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伉
相信吗?加拿大有个地方,居然叫“中国”。这个地方的名字出自法语:Lachine,由冠词la和Chine(中国)紧密结合而成,音译“拉欣”,意译就是“中国城”或“中国市”。这个“拉欣”,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属大蒙特利尔市管辖,濒临圣路易湖(Lac
St.Louis),人口约4.4万(2006年)。这个人口数字,我们看起来仿佛微不足道,但在全国人口约3300万的加拿大,按比率已算是接近中等规模,不能以小城镇视之。当初这里被如此命名的时候,城里一户中国人都没有,现在这里的华人也并不多,既然如此,为何以“中国”命名呢?
谈来有点荒诞不经和不可思议。按一般的说法,早在17世纪,这里是法国一个探险家兼皮毛商R.C.拉萨尔(La
Salle,Rene-RobertCavelier,1643~1687年)的盘踞之所。此人原在密西西比河探险,1666年到加拿大,在蒙特利尔获得土地并从事皮毛贸易,据点就设在这里。他的来临,既加强了法国的控制势力,又干扰和阻挠了上湖与荷兰及英国海岸居留地之间的皮毛贸易。由于其能力和胆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Ⅺ V,1638~1715年,1643~1715年在位)授予他贵族称号。这期间,他突发奇想:从哈得孙湾打通到北冰洋的“西北航线”,从而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黄金商道,以便大发横财。他的努力当然屡屡碰壁,毫无结果。最后他和伙伴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番注定失败的“事业”。但为求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平衡,于是既自嘲自讽、又自我安慰地宣称“我们(就)是一群中国人”。后来,这群“冒牌”的中国人所在的庄园,以“中国圣天使教区”的虚无缥缈的名义,出现在了当地天主教会的教区统计清册上,从此“中国”就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再后来这里成为拉欣教区即“中国教区”,拉欣市即“中国城”正式诞生。
至于拉欣这个名字,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最早叫la petite
Chine(“小型中国”、“小中国”),后来petite(小)被省掉。至于为何将冠词跟地名本身连起来而不隔开,据说是因为首任市长担心中国索要命名(国名使用)费,于是就连写为“Lachine”,而不是“la
Chine”,以便万一中国“索赔”,可以抵挡一阵。
拉欣运河(Canal de
Lachine),也就是“中国运河”。这是拉欣的地标性景点。运河规模不大,从拉欣东侧东北行,直通蒙特利尔市中心,与圣劳伦斯河(法语称圣洛朗河)大体平行延伸。当年,一些法国殖民者和商人,向当地法国殖民当局申请开凿运河,以便运送货物时避开拉欣附近河段的急流,同时免去从陆上绕行之累,并且含义双关地隐寓“通向中国”之意。
现在,拉欣在一般地图上不易觅见,但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地图册》的有关图幅中,则可以找到(但城市名译为“拉希讷”,运河名译为“拉欣运河”)。读者有意,不妨找来一阅。
PS:文章发表于《地图》2011年第1期
资料来源龙源期刊网
http://ifc./rewriter/LONGYUAN/http/gdkha9uho9phj-m9bnl/article.aspx?titleid=ditu201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