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3
荔枝湾最广州
请点击上方蓝色“荔枝湾最广州”关注微信 何以叫“荔湾” 荔湾,水灵灵,湿漉漉。 一个“湾”字,已认定了这方土地是亲水的。然则,荔湾何以叫“荔湾”? 荔湾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1950年6月。当时的逢源区和黄沙区合并,因为所在地在古时候叫做荔枝湾,而取名荔湾区。1952年9月,荔湾、长寿、西村三区又合并为西区。到了1960年8月,原广州市西区更名,因辖下有个荔湾区而沿用此名,2002年1月,原属白云区的部分区域划入荔湾区。2005年9月,原芳村区并入荔湾区,荔湾区的区域范围于是不断加大,全区面积现在是59.1平方公里。 荔枝湾这个地名,出现的很早,可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公园前204年,被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在原秦朝南海郡的基础上建立了南越国。公元前196年,汉朝中央政府希望理顺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派使臣陆贾南下“讲数”,最早的落脚地就是在荔枝湾。这也是最早见诸史书的荔湾地区。 清代学者屈大均撰写《广东新语》,记录了陆贾初来情境:“陆贾初至南越,筑城番禺西浒以待佗,名曰陆贾城,其遗址在西郊十里,地名西场”,“有荔枝湾、花坞、藕塘之饶,盖陆贾之所经营也”。 游人如今见到的“揭盖复涌”后的荔枝湾,在陆贾来的那个年代,基本还是一片泽国。 顾名思义,荔枝湾是个有荔枝也有湾的地方。唐代岭南节度使郑从谠在此专门建了个种荔枝、吃荔枝的私家会所,名字就叫荔园。而据《后汉书》记载:“元兴元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可见,为取悦朝廷,日以继夜地赶路送荔枝的故事比唐朝发生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还早。 漫长的中国历史,“国破”总伴随着“家亡”。荔枝湾美轮美奂,却在南汉王朝灭亡时突遭一场大火。有人说,是南汉后主刘下令烧毁的,因为听了奸臣的“屎坑计”,说把最好的都烧掉,宋兵见一座死城无甚好图,自会退兵;亦有人说,明明是宋兵的战火让满城玉石俱焚,最后修史时还要把脏水往前朝身上泼,实在可恶。不管怎么说,又名昌华苑的荔枝湾,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元朝时,被宋朝战火所焚毁的荔枝湾又得到了大手笔的复建。 到了明代,这一代的渔业尤其发达,渔民聚居在这里,白天出去打渔,晚上回内湾停泊。每当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但见渔船入湾,但闻渔歌阵阵。明清至民国时期,荔枝湾的地域范围亦扩展至今天多宝路的市二人民医院、荔枝涌、西郊泳场东端一带。先富起来的西关人家,特别垂青于这块亲水且飘溢花香的土地,一些真金白银打造、价值连城的私家园林亦应运而生。这里宜居宜赏、可诗可画,被选入明代羊城八景之一,也是实至名归了。羊城评八景,自宋开始,然后是元,“荔湾渔唱”在明代的出现,是广州有史以来第三次以“八景套装”方式,向世人展示的最靓丽景致。 紫洞艇和花艇是旧日荔枝湾游玩饮宴的地方 昔日荔枝湾涌 荔枝湾从历史中一路走来,过程很复杂,经历很坎坷。随时间的流逝,后人找不着“荔枝湾”了,怎么办?1958年4月,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在泮塘主持了一个隆重的挖湖仪式,历时一年零两个月,靠着锄头、铁锹、箩筐、担挑这些原始工具,广州人完成了31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挖成了水面面积达17.2万平方米的荔湾湖。一个绿荫掩映的亲水实景,使这方土地得以与“湾”相随。 1958年4月4日,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在荔湾湖公园破土动工典礼上,开挖荔湾湖第一铲土。 建成不久的荔湾湖公园 2010年,趁“亚运机遇”,又“揭盖复涌”,但求荔枝湾循历史原貌部分“复活”起来。打通了荔湾湖公园内的四个湖泊。整个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总用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荔枝湾河涌景观带、景观桥、岭南博物馆组群、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蒋光鼐故居、李小龙祖居、泰华楼等。 如今的荔枝湾,荔枝树在与不在并不要紧。关键是,荔枝湾水多年流淌,流出了一种最广州、最本土的荔湾风华。坊间传唱的一首西关童谣,记录了这个“荔”字的曾经拥有: “点虫虫, 虫虫飞, 飞到荔枝基......”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走近荔枝湾 品味老西关 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加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