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2-03-03 13:07:38)
作者:刘伉
地名虽然区区,但有时远不仅仅是某个地方的识别符号而已,它会在某个方面出其不意地显现出难以想象的神奇作用,譬如直接转化为物产的名称,以致享誉世界。这样的例子海内外皆有,中国贵州的茅台,法国北部的香槟,就是两个东西伫望、互相辉映的著名见证。
所谓“香槟”,是法国地名champagne的一种不怎么准确的音译,或者说,是我们迁就了英国人对这个地名“走调”的读音。如果严格按法语读音,译为“尚巴涅”方“庶乎近之”。但“香槟”这一翻译也是我国老几代外国地名翻译家给我们留下的地名遗产,其用字匠心独运,显得很有诗味;加之原名受西方语言中盛行的“地名一物产名”命名规律的影响,champagne摇身一变,径直成了法国一种香飘四海、誉满全球的酒名,汉语又根据自己的成词规则——在音译的外国地名后面补加适当的指类词,就势译为“香槟酒”,口头上则往往叫它“香槟”,这就和外国人的叫法更加一致了。再说,这个译名看起来和读起来,都仿佛酒香扑鼻,于是尽管并不准确,但百多年来还是被情有独钟地沿用下来了。不过,多数人很可能以为香槟乃因“香”得名,而不会联想到它原本是与我们睽隔万里的外国地名!
香槟作为一个地区,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区分。自然地理上的“香槟”,介于法国洛林高原(东)、巴黎盆地(西)和阿登高原(北)、约讷河(南)之间,人文地理上的“香槟”,则既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省,复为一个自成单元的文化区,其范围比自然地理上的香槟区域要广。
“香槟”整体上是一个比较干燥的石灰岩高原型地区,最初的名字也与此有关。早在公元前10世纪起繁衍其间的凯尔特人就已经称它为campan(或Campam),意思是“白色地区”。罗马人君临此方后,给它换上了标准的拉丁语名campania,俨然由campus(意为平原)附加指地后缀-(n)ia构成,语音虽然和凯尔特语名近似,字面含义却大变。古罗马人锡以此名,倒也并非“无的放矢”。盖因香槟地区东高西低,总体上向巴黎方向倾斜,从巴黎这一侧望过去,地势大体是平缓的,古罗马人所以才这样“移花接木般地”称呼之,且隐寓“丰饶之区”之意。嗣后经法语吸收演变为今式,读音和含义双双“异化”,凯尔特人最初命名的理据,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香槟地区的香槟酒以清澈透明、浓郁醇香的独有特质,一向被尊誉为法国“酒中王”。这绝非凭空而得。因为香槟酒作为一种高级发泡葡萄酒,它的酿制,要归功于香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产葡萄的高超品质和独特的酿造工艺。
香槟地区的葡萄种植,可谓得天独厚。含特有矿物成分的碱性白垩质土壤,配合着极其良好的气候一水文条件:冬不冷、夏适热、日照强、水源足,灌溉便利,益之以终年保持均温的地下长廊,为葡萄发酵提供了绝妙的场所和成酒的庞大储藏库。
不过,香槟地区虽以香槟酒饮誉环球,但最上等的香槟酒的产地,仅限于巴黎东偏北的蒂耶里堡(Chateau-Tierry)——埃佩尔奈(Epemay)一线迤南的“楔形”地段(著名的“白岭”就在其间),以及迤北直到兰斯(Reims)的“扇形”地区这么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整个平面轮廓仿佛一棵肥大的蘑菇,面积约27000公顷。埃佩尔奈和兰斯同为香槟酒的瓶装、储存、营销中心,前者更因有总长达50公里的众多隧洞(可同时存放将近亿瓶的酒,进行二次发酵),成为香槟酒无与伦比的窖藏中心,还创办有香槟酒博物馆,所以号称“香槟酒之都”。
这一带盛产酿制白色香槟的霞多内(chardonnay)白葡萄、酿制红色香槟的黑潘诺(pknot
noir)和莫尼耶(meunier)紫葡萄。白葡萄可使酒清澈透亮,黑潘诺葡萄使酒味芳香醇厚,莫尼耶紫葡萄可催发酒的浓度。香槟酒用这三种优质葡萄为原料进行酿制,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异造化和“天作之合”,酒味丰美到无以复加,其他任何葡萄酒皆难望项背。拱卫在这片肥大的“蘑菇状”主产区周围的,则是面积大出数倍、起原料支撑作用的葡萄生产基地,《世界酒产地图集》(The
World Atlas of Wines)把它们合称为“法国香槟酒产区”。
追溯历史,香槟地区虽然早在14世纪即已归入法国治下,但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和萎靡不振状态,只是从17世纪末,天主教本笃会某僧侣摸索、研究出一种使当地葡萄酒发泡的酿造术,借以酿造出这种“香槟酒”。并迅速获得大规模的发展后,香槟地区的名声这才爆发般地陡然大震,经济活力快步上升,且历久不衰,算来不过三百来年。及至今日香槟每年产量竟以亿瓶计,而且大量出口。行销“万国”,则恐怕更是当初以地名命名者做梦也未料及的盛况了。
PS:文章发表于《地图》2009年第2期
资料来源龙源期刊网
http://ifc./rewrite9r/LONGYUAN/http/gdkha9uho9phj-m9bnl/article.aspx?titleid=ditu20090217
|