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田 周申立
一个地名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的,都有其一定的依据原则和文化内涵。“因为地方的命名,地名的沿革,都与地方的地理方位.地方的所史沿革,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方面有关……牵涉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知识”[1]。“地名”一词,最早出自《周扎.夏官司马.形方氏》“形方氏掌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原师,掌四方之地名”[2](P63)。自汉代班固的《汉书》创造性地辟有《地理志》后,各史书、志书多为地理设立专篇。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但探索了地名的来源,还尝试对地名的命名原则作总结,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国现代地名学的研究则以顾颉刚、谭其骧、王际桐、曾世英等为代表。本文试图以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地名的由来为倒,对城市地名的依据原则和文化内涵进行发掘研究,以期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大省,古称“天府之国”,历史悠久,物产富庶,山川秀美,民族众多,这些都在四川城市地名中有所反映。目前,四川省行政区划共有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21个县、14个县级市和4个自治县。通过对全省市、县级城市地名的考究,笔者发现,四川省城市地名由来的依据原则及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水文化,因河流水系而得名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理区位介于我国陆地地势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境内河流遍布,水系众多.全省市、县级城市地名中因水而得名者为数最多,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1
取境内河流名称作为城市地名。如:蒲江县,困境内蒲江河而得名。罗江县因境内凯江而得名(凯江又名罗江)。中江县,困境内中江而得名(中江今名凯江)。通江县,因境内大通江、小通江流经全县会于县城而得名。南江县,因境内南江而得名。渠县,因位于嘉陵江支流渠江之畔而得名(渠,水居之义,古称宕渠水)。开江县,因境内开江河而得名。沭川县,困境内沐溪河而得名。洪雅县,困境内青衣江支流洪雅川(今称安溪河)而得名。泸州市及泸县,因位于泸水(金沙江)下游,遥取以名。雅江县,因地处雅袭江之畔而得名。黑水县,因境内岷江支流黑水河而得名。汶川县,困境内汶江而得名。阿坝县.因境内阿坝河而得名。金川县和小金县,困境内大渡河支流大金川和小金川而得名。
1.2
因境内有两条河流流经而得名。如:双流县,因战国时秦蜀地太守李冰建都江堰。穿二江予成都之中,县与之邻,于是取晋左思《蜀都赋》名句“带二江之双流”作为县名。夹江县,因县城位于岷江和青表江之间而得名。荥经县,因境内有荥经二水,北为荥水,南为经水,至县城城东合流称荥经水。故取二水之首作为县名。
l.3
因位干河流之源头而得名。如江油市,因古江油县位于今平武县东南,地当沱江出山之口。渭江之所由也,故名江油。万源市,因市东北有万倾池,邻邑之水皆源于此.故名万源。
1.4
因境内河流众多而得名。如什邡市,困市境内雒江,自高境关以下,江水向东南方所泻形状很像“十”字,故取名“十方”,古“十”与“什”相通,方加邑字,以示成邑,故名“什邡”。
1.5
因河水流流速得名。如射洪县,西魏置射江县,北周改为射洪县,治今县西北金华镇,因县城位于梓潼河入沱江之口,本地称江口曰“洪”,梓潼河急流如奔,直射沱江口,故取名射洪。
1.6
因河水之色而得名。如苍溪县,取县境内嘉陵江流经之苍溪谷为名,因春初秋末谷中江水苍绿而得名。旺苍县,因县城四面皆山,其中地势平坦,有水环绕其间,登高远眺,望之苍然,有兴旺之气,故名旺苍。
1.7
因河之光而得名。如金阳县,因县城垃于金沙江畔,阳光照射下河水灿烂而得名。
1.8
因水池而得名。如岳池县,因境内有思岳池.其水出自岳安山而得名。乐至县,幽境内有乐至池而得名。雷波县,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而得名。
2.反映山文化,因山川道路而得名
四川省又是一个多山的省区,境内西部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横断山区,东部为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全省地势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省内城市多建于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全省市县级城市名称以山为名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取境内山名作为市、县城市地名。如邛崃市,以市域西部邛崃山为名。三台县,因县西三台山而得名。安,因县内龙安山而得名。乐山市,困境内至乐山而得名。峨眉山市,因境内峨眉山而得名。山名峨眉,盖因大峨山和小峨山相对如蛾眉而言。华蓥市,因华蓥山而得名。荣县,因县东北荣德山而得名,与县北荣隐山、县东荣黎山,台称“三荣”。彭山县,困境内东北彭云山而得名。雅安市,因市境内雅安山(又名苍坪山)而得名。芦山县.因境内芦奴山而得名。名山县.困境内北名山(又名鸡鸣山)而得名。
2.2
因山之色而得名。如丹棱县,困县北有赤岩山,高峻耸立,其形如棱,状岩飞旗,拱卫县治,故以丹棱为名。
2.3
因山之形而得名。如营山县,因县境西南部有许多小山,形若营垒,故名营山。蓬安县。因县境内蓬山形若海上蓬莱,置县以求平安,故名莲安。
2.4
因山之坡而得名。如仪陇县,因县位于大仪山之坂(斜坡),坂大日陇,故名仪陇。
2.5
因山水相合而得名。如阆中市,因阆山四合,闻水迂曲看,三面环绕,城在其中,故名阆中。蓬溪县,因县有蓬莱山和蓬溪水而得名。安岳县,因傍安泉山和岳阳溪水而得名。
2.6
因古道路而得名。如剑阁县,因诸葛亮相蜀,在大小剑山凿石架空,筑飞阁小道,以通行旅而得名。达州市及达县,选州古名通州,宋改为达州,以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而得名。
3.因地理方位而得名
当人们为地方或城市命名时,有时多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通过定其方位来给地方或城市命名,以方位为城市命名,在四川市、县级城市地名中主要有三种情况。
3.1
取城市与山川的方位为城市命名。如绵阳市,因城市位于城北绵山之阳,绵水(即涪江)之右(旧治左岸,北宋迁右岸),故名绵阳。郫县,因县城位于岷山之阳,故曰郫,郫即卑,有低下之意。
3.2
取城市与水系的方位为城市命名。如德阳市,东汉首置,浩今遂宁市东南龙凤场,因位于德水之阳而得名。资阳市,因位于沱江支流资溪之阳而得名。资中县,因位于资江(即沱江)之中而得名。内江市,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因市位于沱江西岸,伍水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3.3
取城市建置时与邻近地名的方位为城市命名。如南充市,因位于汉代南充国县(今南部县)之南,故名南充。南部县,因位于东汉巴西郡南部而得名。西充县,因位于南充之西置县故名。西昌市,因新城是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所建而得名。会东县,因位于会理县之东而得名。宁南县,因位于宁远府之南而得名。峨边彝族自治县,因位于峨眉山之边而得名。马边彝族自治县,因位于马湖之边而得名。盐边县,因位于盐源县之边而得名。
4.因历史事件而得名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当地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总会反映到地名上来。我国现代地名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世英先生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名的研究理应有地理学家参与。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演变非进行历史考虑不可。”[3]历史事件对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地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4.l
因古国名、古地名而得名。如彭州市,相传彭州为古彭国之地(《尚书·牧誓》中的八国之一),故名。高县,为唐羁廉高州。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周置,属北部郡,取北部之地为名,唐改为石泉县,解放后移至今县驻地,因与陕西省石泉
县重名,乃改名北川县,恢复古县之名。
4.2
因古帝王、人物而得名。如简阳市,因怀念三国蜀汉名臣简雍在此主政,故名简阳。青神县,因古蜀国国王蚕丛,曾衣青衣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梓潼县.传说禹于尼陈山伐梓,其神化为童子,故名梓潼。
4.3
因历史事件而得名。如红原县,因纪念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而得名。
4.4
因建置而得名。如成都市,为古蜀国国都,因建置时取尧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义,故名成都。
5.因事物、物产而得名
地名有不少是因为当地的事物、物产而得名的,反映了当地的事物特征及物产情况,所以一看地名就知道该地有什么独特的事物及物产。[4]当然,地名反映的情况,只是地名命名时的情况,随时问的推移,也许该地的这些事物和物产已不存在了,但地名却把它牢牢地记录了下来。
5.l
因桥而得名。如泸定县,即取泸定桥桥名作为城市之名,为泸水安定之意。
5.2
因盐井而得名。如井研县,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盐亭县,因县旧有秦亭,富有盐井而得名。盐源县,因县盐井、盐源丰盛而得名。
5.3
因植物而得名。如绵竹市,因该地产绵竹而得名。大竹县,困境内盛产大竹而得名。古蔺县,因唐代该地盛产蔺草(席草)而得名。木里藏族自治县,因县境内森林遍布,遍地树林,乃名木里。
5.4
因动物而得名。如犍为县,传说犍和为都是动物,形似猴,眼似豹,因以为名。
5.5
因矿石而得名。如石棉县,因该地盛产优质石棉而得名。珙县。固县西南有珙溪,溪中有石如壁玉,大石如大壁,即称珙壁,因以为县名。
6.因社会意识而得名
人民总是向往美好的生活,因而在给城市命名时,总希望把名称取得文雅吉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吉康富顺寿安”等。据李如龙教授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中所收地名中有“太平”54处,“光隆”24处,“安”字头的地名125处[5](P54)。社会意识对四川市、县级城市地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6.1
因祈福求吉而得名。如广安市取“广土安揖”之义。康定县,取康地安定之义。遂宁市,以求遂宁兹土为名。叙永县,取叙属永宁之义。富顺县,取其盐井之富且顺治为名。兴文县,取“偃武修文”之义。长宁县,因地处川南边远之地,取每有事而求长远安宁之义。仁寿县.取“仁义长寿”之义。宜宾市,本义宾县,取幕义来宾之义,宜,安也。
6.2
因宣扬武功而得名。如威远县,乃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武胜县,取以武取胜之义。
6.3
因宣扬大汉族主义而得名。如理县,本清置理番厅,民国改为理番县,乃治理番人之意。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因羌、汉人民反对,始去番改为理县。
6.4
因宣扬境域广大而得名。如大邑县,取其邑广大而得名。广汉市,取汉代广汉郡名的广大之义,言郡之广至于汉水也。广元市,以土地广大为名,取广为阔、元为大之义。
7.因其它而得名
四川省市、县级城市地名的取得除遵循上述的几项依据原则外,还有因其它情况而得名者。
7.1
因民族部落而得名。如若尔盖县,以若尔盖部族而得名。
7.2
因民族语言而得名。如白玉县,藏语为白藏之意,藏俗谓自为护法神,玉为地域之意。乡城县,藏语称乡城,意为串珠之地,因地跨硕曲河与定曲河之间,两岸河原如串。昭觉县,旧名交脚,彝语为坝坝或沟沟之意。甘洛县,本为呷
咯,彝语为苦尽甘来之意。
7.3
因合并而得名。如自贡市,于1929年以富荣盐场建市,乃取富顺县自流井和荣县贡井为名。自流井滑其盐水自流,贡井谓其盐质精良以贡帝王。平武县,兰国蜀汉时为阴平君之广武县,晋改平武县,乃取阴平、广武二名而成。
由以上对四川省城市地名的分析探究可知:任何一个城市地名的由来,都是有一定的依据原则,并反映出一定文化内涵的。
附四川省政区图一张

参考文献:
[l]黄家教.地名的研究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1990(1).
[2]孙科虎.李池雯.中国地名学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3]李如龙.地名学与地名学论集[M].
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93(导言).
[4]林伦伦.地名的文化内涵[J].
汕头大学学报,2002(1).
[5]李如龙.地名与地名学论集[M].福州:福建地图出版杜.1993.
(
说明:本文所举例子大都取自地方志、地名志等材料,因例子较多,难以一一注明出处。特此声明,并向原作者致谢。)
[ 责任编辑 广 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