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泰国民族主义抬头,一位署名阿沙瓦巴胡( Asavabahu)的人在报上著文攻击华人。文章后来印成小册子,书名就叫《东方犹太人》,又有传闻说作者其实是泰王拉玛六世。该书认为华人与犹太人有两个相似点,一是无论人在哪里,有什么国籍,本质上还是中国人,都会搜括暹人的金钱汇往中国;二是华人与犹太人一样以古老民族自居,视他人为蛮夷戎狄。由于潮州人在泰国华人中占了六成多,潮商掌握着泰国的经济命脉,又通过侨批老往家乡汇款,而且开口就称当地人为“番人”,因此都认为“东方犹太人”指的就是潮州人。
以经商的才能而论,潮州商人具有极高的世界性声誉。根据《资本家》1995年排出的“富豪榜”,各地华人商帮中潮商的经济实力最强,共有60位富豪上榜(1亿美元以上),总财富达820.5亿美元。其中旅居泰国的潮籍富豪最多,有谢国民、陈有汉等34人,其次是香港的李嘉诚、林百欣等13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连瀛洲等10人,这与旅居地的潮人数量刚好成正比。
如果将财富比喻为金字塔,富豪是塔尖,那么绝大部分的商人只能是塔身了。商人们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一定的社区组织和商业网络,这就是商帮。处在塔尖的富豪,一般都是社区组织的领袖,如商会会长之类。如果商帮的人数很多,影响很大,就会形成移民社会。 海外移民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移民群体形成社区组织并保持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在泰国,总数超过400万人的潮人潮裔组成了一个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都影响巨大的移民社会。除了泰语,他们大都会操本族群的方言;在抓吃泰国菜的同时,从不忘记潮汕家乡风味的传统美食。白天,他们行色匆匆,出没于商业繁华的三聘街——一条被认为是海外最著名的唐人街。然而在我看来,在泰国,至少是曼谷,是没有唐人街的——曼谷本身就是个唐人区!
潮州人之所以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并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才能,而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在东南亚,潮州风味的菜肴、白糜、小食和工夫茶道,不但为潮人所保留,而且广为传播并深受其他族群所喜欢,对此杨方笙先生曾经引用广西人潘乃光的诗句来证明。这潘乃光在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写了一百余首《海外竹枝词》,记述国外见闻,里面一首这样描写新加坡的饮食业:“买醉相邀上酒楼,唐人不与老番侔。开厅点菜须庖宰,半是潮州半广州。”由此看来,作为粤菜组成之一的潮菜,早在百余年前,就已树起旌旗,公然与代表粤菜的广府菜分庭抗礼了。
2003年底在揭阳召开的国际潮学会,苏庆华先生提交了一篇研究潮菜小食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章,填补了近年来对该地研究的空白。马来西亚也是潮人在海外的重要聚居地,早期的潮人曾是柔佛和麻坡的最重要开拓者,潮安彩塘镇的陈旭年和澄海大衙乡的蔡大孙都是著名的华人甲必丹。陈旭年在家乡留下的从熙公祠,以出神入化的石雕装饰艺术闻名于世。 张新民简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汕头市潮菜研究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