德皇后地的西南侧。联邦德国建于1981年2月。以19世纪德国海洋气象台首任台长、著名自然科学家诺伊迈尔教授的姓名命名。他在世时曾热心组织南极考察探险活动。
日本
瑞穗站(Mizuho) 70°42′S,40°20′E。位于毛德皇后地。日本建于1970年7月21日。从事气象、极光、地震、地磁考察。日本在古神话中被称为“瑞穗之国”,考察站名源于此。
昭和站(Syowa) 69°00′25″S,39°35′01″E。位于毛德皇后地。日本建于1957年。是南极洲观测极光和研究宇宙射线最优站。此站以1957年1月刚去世的日本天皇裕仁的年号“昭和”命名。“昭和”两字来源于我国《书经·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语。
韩国
世宗王站(King
Sejong) 62°13′24″S,58°47′21″W。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地区,在智利马尔什基地对岸,1988年建站,建站经费700万美元。站上主要建筑有七栋,分别为办公楼、实验室、宿舍楼、发电房、冷库和地震地磁观测室。总面积1387平方米。还建有油库和无线电通讯设备等。此站名是为纪念1446年制定朝鲜语文字有功的李氏王朝世宗国王(1397-1450年)而命名的。
南非
萨纳埃站(SANAE) 71°40′25″S,02°49′44″W。位于毛德皇后地。1962年南非共和国建。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呼叫号“ZRP”。SANAE为South Africa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的首词缩写,意为“南非国家南极探险队”。
高夫岛站(Gough
Island) 40°21′56″S,09°52′56″W。建于南大洋高夫岛上。1948年建。以所在岛屿的名字命名。
马里翁岛站(Marion
Island) 46°52′34″S,37°51′32″W。位于南大洋的马里翁岛,1972年建站,站名同岛名。岛名是以著名的法国南极探险家沙尔科的爱女马里翁的名字命名的。
俄罗斯
和平站(Mirny) 66°33′07″S,93°00′53″E。位于南极洲东部“真理之岸”,即玛丽王后地。前苏联建于1956年2月,是前苏联南极考察队的主要基地。以19世纪初俄国南极探险队所乘的“和平”号舰命名。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和大型机场。
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 62°11′47″S,58°57′39″W。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是前苏联于1968年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一个极地考察站。此站以俄国航海家、极地探险家F·F·别林斯高晋海军上将的姓氏命名。1819-1821年间,别林斯高晋领导俄国首次南极探险队,乘“东方”号和“和平”号单桅船于1820年1月发现南极洲一些岛屿。
新拉扎列夫站(Novolazareyskaya) 70°46′26″S,11°51′54″E。位于毛德皇后地,距拉扎列夫海岸80公里。是前苏联于1961年2月建立的极地勘察站。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1819-1821年,与别林斯高晋一起,L·M·拉扎列夫在“和平”号单桅船上任船长,以他的姓氏命名附近的海岸为拉扎列夫海岸。新建的考察站冠以“新”字。
列宁格勒站(Leningradskaya) 69°30′S,159°23′E。位于南极洲维多利亚地奥茨地的岩岸上。是1971年2月前苏联建立的极地考察站。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以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著名的港口、极地研究所所在地列宁格勒命名。
青年站(Molodezhnaya) 67°40′18″S,45°51′21″E。位于南极洲恩德比地西部的青年绿洲上。是前苏联于1963年1月启用的气象考察站。现发展成为俄国在南极洲最大的考察基地。设有无线通讯设备和大型机场。得名于同名的绿洲。
东方站(Vostok) 78°28′00″S,106°48′00″W。建于1957年。位于南极点高原海拔3488米处。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有3800米长的飞机跑道。该站气候环境恶劣,曾测得最低气温为-89.2°C。站名是以别林斯高晋首次南极探险所乘的“东方”号命名。
进步站(Progress) 69°22′44″S,76°24′00″E。位于南极大陆普里兹湾畔拉斯曼丘陵地区。1988年建站。站名以俄罗斯南极探险船“进步”号命名。
印度
南根戈德里站(Dakshin
Gangotri) 70°45′S,11°38′E。位于南极大陆的阿斯特里德海岸。建于1984-1987年。根戈德里在印度北方邦,是恒河支流帕吉勒提河的发源地,印地语意为“恒河之源”。它是印度著名的山地圣地,为朝觐中心。南根戈德里可解释为“南极的恒河之源”。
迈特里站(Maitri) 70°45′57″S,11°44′09″E。位于南根戈德里站以东80千米。建于1989年。是印度从事南极地质、气象、生物科考的主要基地。站名源于梵文或巴利文,意为“慈无量心”即无限的仁慈。
新西兰
坎贝尔岛站(Campbell Island) 52°33′S,169°09′E。位于坎贝尔岛上。
斯科特站(Scott
Base) 77°51′00″S,166°45′46″E。位于罗斯海的麦克默多海峡畔。1957年建立,1989年第七期改修工程结束。有无线电通讯设备。附近有历史纪念地“斯科特棚屋”,是英国著名的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于1902年在此越冬所建的营地。新西兰建站时采用了斯科特的姓氏作为站名。
哈利特站(Hallett) 72°30′S,170°10′E。这是新西兰同美国合作建立的一个考察站。位于哈利特半岛的北端。半岛于1841年发现,以“埃里伯斯”号探险船的事务长托马斯·哈利特姓氏命名。
万达站(Vanda) 77°31′S,161°40′E。建于1967年,从1974年起为越冬站,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新西兰将此考察站建在万达湖畔,故名。
英国
伯德岛站(Bird
Island) 54°00′31″E,38°03′W。该站位于伯德岛上。1958年建站,1983年开始越冬考察。是座考察南极洲和南大洋生物的常年科考基地。Bird
Island 意为“鸟岛”,1775年库克船长发现该岛,看到岛上有许多鸟,故以此命名。
法拉第站(Faraday) 65°15′S,64°16′W。位于南极洲格雷厄姆地的加林迪兹岛。英国建于1947年。是个地球物理观察站,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考察站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代电磁场理论创立者米·法拉第的姓氏命名。
锡格尼站(Signy) 60°43′S,45°36′W。位于南奥克尼群岛一小岛上。1947年3月英国建。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以南极探险家彼得·瑟勒船长的爱妻锡格尼·瑟勒的名字命名。
哈雷站(Halley) 75°34′54″S,26°32′28″W。位于南极洲哈雷湾畔。1956年英国建,重点研究地球物理。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该站所在的海湾和该站站名是以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彗星发现者埃德蒙德·哈雷的姓氏命名。
罗瑟拉站(Rothera) 67°34′10″S,68°07′12″W。1961年英国建。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和小型机场。考察站名称来源于附近的罗瑟拉角。此海角名是1958年以福克兰群岛属地测量队测量员约翰·M·罗瑟拉的姓氏命名。
美国
阿蒙森-斯科特站(A
mundsen-Scott) 89°59′51″S,139°W。位于南极点上,海拔2800米。1957年1月23日美国建。目前有70多人在此工作。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和无线电通讯设备。以世界上最早征服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的姓氏命名。该站始建于南极点上,但由于冰层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动,考察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了南极点。
麦克默多站(Mc
Murdo) 77°50′53″S,166°37′E。位于罗斯海的麦克默多海峡畔,海拔31米,美国于1955年2月16日建站。考察站设备先进,有原子能发电站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如同一座现代化城市,有“南极第一城”之称。以南极考察船“恐怖”号的阿奇博尔德·麦克默多上尉的姓氏命名。
伯德站(Byrd) 80°01′S,119°32′W。位于伯德地,海拔1500米。1962年2月13日由美国建站。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和无线电通讯设备。为纪念美国20世纪极地探险家、全世界首次驾机飞越南极上空的理查德·伯德海军少将,此站以他的姓氏命名。
帕默站(Palmer
Station) 64°46′30″S,64°05′E。位于昂韦尔岛上。美国于1965年2月25日建站。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以美国南极探险家“英雄”号船长纳撒尼尔·帕默(1799-1877)的姓氏命名。
赛普尔站(Siple) 75°56′S,84°15′W。位于埃尔斯沃思地,海拔1127米。美国于1969年建站。站内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以美国南极局著名的飞行领航员保罗·赛普尔的姓氏命名。此人曾于1928-1930年,1933-1935年两次服务于伯德南极考察队,并担任1939-1940年美国南极局西部基地的指挥。据有关资料介绍,该站已于1983年关闭。
乌拉圭
阿蒂加斯站(Artigas) 62°11′04″S,58°51′00″W。位于乔治王岛科林斯冰盖南侧,距法尔兹半岛17米。1984年12月建站。站上安装有自记验潮仪。以乌拉圭民族英雄阿蒂加斯(Artigas,1774-1850)的姓氏命名。

文章发表于《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PS:资料来源,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magazine/show.php?itemid=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