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应用题教学之典型应用题教学

 wangzh311 2017-01-30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许含英,来自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小学,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团队成员,很高兴再次与您相遇!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小学应用题教学之典型应用题

读一读:典型应用题教学

做一做:学以致用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4

坚持阅读8分钟

 

在多步应用题中,我们习惯上称为典型应用题的一般有三类:

①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

②求平均数应用题;

③以“归一”数量关系发展起来的三、四步应用题。

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

 

基本特征是什么?


1.基本特征

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越来越近,在途中相遇。

2.知识基础

这类应用题的知识基础是什么?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相遇问题中的路程是指两者共同行的路程,也就是两者之间的距离;速度是指两方向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是指两者相遇的时间或共同行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弄清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甲所行的路程与甲所行的时间、速度对应。乙所行的路程与乙所行的时间、速度对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则是“先求总数,再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的关键是什么?

1.领会概念,理解关系

通过准备练习,使学生初步领会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准备练习:

小明用3分钟走240米,小华用5分钟走300米。谁走得快?

通过计算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小华每分钟走的路程,比较谁走得快。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理解:速度×时间=路程。

2.直观演示,掌握特征

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相向而行行程问题的基本特征。

前面所学的行程问题是讲一个物体的运动。这里要学习的是两个物体在一条路上运动的问题。教学中通过一边直观演示一边提问,明确5个要点:行走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行的结果和每个人所用时间。两个人在一条路上行走的方向问题有几种情况?(同向、相向、背向),在这里主要这研究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相向而行,两个人出发的地点,不会是同一地点,而是两个地方。出发的时间可能是什么情况?(同时或不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会产生什么结果?(未相遇、相遇、交叉而过) 两个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当相遇时,每个人所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弄清了这些问题,就具备了学习这类应用题的条件。然后出示例题,通过审题、画图、解答和比较等4个步骤来学习。

例题: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第一步 审题

  

分析提问志明和小龙在这段路程上是怎样走的?在题目中 “同时、两地、相向”等词下面划线,然后作图,用箭头表示方向。

第二步 画图

  

题目中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把条件和问题通过一个示意图表示出来)

第三步  看图解答

  

让学生尝试解答,如果只有一种解法,启发他们想一想另外的解法。这道题目的两种解法是:第一种方法,分别求出志明和小龙行的路程,再相加得到总路程,算式54×5+52× 5;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志明和小龙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得到总路程,算式(54+52 ) ×5。反馈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两种不同解法的道理。

第四步  比较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认为用哪一种解法比较好?”

在安排练习时,除必要的基本题外,还要设计一些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特征的练习题,同时通过扩缩性变换,沟通基本题与扩展题的联系。

求平均数应用题

 

基本特点是什么?


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量,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 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解题时,先求出这些数量的总和与这些数量的个数(份数),再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教学的关键是什么?


1.理解基本思想

(1)通过两道连续性应用题的组合,使学生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第1题  

第一组生产零件16箱,第二组生产21箱,第三组生产17箱,第四组生产14箱,四个组一共生产零件多少箱?

第2题  

4个组共生产零件68箱,平均每组生产多少箱?

第1题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第2题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去掉第1题的问题和第2题的条件就成为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2)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等分除与求平均数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等分除应用题]  

某车间4个组共生产零件68箱,平均每个组生产零件多少箱?

[求平均数问题]  

某车间有4个组,第一组生产零件16箱,第二组生产21箱,第三组生产17箱,第四组生产14箱,平均每个组生产零件多少箱?

引导学生比较等分除应用题和求平均数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图形直观,使学生形象地了解求平均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

把刚才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画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看到要求的平均数,就是移多补少,使各个数量相等。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平均数不可能大于最大的一个数,也不可能小于最小的一个数。

2.掌握解题规律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规律。

根据问题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

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正误的练习。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应用性的练习。

有些平均数应用题,总数量个数之和不一定就是总份数。

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69个,第二天加工75个,第 三天上午加工35个,下午加工37个,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

( 69 + 75 + 35 + 37 ) + 3 =72 (个)

总数量有4个数相加,而总份数却是3。这些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分析比较的练习,使学生明确,在找总数和总份数中,先找要分的总份数,再找总份数相对应的总数量。

3.沟通题目联系

通过扩缩性变换,沟通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联系。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比较,只是加了一两个条件而已,一般来说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教学时,从基本题出发,通过“一题多变”引伸出各类比较 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再从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的比 较中,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点,从中发现解题方法, 揭示解题规律。

第1题   解放军某部野营训练,第一天走84里,第二天走88 里,第三天走65里,平均每天走多少里?

第2题   解放军某部野营训练,第一天走84里,第二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11里,第三天走65里,平均每天走多少里?

第3题  解放军某部野营训练,第一天走7小时,每小时走12 里,第二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11里,第三天走5小时,每小时走13里。平均每天走多少里?平均每小时走多少里?

在分析比较中,要指出总份数与总数量的对应关系。如第3题要求“平均每天走多少里? ”就必须知道走的总里数和走的总天数。总份数是“走的总天数”即3天,它所对应的总数量,是走的总里数。

以“归一”数量关系发展起来的三、四步应用题

 

类型有哪些?


1.改变基本题一个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这类题目时,可先让学生列出基本题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改变一个条件或问题得到发展题,列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对应关系解题。

改变一个条件

  

[基本题]一台织布机5小时织布30米,照这样的效率,7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对应关系:5小时—30米

                  7小时—织多少米?

 把“7小时”这个条件改成“再织2小时”,就得到了例题。

[例题]一台织布机5小时织布30米,照这样的效率,再织2小时,一共可以织布多少米?

请学生列出对应关系:

                   5小时— 30米

             (5+2)小时—一共织多少米?

提问“一共织多少米”为什么不与“2小时”对应?时间“2小时”应与什么工作量对应?

列出对应关系:  5小时—30米

                         2小时—再织多少米?

提问“你能根据这两种对应关系解题吗?”得到两种解法:

第1种解法  30÷5×(5+2)=42(米)

第2种解法  30+30÷5×2=42(米)

改变问题
  

通过改变问题,形成题组。组织对比练习,每一组先找出两个题目的区别点, 分别列出数量对应关系,再解第2题。

第一组

①人民公社要修2400米长的水渠,前6天修480 米,照这样计算,几天可以修完?

②人民公社要修2400米长的水渠,前6天修48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修几天?

  6天  — 480米

剩下的要修几天? —(2400—480)米

第二组

①装订组计划12小时装订课本4800本,结果头5小时就装订3000本。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装订完?

                        5小时 — 3000本

        几小时可装订完 — 4800本

②装订组计划12小时装订课本4800本,结果头5小时就 装订3000本。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小时装订完?

                        5小时 — 3000本

  12小时-提前几小时  — 4800本

第三组

①一个农具厂计划在一年内生产大型农具240件,结果10个月就完成了任务。照这样计算,全年可生产多少件?

                       10个月—240件

                       12个月—生产多少件?

②一个农具厂计划在一年内生产大型农具240件,结果10 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全年可比原计划增产多少件?

                       10个月—240件

                       12个月—240件+增产件数

2.按比例分配与按两个差数求未知数的应用题

这类题目也具有“归一”的特点,即先求“单一量”,再以此为标准,用乘法或除法分别求出未知数的值。教学时,仍然要抓住数量对应关系这一关键。

①洗衣机厂门市部,上午卖出洗衣机3台,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5台,共收售货款1512元,上午和下午各收售货款多少元?

(3 + 5 )台—1512元
     3台—?元

     5台—?元

②洗衣机厂门市部,上午卖出洗衣机收售货款567 元,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 收售货款945元,共卖出8台, 上午和下午各卖出多少台?            8 台—(567 + 945)元

                     台—567元    

                     台—945元

③洗衣机厂门市部上午 卖出洗衣机3台,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5台,下午比上午多收售货款378元。上午和下午各收售货款多少元?

             (5-3)台—378元

                       台—?元      

                       5台—?元

④洗衣机厂门市部,上午卖 出冼衣机收售货款567元,下午卖出同样的洗衣机收售货 款945元,下午比上午多卖出洗衣机2台。上午和下午各卖出多少台?

               2 台—(945-567)元

                台—567元

                台—945元

3.两次归一应用题

这类题目的教学,在分析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可着重进行组合训练。先让学生解答两道连续性的应用题。

第1题  2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00亩,平均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多少亩?

第2题  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12.5亩,5台拖拉机6小时可以耕地多少亩?

擦去第1题的问题和第2题中的“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12.5亩”的条件,用“照这样计算”把两个題目连接起来,出示例题:2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00亩,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小时可耕地多少亩?启发学生列出综合算式:100÷4÷2×5×6。

5

做一做:学以致用

 

填一填

1.多步应用题中,我们习惯上称典型应用题有(       )、(       )和(         )。

2.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的基本特征是(   ),教学的关键是(      )和(      )。

3.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    )、(     )和(     )。

4.以“归一”数量关系发展起来的三、四步应用题有三种,分别是(    )、(    )和(     )。

参考答案

1.①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②求平均数应用题③以“归一”数量关系发展起来的三、四步应用题。

2. 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越来越近,在途中相遇。领会概念,理解关系;直观演示,掌握特征。

3.理解基本思想,掌握解题规律,沟通题目联系。

4.改变基本题一个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按比例分配与按两个差数求未知数的应用题,两次归一应用题。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