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菜天下 | 茶胆(上)

 温柔开心手 2017-01-30

工夫茶作为乌龙茶的传统品饮方法,有着一套繁复的程式和技巧,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乌龙茶的精华浸泡出来。以入门手法“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来说,这样斟茶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使各个茶杯中的茶汤能够同量同色同味,并且不残留茶汤在壶里免得引起涩味。在这一意义上说,工夫茶的程式,是对泡茶技巧的总结和形容。

茶胆是潮州工夫茶的真功夫,也可以说是一种不传之秘。茶胆很抽象,我们谈茶胆时还真不能拿出来大家一起观摩学习;但在泡茶实践中,茶胆又是一种确实存在的东西。比方说有人泡茶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盖子往盖瓯里面的茶叶压一压;这时懂茶的人就会制止他,说这样会将茶胆弄破了。

茶胆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下面我们逐一加以考察。

首先是茶具。传统的工夫茶具以茶壶为主,茶壶又叫冲罐,以宜兴的紫砂壶为上。茶壶的款式可以多样,但大小应该适度,常见的有二人罐或三人罐,实际是加入茶叶之后能冲出二杯的就是二人罐,三杯的就是三人罐.茶叶泡开之后,会将壶撑满,这时就出现了茶胆。用冲罐泡茶,只要茶量合适,是很容易形成茶胆的。工夫茶“高冲低斟”技法中的高冲,就是要用较强的水力去冲击茶胆,使茶味易于穿透散发。

如果茶量太多,就会“胆大包壶”,整个冲罐会被茶叶撑紧撑满,出现水加不进汤出不来的情形。对此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是这样说的:“或因冲罐数冲之后,稍嫌味淡,即将余茶掏于瓯中再冲 。”也就是将冲了一半的茶叶掏出来放进大一点的盖瓯冲泡。翁先生此文写于1957年。在那个时代,盖瓯被认为“口阔不能留其香”,只是以其出水快偶尔用来代替冲罐而已,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行其道。而且翁先生还特别告诫说这样做是客人多时“权宜为之,不视为常规也”。但这个例子却说明,茶胆只是茶叶泡开后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当茶胆太紧密的时候,是可以捅破甚至换壶后重新生出一个的。

盖瓯又叫盖碗,原本是“宦家贾客白斟之器”,现在已成为使用最普遍的工夫茶具了。与冲罐一样,盖瓯也分为二杯至多杯瓯的,所下茶量也须恰当。以一个常见的三杯瓯来说,每泡茶量如果太少,比如说少于10克,一般是很难形成茶胆的,即使每次斟减水量冲泡,这个茶胆也很不稳定,很容易就弄破了。正是茶量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将有关茶胆的讨论从定性引向了定量。

现在闽南安溪等产茶区有很多人来到潮汕做茶叶生意,“魏荫”和“宝潭”等著名的商号甚至开了多家连锁。但是,闽南与潮汕虽然同属乌龙茶区,都嗜好工夫茶,两地间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在闽南工夫茶中,从来是没有茶胆这个概念的。在一个三杯量的盖瓯中,安溪人最喜欢放的茶量是6到8克茶叶,冲上三几次之后茶叶就会乏色寡味而需换上新的。而潮汕人为了追求足味饱嘴,茶叶量通常要放至13克左右,有时茶叶泡开后会胀得有如小山,甚至将瓯盖都撑离了瓯身。正因为如此,安溪茶商经常会说,你们潮汕人简直不是在泡茶汤,而是在食茶饭!


张新民简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汕头市潮菜研究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